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西域,汉代史籍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一大片狭长地带。自张骞“凿空”以来,不但政治上开始汉族与西域诸国的交往,遏制匈奴势力,稳定了边关,且西域诸国物产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同时,西域诸国绮丽多姿的音乐舞蹈也给汉族以强烈震撼。  相似文献   

2.
李怡 《华夏文化》2011,(2):34-35
唐代近三百年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其官员服饰是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的直接反映,是传统风格、西域风格和时尚风格的最佳结合,尤其是官靴颇具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随着汉唐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位于东西方交通咽喉的长安城成为西方诸国来中国、东南亚各国与西域交往的必经之路和中转站,外来文化大量涌入长安,以古代各民族语言翻译为前提的中外文化交流在这里大放异彩,长安城成为东西方闻名的大都市。当时在东方就流行着“大道往长安”的名言,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这座神奇的名城。据《唐六典》记载唐朝政府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交往最频繁的是日本、波斯、印度和东罗马等国,往来最多的是使臣、僧侣和商人,他们为了本国的利益不远万里跋涉,带来了奇珍异宝,带来了离奇古…  相似文献   

4.
唐高宗显庆三年平定西域,遣使者董寄生考察西域之山川地理、风俗民情,而后令许敬宗等据之编纂成《西域图志》六十卷,《西域图志》是唐高宗经营西域的产物,更是西域诸国归附唐王朝的见证;龙朔元年唐高宗派遣王名远出使吐火罗,王名远新撰《西域图记》,则是唐王朝对新归附的吐火罗地区的考察记录.  相似文献   

5.
唐朝(公元618-907)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黄金时代。思想开放,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威远播。唐代的国都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十二个朝代的国都,是“陆丝路”的起点,人口多达百万之众。这个带有异域情调的国际都市不仅是唐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中心。在长安城内设有鸿昨寺、典客署、礼宾院与专门接待管理外国宾客和侨民的机构。当时在长安定居住有数以万计的外国官员、宾客、僧侣、传教士、留学生、旅游者。开元年间(公元月y-741)有七十多个国家、地区和唐王朝互相交往。我国古代称外国人为胡人,…  相似文献   

6.
正弘化公主是唐代历史上第一位与吐谷浑联姻的公主,也是唐王朝第一个成功和亲番邦的公主,她在吐谷浑生活了58年,经历了吐谷浑灭国、迁徙等重要历史事件,饱受政治动荡和战乱之苦,以一己之力促进吐谷浑与唐的密切联系,维持了两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吐谷浑位于中西陆路交通要道,其疆域大致止于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极白兰,地数千里,内有青海,地兼鄯善、且沫,在吐蕃、突厥、西域诸国、大唐王朝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中原王朝十分重视对吐谷浑的战略经营  相似文献   

7.
唐都长安的胡食□韩建武胡食是唐代都城长安对西域传入的各种少数民族食物的通称。它在当时长安十分流行,《旧唐书·舆服志》载唐代长安“贵人御馔,仅供胡食。”说起胡食的来源应追溯到汉,张骞通西域,开通了至今仍誉满中外的“丝绸之路”。由丝路传入中原的食物有胡豆...  相似文献   

8.
中亚地区以阿姆河与锡尔河两河流域作为中心,在新航路大发现以前,是东西方交通和商路必经之地,也是东西文化接触之地和传播的渠道。汉时,张骞通西域及西域都护的建立,使汉文化叶落此地。盛唐之际,中亚并入唐朝的版图,随着安西、池、昆陵三个都护府的设立,唐朝对...  相似文献   

9.
中原地区不是狮子的原产地。历史上,狮子最早是作为西域诸国的贡品进入中原地区的,这些西域国包括月氏、安息、波斯等。这些国家在古时都出产狮子,且存在着丰富的崇狮习俗。狮子在那里被当成威猛、力量与权威的象征。这些习俗随着西域的狮子进入中土。与狮子差不多同时入华的佛  相似文献   

10.
曲彦斌 《寻根》2013,(3):85-91
一近三百年历史的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诸方面都有其重要地位,也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全盛时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唐诗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当时的许多大文学家多善以俗  相似文献   

