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佛教伦理提倡"行善积德"、"普度众生"、"大慈大悲",体现了其宗教道德的人本性和生态性伦理观。佛教因果观涵括了善恶有报、改恶从善、劝善度人思想,既注重平等、责任、尊严的社会伦理,也具有深刻的重视环保的生态伦理价值和生态伦理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固有的善恶果报思想与佛教的轮回观念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因果轮回思想。这种观念不仅影响着世人的思想,同时也影响了明清小说的创作。在这种因果轮回观念的影响下,明清时期出现了两类存在因果轮回观念的长篇小说:一类是由原著及其续书构成的因果轮回小说系列,如水浒系列、金瓶梅系列、红楼系列等;一类是存在完整的因果轮回故事的作品,如《醒世姻缘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小说中以志怪一类对后代影响最巨。此种小说受到佛教因果观念的影响非常明显。一方面佛教因果使得古小说的结构上呈现出“因果分明”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报恩、冥报、杀生、轮回等四种内容的作品也与佛教因果观关系密切。这些小说的成熟与发展水平,在内容与形式都为此后中国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勃克斯因果陈述逻辑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勃克斯构建的因果陈述逻辑系统集中体现了他对“因果性”模式的研究和探讨。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因果必然”、“因果可能”和“因果蕴涵”概念,并在因果可能世界语义学中对它们进行了诠释。无论是因果陈述逻辑公理系统的语形还是语义,都为归纳逻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而这一逻辑系统所具有的强大的理论创新功能也为归纳逻辑成为科学认知的必然逻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阅微草堂笔记》是笔记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它虽然是一部谈狐说鬼的小说集,但作者的目的是通过鬼狐故事来劝善惩恶,宣扬善良美德。在这部作品中,因果不虚的佛教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发扬。这种扬善避恶的佛教道德信念在人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建设,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出于理由的行动如何被理由解释,学界分为因果主义和非因果主义两派。因果主义认为理由对行动的解释是因果解释,非因果主义认为理由对行动的解释不是因果解释。因果主义面临怪异因果链条的挑战:在某些情况,理由引起了动作,但这些动作不被视为行动。因果主义者试图刻画理由引起行动的正确方式以回应怪异因果链条,但这些尝试不成功。非因果主义面临对比解释难题的挑战:如果两个理由都能解释行动,只有诉诸因果事实,才能说明行动究竟出于哪个理由。文章主张一种承认理由具有因果作用的非因果主义。理由具有因果引起和非因果辩护双重作用,但只有后者才能解释行动,理由的因果事实与理由对行动的解释不相干。  相似文献   

7.
双向因果链包含上向因果链和下向因果链,指系统层次间的相互作用。如果把句子看做一个系统,句子成分就可以构成不同的层次,因此有句子的双向因果链。通过以“王冕死了父亲”为例,可以看到双向因果链分析对于句子解读的重要作用。所以句法分析引入自然辩证法中的双向因果链概念显得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双向因果链包含上向因果链和下向因果链,指系统层次间的相互作用。如果把句子看做一个系统,句子成分就可以构成不同的层次,因此有句子的双向因果链。通过以“王冕死了父亲”为例,可以看到双向因果链分析对于句子解读的重要作用。所以句法分析引入自然辩证法中的双向因果链概念显得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唐君毅认为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对因果问题的解释主要有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思路。在批判二者的基础上,唐先生提出可以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易道精神与阴阳观念"来理解诠释因果问题,形成更全面、更有说服力的因果观。  相似文献   

10.
客观物质世界中“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因果观念的客观前提。我国哲学界由于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因果性”札记中的思想存在着误解,因此将“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等同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以前者作为因果观念的客观前提,导致因果现陷入诸多理论误区。只有坚持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客观前提下建立起来的新因果观念,才能走出我国传统因果观念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壮族师公教因果报应思想整合和发展了佛道两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以及道教的天道承负观念,成为反映壮族社会生活、民众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伦理观念,在当代壮族社会中起到弘扬传统美德、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等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宣室志》是唐代小说家张读的代表作,记写了大量关于神仙鬼怪妖狐的故事。不少故事与佛教相关,主要有宣扬佛教报应观、表现佛教神通和反映唐代佛教兴衰等。《宣室志》的这种佛教痕迹,主要原因:一是作者对自魏晋以来佛教影响中土小说创作传统的继承,二是深受唐懿宗尊佛的时代影响,三是受"小说世家"的家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湖南禅宗思想中,蕴涵着关爱自然、敬畏生命、追求和谐的生态美学智慧。其文化基因主要包括哲学、伦理和民俗三个方面。其哲学基础是佛教的“缘起论”与“无我论”。其伦理基础是佛教伦理中的善恶观与业报论。其民俗基因是南方巫文化。湖南禅宗不但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湖湘文化(主要是湖湘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唐代“冥报小说”所反映出的佛教世俗信仰不是一种纯粹的宗教信仰,而是与宗法制的社会形态相结合的产物。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作为世俗生活样态表现出来。佛教信仰的生活样态又是主体在心理及精神上需求的表现。在唐代俗众的生存哲学中,由于认识水平的低劣和教化要达到的目的,促使信仰威哧成为一种规范制约力量,亦成为一种社会的根本需要。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唐代“冥报小说”是唐代社会风俗史和心灵史一个侧面的记载。  相似文献   

15.
藏族传统法律开宗明义强调以佛教十善法作为立法基础,并要求民众皈依三宝、学习佛法、信奉因果等。具体而言,如为避免杀生的恶业而废弃死刑之类便是其独有特点。佛教化的法律制度为护持佛教、整合社会发挥了重要功能。其重民事赔偿诸特点,也是当代社会可以借鉴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在密宗圆形思想中 ,包含着轮回的观念 ,这种轮回观念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人们的劝善行为也就是说每个人以良心为准绳来衡量自己的功过是非。在轮回中的因果思想 ,并非哲学上的原因而产生结果 ,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 ,而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又编造出了“来世” ,此生之因 ,就会得到来世之果 ,此生的恶 ,就会得到来世的恶果 ,此生的善就会得到来世的善果等  相似文献   

17.
《太上感应篇》在中心内容上一方面承袭道教自身倡导的积善成仙的修行法则,强调赏善罚恶的道教度人要旨,另一方面又带有明显的儒家学说色彩,尤其是在伦理规范上面,强调儒家传统的道德修养,诸如忠孝仁义等;同时,此书又打上了深刻的佛教烙印,是对佛教因果报应观的继承和发展。《太上感应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时期三教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唐代文言小说中出现的"复活"题材,以其志怪的内容从侧面宣传报应思想,其中又着力对佛法功德进行弘扬,而较少的部分则展现文人的话异之心和独特构想。这说明"复活"题材的出现主要受到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生死流转图作为藏传佛教阐释佛理的重要图画作品,完整的涵括了四谛及佛教的全部内容和次第。而它发挥的因果教育、文化传播、艺术审美等功能,更代表了藏传佛教艺术阐释佛理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20.
知人论文,是研究文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蒲松龄接受佛教思想,以净土宗和禅宗为主,反映在《聊斋志异》中的佛教思想也主要是禅宗与净土宗的理论。虽然同受佛教影响,蒲松龄却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他借用佛教思想尤其是因果报应之说,劝导善行,惩诫邪恶,以期人心归正,世风复淳。这也是他创作《聊斋志异》的主观命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