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父母教育观念误区及导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父母教育观念的误区 (一)人才观 父母的人才观[1]是指父母对人才价值的取向和对子女成长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从而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当前社会上对农村学校的评价,主要是看学校升学人数的多少,家长对子女唯一的要求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相当一部分学校的领导,教师是拼命抓升学率;不少学生是一心追求“高分”,考入理想的学校。全社会必须都来关心农村教育,积极主动地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公布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新增“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针对个别地方和学校单纯搞应试教育而提出的。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受“考试指挥”所左右,当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恶性竞争的状况仍未有根本的转变,“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思想仍根深蒂固,不仅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直接建立于“分数”,而且社会也把产“高分”作为衡量“名校”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4.
“柯桥实验”从1987年开始,历时八年,到1995年结束,我有幸全过程参加。离实验结束已有十多年时间了,按照人的生理规律,某些事在人的头脑中会渐渐淡忘,但在我的脑海中,八年的“柯桥实验”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二十年后来回顾,谈谈自己的感想。20世纪80年代,我担任柯桥区校的主要领导,当时我的思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认为分数高就是质量高,升学率高就能体现教育的价值,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把追求更多学生升学考试成绩达到高分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心,因此办学目标变成了争高分和高升学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这个“中心”转。  相似文献   

5.
声音     
《山东教育》2012,(13):64
"升学率已成教育领域GDP。"——在前些日由国务院参事室等部门主办的"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朱慕菊表示,我国教育体制的竞争性已经不可避免地传导到政府部门对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传导到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传导到学校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升学率的内涵只剩下分数,已成教育领域GDP。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上许多人认为,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标准就是升学率。升入重点学校的人数越多,这所学校的声誉就越高,而升学率的高低全由分数决定。于是,社会、学校,一切向“分”看,一切以“分”论成败,唯以分数论英雄。分数,成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命根。至于学生来源的素质如何,获得高分的手段怎样,很少有人关注。  相似文献   

7.
理论上我国现行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走向生活,关注生命,提升精神,重塑信仰,体现了多方位的人文关怀、健康科学的发展观。这显然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教书,更要重视培育人的成长和全方位的良性发展。但在现实教育中分数至上,以高分、名校为追求,以升学率论成败的问题依然存在。这样被扭曲的价值取向面前,在一线工作的教师也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一味地教书传授海量的知识来实现高分,对人的精神、性格、信仰、价值、道德的培育几乎顾及不到,于是学生中就出现"高分低能"的畸形现象和"有才无德"的凶残行为。1"弗兰肯斯坦"式的教育悲剧  相似文献   

8.
由于应试教育对学校教育的长期影响,目前追求高分和升学率、不顾及学生能力和整体素质提高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种现象的存在无疑与考试“指挥棒”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评价角度看,我们除了要进一步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外,改革传统的分数评价机制,建立切合实际的有利于教师工作、学生健  相似文献   

9.
“SFCE协同教育”是促进“双迁子女”(随迁子女和拆迁子女)融入城市化的路径。我们把“双迁子女”SFCE协同教育共同体的教育目标确定为五个方面:一是让“双迁子女”感受到城市生活、学习的快乐,使“双迁子女”对学校、家庭、社区、父母所在的企业有认同感、亲切感,并产生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亲切感;二是让学校成为“双迁子女”家庭、社区群众、服务企业员工心目中的“和美”学校,让“双迁子女”能够欣赏到校园的美丽,接受到教师的关爱,收获同学的友情,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三是让“双迁子女”家庭,在学校、社区机构和“双迁子女”父母所在企业的帮助下,成为和睦的家庭,让家长掌握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化解分歧,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0.
相梅 《华章》2004,(10)
主持人: 您好! 我是一位农村教师,近年来对“留守子女”问题深感忧虑。我县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县,特别是最近两三年,学校教育已经走进了一个怪圈:党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要力保升学率;许多地方教师的晋级等与学生“分数”直接挂钩,而“留守子女”问题特别严重,有的学校厌学学生比例高得惊人,其他问题就可想而知了。我真担心,照此下去,我们的教育将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育》2015,(Z1):16-17
评价改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是一道始终未解的世界性难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用唯一的分数来评判基础教育质量的单一评价制度一直饱受诟病,其中最大的“炮轰点”是这种唯分数论英雄的评价制度导致“分分计较”的应试教育,整个社会片面关注分数和升学率给学校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教育转型“以人为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评价改革到了必须“动真格”的时刻。从当下学校改革实践层面来看,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为“牛鼻子”的新一轮教改,正在引发学校课程重  相似文献   

