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北齐颜之推文论思想并非如其他文论家一样只执其一端,忽视其他,而是既指出差异,又注重统一,表现出和谐进步的文论思想。在本体论上,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兼顾“缘情”娱乐功能;在创作论上,主张以质为主,又要求文质并重;在鉴赏论上,尊重南北审美差异和南北批评标准的不同。其中,鉴赏中的南北审美差异性是颜之推的全新发现,具有开山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齐颜之推文论思想并非如其他文论家一样只执其一端,忽视其他,而是既指出差异,又注重统一,表现出和谐进步的文论思想.在本体论上,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兼顾"缘情"娱乐功能;在创作论上,主张以质为主,又要求文质并重;在鉴赏论上,尊重南北审美差异和南北批评标准的不同.其中,鉴赏中的南北审美差异性是颜之推的全新发现,具有开山意义.  相似文献   

3.
北朝文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北齐.杨惜、邢劭、魏收、刘逖、刁柔、刘昼、颜之推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见解,主要聚焦于文德论、文变论、文质论、南北文学批评鉴赏不同论等问题的评论.其中,文质论与北齐尚节俭重实用的社会风气紧密关联,主张以质为根本,文质并重,不可废弃辞调,但反对浮华文风;南北文风不同论和南北文学批评鉴赏不同论都是北齐文学批评的独特创见.北齐文学思想根植于北齐文学的创作实际,是当世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同时,又指导着当世的文学创作.将北齐文学思想与《文心雕龙》对比,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知南北文学思想之不同以及北齐文学思想之价值.  相似文献   

4.
颜之推身处文风多变的南北朝,又有由南至北的特殊经历,因此时当时的文风有着特别深刻而切实的感受,他提出的“调和古今、兼综南北”的文风改革论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别的意义。颜之推文风改革论是先秦儒家中和美学观在特殊时代的睿智创新,他在调和古今的同时也注意到南北兼综,从时间的纵深到空间的横贯,视野与内质都超出时人,并预示着“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大唐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金泽荣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爱国精神的诗歌与散文,在文学理论方面也建树颇丰。对他的文学范畴论、创作审美论、批评鉴赏论进行研究,可以完善东方文论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6.
胡风文论与《文心雕龙》都受到传统整体思维的影响和制约,具体体现为创作论上的“天人合一”,作家论上的“内圣外王”和文艺本体论与功用论上的“体用合一”。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同之处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论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艺鉴赏论大体包括这样一些内容:鉴赏性质和过程论、鉴赏主体和客体论、鉴赏效果差异论、鉴赏内容和标准论、鉴赏原则和方法论、鉴赏功能论。所有这些,都贯穿着审美心理的分析。清理这份亟待清理的宝贵遗产,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包括汉诗论、和歌论、连歌论、俳谐论、戏剧论、物语论在内的日本古代文论,从中国古典文论的引进、套用和初步消化,到中国文论的吸收、利用和主体性的确立,再到理论的成熟及对中国文论的跨越,经历了一千年的历史流变,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五大基本论题。一是"慰"论的文学功能论,将心理情感的慰藉作用作为文学的根本功能;二是"幽玄"的审美形态论,把超现实的幽深、神秘、暧昧模糊、间接,作为最高的审美形态;三是"物哀"及"知物哀"的审美感兴论,把激发与打动超越社会功利道德的纯粹人情,作为审美感兴之所在;四是"寂"的审美态度论,提倡观"寂色"、听"寂声"、修"寂心",以此作为诗人作家的审美境界;五是"物纷"创作方法论,提倡如实地、原生态地呈现人间生活的全部纷然复杂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日本古代文论既不同于中国、也不同于西方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国的文学理论,“道”和“美”一直是文论隐含的两个层面。所谓“文以载道”中的“道”,在古代文论中主要指的是儒道,在五四文论中主要指的是民主自由精神,当代“文以载道”表现出多元化倾向,在当代文论中“道”的渲染功能也在不断减弱。所谓“美”,主要是审美精神。这种审美精神无论在古代文论还是在现当代文论中都是存在的,因为不管是不同时期还是同一时期不同人或同一人在不同时空之下的审美体验都不同,所以要对审美进行分类是很难也是不可能的。主要就中国文论中“道”和“美”这两个方面关系的流变来谈文学理论对人文精神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首先被运用于诗学批评领域,后来又被运用于词学批评领域.宋代文章学正式成立,文人将“味”范畴移植到文章学领域中:他们以“味”作为品评文章的审美标准,对文章之“味”的创造与生成予以探讨,并提出了“玩味”的鉴赏方法.宋代文人将诗学“味”论移植到文章学,包含了对文章审美特质的肯定,同时也认识到“文味”与“诗味”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