11.
中原地区不是狮子的原产地。历史上,狮子最早是作为西域诸国的贡品进入中原地区的,这些西域国包括月氏、安息、波斯等。这些国家在古时都出产狮子,且存在着丰富的崇狮习俗。狮子在那里被当成威猛、力量与权威的象征。这些习俗随着西域的狮子进入中土。与狮子差不多同时入华的佛教对狮子的美化和神化进一步使这种习俗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2.
荣新江 《寻根》2006,(1):4-9
西域地区(这里用狭义,指古代新疆)大概从东汉末年开始,就流行印度传来的佛教,经过近千年的漫长岁月,佛教在西域地区广泛传播。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绿洲王国,如疏勒(今喀什)、于阗(今和田)、龟兹(今库车)、焉耆、高昌(今吐鲁番)、楼兰(今若羌),等等,都已变成佛教王国。规模不等的一个个佛教都会,点缀在沿塔里木盆地南北缘东西延伸的丝绸之路上。这里的佛教信众,不时送走一批东去传经的中亚、印度和尚,又迎来一队西来求法的中原僧众。然而,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十字路口,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主要通道,所以除了佛教之外,发源于波斯(今伊朗)…  相似文献   

13.
正唐代,中原与西域文化交往频繁,这可以通过在丝绸之路上行走的商人、僧侣、留学生和使臣凸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胡人选择在长安定居,并逐渐将其生活方式融入唐代社会之中。这其中,由胡族商人发起的,将胡姬与酒肆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吸引着当时无数的文人骚客或达官显贵为之折腰。"胡",在中国古代最早是指北方和西方以游  相似文献   

14.
翻开历史画轴,中国汉、唐、元、清几朝政府,均对西部尤其是现在的新疆、西藏地区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活动。追踪先辈开拓者的足迹作一番历史的巡游,将给我们今天的西部开发带来一些启示。 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它是中西交通开拓的标志,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也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的序幕。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的西域设置“都护”,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在此前后,西汉王朝为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 屯垦戍边。组织汉族军民进入西域地区实施屯垦、守卫边疆,是汉代经营西域的…  相似文献   

15.
苏惠萍 《寻根》2014,(6):4-8
##正##玉门关、阳关成掎角之势分布在敦煌郡西南、西北边塞,与敦煌郡形成锐角三角形。"两关"始建于汉武帝征服河西走廊后"列四郡,据两关"时期,西汉时为都尉治所。王莽篡位不久曾一度封闭,丝绸之路就此中断,班超经营西域后丝绸之路复通。自汉魏以来,玉门关、阳关一直是中国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沿线修筑了城障烽燧、塞墙、天田等严密的军事防御设施和候望、通信等系统。同时,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佛教史上西行求法运动中,以晋代的法显、唐代的玄奘、义净三人最为著名。义净除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外,还留下了几部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相似文献   

17.
正唐代帝王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其旅游活动不可能完全与政治脱离,旅游时仍然要处理繁忙的政务,因而帝王旅游活动往往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鉴于此,本文从唐代帝王众多旅游活动中选取狩猎游、古迹游、封禅游这三个倍受帝王喜爱的旅游活动略加论述,以期对唐代帝王旅游活动的内涵和历史意义有所认识。一、狩猎游唐代帝王在狩猎时不仅专注于娱乐身心,而且带有政治目的,使得狩猎活动的影响和意义更加扩大。如贞观五年(631年)正月癸酉,太宗带  相似文献   

18.
唐代僧尼人数增加迅速,造成僧尼出家的非信仰因素不可忽视.总括而言,这些因素有:一、逃避赋役;二、回避政争或逃避制裁;三、遭遇祸乱;四、婚姻变故;五、谋求生计.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探讨,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及其所发挥的非宗教功能,也可以看到,佛教对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鸣驼千里传佳音──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陈根远自汉代张赛凿空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后,中国内地的丝绸、铸铁技术等便经由河西走廊,跨越葱岭,陆续传到中亚西亚各国以及欧洲。而西域的葡萄、香料等特产以及那里的音乐、舞蹈也沿着这沟通中西方的动脉输入中国内地...  相似文献   

20.
唐代黠戛斯通过与唐、吐蕃两大政权结盟以对抗突厥、回鹘的方式活跃于草原大漠,还曾攻灭回鹘汗国,短暂成为草原霸主,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叶尼塞河流域发现的突厥鲁尼文碑铭,为我们了解唐代黠戛斯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从碑铭内容来看,唐代黠戛斯男子约在15至16岁步入成年,随后成婚并担任重要职务;信仰方面,牛、虎与鹿是族群的主要图腾,"乌玛"女神是其祖先崇拜的重要标志,摩尼教信仰在族群内已经开始流行;经济方面,游牧占据主要地位,马、牛、羊是其主要牧产,农耕、狩猎则作为生计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