12.
在激烈的市场与职场竞争面前,父母把对孩子的希望寄予了教育、寄予了学校,在不经意之间,学校承担着实现一个家庭希望和幸福从未有过的社会责任。然而,在当前教育综合评价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分数和升学率成为家长评师、社会评校最有效的方法。在现实的社会需求与舆论压力面前,有的校长和教师片面理解了“升学率”的含义。疲劳战、题海战、车轮战,这些高耗低效、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得到的升学率,我们称之为“灰色升学率”。当前摆在学校校长、学科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如何科学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以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损害学生心理健…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根据学校教育主体的需要对学校教育价值的选择与追求的一种倾向性,即对学校培养什么样人的规定,它决定着学校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等.当前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意欲替代生存价值取向;生命价值取向“虚而待实”等主要问题.有鉴于此,“有意义生存”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在统一兼顾偏移中选择学校教育价值等,是学校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始终处在学生“一考定前程”,教师业绩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证明”,学校“升学指标最硬朗”的社会评价导向中;人们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都是围绕着“平均分、升学率”的指标来进行;德育工作往往是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从小学到大学,反复教育的结果却是塑造出的学生“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知、情、意、行”不能和谐统一,价值判断与行为取向发生背离。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多年,认为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缺乏和谐,是造成教育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当前,由于社会公众对学校评价的片面性,加之应试教育对学校的长期影响,于是乎,学校办学思想畸形,以追求高分、升学率为目的,不顾及学生能力和整体素质提高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改革传统的分数评价机制,建立切合实际的有利于教师工作、学生健康成长的科学的分数评价机制已迫在眉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业考试作弊现象的社会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生、学校、社会以及文化传统四个层面探微,认为高校学业考试作弊是学校场域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以追求分数为表象,以追逐位置和争夺资本为目的的主动“求生”策略,他们用异常的方式表达了对教育教学公平的渴望。而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体系及僵化的考试形式对学生“超越”和偏离学校规章制度负有责任,反映了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等方面的迷失。当然,学历社会、考试社会中考试功能的畸变以及文化传统中重视考试的教育价值取向也隐含了高校教育逐渐由知识到标签的异化之路。对其防治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和长期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地方     
《教育》2010,(12):13-14
天津:实施学业水平考试“增值”评价 忽视起点水平的差异,采用原始陈旧的评价方式,会严重挫伤学校办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引导区县和学校关注整体,科学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全市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教学公平,天津市今年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增值”评价,改变用分数和升学率作为单一指标对学校进行评价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育思想:树立创造型人才观当前开展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实际上是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进行的,人才观是教育思想的主要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主张语文教育要为培养“智能型”人才、“创造型”人才、“立体思维型”人才、“T”型人才和“X”型人才服务,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因为这种种设想比“单纯知识型”前进了一大步。但仍有不少人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往往总是看学历、文凭的高低,对学校优劣的评价标准也往往只是看升学率的多少。这样,语文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按创造型人才观更新语文教育思想,就必须认清语…  相似文献   

19.
一、研究的问题“养不教,父之过”是中国的古训,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9条规定:“父母有教育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负责任,那就是违法行为。可是,生活中不负教育责任的父母还是不少。上海郊县流传着一种“双脱手”的说法,它借用骑自行车时双手脱把来比喻父母将教育子女的责任一手推给学校,另一手推给祖辈的推卸教育责任的现象。孩子满3足岁进幼儿园的第一天,不少父母少不了会对老师说一句:“孩子交给老师了,拜托。拜托。”好像接力赛跑一…  相似文献   

20.
周仲飞 《现代教育科学》2013,(2):120-121,109
当前中小学应试教育严重,分数、升学率成为教育工作主流。这一状况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不科学、使用不合理有密切关系。若想改变这一局面,摆脱应试困扰,除了完善中、高考制度,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也亟不可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