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08,(2):56-57
古代“高考”要背多少书;灯谜的起源;明清龙袍是怎样制成的;古代的“官倒”——皇店;“青楼”原指帝主家.  相似文献   

2.
韩庆龙 《科教文汇》2008,(13):163-163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作用最大的一种考试制度和选官制度。史学界关于科举制度的废除无论是原因还是影响等已经有众多的著作。本文以浅薄的学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就科举制度废除前张之洞变革科举的思想进行简单的叙述。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度发轫于隋朝。至清末,开科取士成为定例,是朝廷招贤揽才的主要方式,历时长达千余年。缘于中国疆域辽阔,各地文化和教育水平千差万别,科举名额分配制度由来已久,那么,古代科举名额是如何分配的呢?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人们进入仕途以及施展才智的机会。高考是学生进入高等学校、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入学考试制度,二者在考试形式、作用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不可划等号。二者在考试目的和性质、考试内容、考试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也存在差别。本文将科举和高考制度做比较,旨在以古察今,以古鉴今,吸取科举灭亡的经验教训,为高考改革提供些许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高考中,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这被称为“高考移民”。 其实在科举盛行的古代。早就有“高考移民”一说。而且,你会从这些“高考移民”中,找到“熟人”呢!  相似文献   

6.
1993年10月1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实行,这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在我国的开始。1995年7月1日,由国家人事部和中共中央组织部联合组织的公务员录用考试在北京举行。6000多人参加了这次考试,竞争分属于56个国家部委的近500个职位。不能重蹈旧科举的覆辙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制度。就“以考取仕”而言,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即“科举”。近代西方的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取仕制度。从隋  相似文献   

7.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1,(18):53-54
古代的“高考录取通知书” 现在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都是通过邮政特快专递送到学生的手中。而古人科举应试及第之后,县州府都会派遣特定人员前去通知报喜,这样的报喜称为捷报。所以可以这样说,捷报就是古代版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每个级别的考试都有捷报,只要你被录取了,就有人来专门为你报喜。捷报的格式大都比较简单,  相似文献   

8.
合法性(legitimacy)与合理性(rationality)是政治决策无法回避的两个基本问题.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通过具有最高智慧和理性的“哲学王”担任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方式,试图将这两个问题一并解决;中国古代的政治理想则是“内圣外王”的明君和经由科举人仕的官僚共同治理国家,从而达到政治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9.
社科文摘     
古代高考也有少年班史学有记,早在汉朝时期朝廷就选拔了一些年龄在12岁以下的奇童在太学读书。唐代科举则专门设立了少年班——童子科,只要是年龄在10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能诵文十通者,就可以入科’,给予身份。当然,由于年少不经事,他们虽有功名,却不能去治民。而在宋朝,童子科还录取过女孩。宋淳熙元年,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代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科举制度是当时人才选拔的首要途径,对士人知识视野影响有一定积极作用,表现为:统一了不同民族的知识认知,促进民族地区融合;选拔出大批优秀知识分子,为早期的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士人学习儒家知识转变为对程朱理学的思想信仰。更为主要是对士人知识视野的消极影响,表现为:使士人思想僵化,知识视野受限;扼杀士人的创新能力;排斥科学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11.
《科学生活》:又到春季时分,这个月先迎“惊蛰”后迎“春分”,天气慢慢变暖,人也精神多了。这期间该如何保养我们的身体,又有怎样的养生要点呢?春季养生吃什么比较好呢?  相似文献   

12.
李卫民 《科教文汇》2007,(10Z):78-78
近几年高考《考试说明》都规定作文发展等级第四项“有创新”,其中有一条“见解新颖”。何为“见解新颖”?就是“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而不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这确实体现了写作上的创新精神。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文见新颖”呢?在此,我通过对自己多年的教学整理,简单的谈谈自己的对“文见创新”的几个切人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19,(7)
颇具中国特色的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国科举制始于隋唐而止于清末,历经约1300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主要是官吏)的一种方法。科举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且影响深远,科举制培育了中国人浓郁的考试文化。状元是科名中的最高荣誉,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状元情结就极为浓厚,致使国人对状元形成了崇拜心理,状元也就成为人们时常谈论的热门话题。梳理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沿革,搜集整理了历代状元情况统计概况并澄清了有关状元方面的若干史实。  相似文献   

14.
颇具中国特色的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国科举制始于隋唐而止于清末,历经约1300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主要是官吏)的一种方法。科举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且影响深远,科举制培育了中国人浓郁的考试文化。状元是科名中的最高荣誉,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状元情结就极为浓厚,致使国人对状元形成了崇拜心理,状元也就成为人们时常谈论的热门话题。梳理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沿革,搜集整理了历代状元情况统计概况并澄清了有关状元方面的若干史实。  相似文献   

15.
颇具中国特色的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国科举制始于隋唐而止于清末,历经约1300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主要是官吏)的一种方法。科举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且影响深远,科举制培育了中国人浓郁的考试文化。状元是科名中的最高荣誉,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状元情结就极为浓厚,致使国人对状元形成了崇拜心理,状元也就成为人们时常谈论的热门话题。梳理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沿革,搜集整理了历代状元情况统计概况并澄清了有关状元方面的若干史实。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度是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是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的一种考试制度。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相似文献   

17.
“状元”原指科举时代殿试第一名,是褒义词。我国高校实行统一招生考试,分省(市、区)划线录取,人们习惯上将本省文、理科总分第一名称为“高考状元”。实际上,此状元非彼状元:不仅每年“高考状元”的数量远超过科举状元,而且其地位与影响已今非昔比。即使如此,人们还是自然地把二者联系起来,毕竟“高考状元”也是通过考试产生的,每逢高考过后,“高考状元”更是炙手可热。作为近年内地流行一时的教育和社会现象,是耶?非耶?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18.
<正>阳明先生讲学,善于将高深的心学理论寓教于花花草草中,随着学生眼里见到的、手里正在操作的事情,开展讲学活动,答疑释惑。“山中花开”“薛侃除草”记载于《传习录》,蕴含着心学的三大重要观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对于提升我们爱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爱和“心”有什么关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关爱的智慧藏在“爱”这个字本身。  相似文献   

19.
<正>医学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扎根于人类社会形成的初期,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索和时代的不断发展,绽放出一朵又一朵科技之花,而种植牙就是其中之一。人类被缺牙困扰由来已久,对牙齿缺失的补救早已有之。据记载,早在公元前2000年,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经开始用雕刻后的竹钉作为缺失牙齿的替代品。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岁晚幽兴》诗里,更是有“染须种齿笑人痴”的诗句。  相似文献   

20.
《知识窗》2013,(19):45-45
你觉得《红楼梦》闷死人吗?我到现在都还是觉得《红楼梦》很闷,更不用说小时候了。有入跟我说《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对付人的手腕特别厉害,我都很困惑:王熙凤这样就很厉害吗?有比妈妈的那些朋友厉害吗?大概因为我家里常常有“很多王熙凤”进进出出,所以我看《红楼梦》时,就觉得王熙凤还算“蛮正常”的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