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暑假,我和老爸老妈去了河西走廊。原以为这向西的路上,尽是戈壁荒滩和飞沙走石,甚至还一次次幻想自己如果是一名出使西域的汉唐使者,该如何去面对这个被从文明愎地抛向荒蛮中心的河西走廊。然而,这只不过是我无数次想象中的河西走廊。一路向西,黄土并不贫瘠,戈壁电不荒凉,沙漠不再冷漠。在这条充满了西域记忆与汉唐遗风的古道上,我看到了丝路的兴盛与衰落,看到了袅袅紫色的妖娆、如诗如  相似文献   

2.
今年暑假,我和老爸、老妈一起去了河西走廊。我原以为这向西的路上,尽是戈壁荒滩和飞沙走石,我甚至还幻想过,如果自己是一名出使西域的使者,该如何面对这个被文明抛向荒蛮的地方。然而,那不过是我想象中的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我发现原来真实的河西走廊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黄土并不贫瘠,戈壁也并不荒凉,沙漠也并不冷漠。在这条撒满了西域记忆、带着汉唐遗风的古道上,我仿佛看到了古代丝路的兴盛与衰落,也  相似文献   

3.
《河西学院学报》2017,(4):30-34
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以西,位于祁连山与龙首山、合黎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是联系中原同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往的必经之路。其地势险要,地理位置优越,分布有高山、绿洲、戈壁、沙漠,拥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流河水系。明廷对河西走廊作了全方位的战略审视,其中对甘州的经营尤为重视,主要体现在陕西行都司治所的迁移。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陕西行都司治所由河州移至庄浪再移至甘州,最终确立了甘州的战略防务体系,这是由甘州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地理形胜比其它各州更为重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唐末沙州(敦煌)张议潮的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七节——回纥吐蕃和南诏——中,关於吐蕃部分,有一段说:“从八世纪末年起,吐蕃和唐朝之间经常有战争。安史之乱爆发以後,吐蕃的力量不断向北伸展,除占有西藏、青海等地以外,又攻入河西一带,截断唐朝和西域的交通;……驻在西域的孤立无援的唐军,坚持了几十年,到八世纪後期,终於被吐蕃消灭了。”“九世纪中期吐蕃发生了内乱,开始衰落,唐朝乘机出兵,收复了河西走廊的东部,接着河西走廊的西部人民以张义潮为首起兵打败了吐蕃的军队,於是河西走廊的全部和西域的一部分,又划入唐朝的版图。”关於张议潮光复河西走廊西部的一段史实,因为新旧两唐书没有张议潮传难於找到完整的参考资料。今姑试做一系统说明,或者对於初一教课能够略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5.
一、历史追溯——敦煌石窟艺术的地域特殊性。敦煌地处甘肃、新疆、青海的交汇处,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敦煌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至四千年前的上古时期。但在那时,整个河西走廊包括敦煌,都居住的是游牧民族,包括乌孙、羌戎的祖先、月氏人。后来,匈奴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一直到大汉王朝,敦煌才真正地走上历史舞台。张骞出使西域后,带来了西域大量的见闻,这也促使汉文帝拓边的雄心。  相似文献   

6.
汉代佛教传入西域诸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大量史料考证,对汉代佛教在西域地区的传播年代和路线进行了考查,认为佛教是公元前87年经克什米尔传入于阗。在西域,龟兹地区与佛教接触的时间相当早,甚至有可能比于阗地区还早。我国中原地区的佛教最早传自西域,吐鲁番和河西走廊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7.
今年暑假,我和老爸老妈去了河西走廊。  相似文献   

8.
“河西文化”论邵如林打开中国地图,将眼光投向西部,在布满高山深壑的正在崛起着的青藏高原与多是沙漠戈壁的蒙古高原的接合部,有一条长千余公里、宽百公里或数十公里的瓶颈般的狭长地带,沟通着东西部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著名的甘肃省河酉走廊地区。河西走廊,东起乌鞘...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东部新发现的一条汉长城———汉扌胥次县至媪围县段长城勘察李并成一问题的缘起史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驱逐匈奴、开拓河西走廊之后不久,即在河西北境陆续修建了绵延一千多公里的长城塞垣,以隔绝羌匈,屏蔽边境安全,维护西域通道的畅通。据...  相似文献   

10.
两汉盛世,由于汉王朝和其他国家及地区发生了联系和对外贸易,大力发展全国交通,并开拓了中西道路交通,即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与西方之间的政治交往、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陆路通道。这条通道在《汉书·西域传》中称“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就是汉通西域道。甘肃便成了通往中亚南北两条商路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穿过今甘肃东西全境,长约两干多公里,尤其是河西走廊成为了丝绸之路的重要孔道,河西走廊的敦煌是中西交通的总枢纽,汉武帝为巩固西北边防,确保丝路东段河西道路畅通,从而设置河西四郡。  相似文献   

11.
仲秋时节,“中国职协企业会员单位秘书长会议”在祖国西北边陲的钢城——酒泉钢铁公司召开。我沿古丝绸之路,在茫茫戈壁中往返数千公里,饱览了河西走廊悠久的历史文化、美丽的风土人情、雄浑的大漠风光和绚丽的现代文明,使我一投进大西北的怀抱,就对她产生了别样的恋情。  相似文献   

12.
汉代的屯田     
(一)汉武帝时候,汉跟匈奴展开了三次大战,打败了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西汉帝国的势力一直达到西域。为了巩固边防和有效地控制这些地区,西汉帝国必须派出大量的军队去戍守边疆。要把大量的军需给养输送列遥远辽阔的边疆去,是人民一项非常沉重的徭役,也是国家一项非常巨大的负担。汉政府就命令戍兵就地选择水草丰美的地方,“通沟渠,种五谷”,自己来解决军粮的给养。后来,赵充国上了一个“屯田十二便”的奏章,以后,就把戍兵垦殖叫作:“屯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初置张掖、酒泉(按系敦煌之误)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原注:开田,始开屯田也。)”(汉书卷24下食货志)这是西北边疆屯田的开始。汉跟西域的交通畅通以后,“西域……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原注:收其所种五谷以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自古是通往西域的必由之路,又是历代征战频繁的战场,因而一些著名诗人的边塞诗,也与河西走廊梦魂牵绕。人口皆碑的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例山。羌笛何须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重要命脉的丝绸之路,引起了中外史学界的广泛兴趣.长期以来人们公认的主要路线是东起谓水流城,向西通过河西走廊分为南北两条:一条是出阳关,经鄯善(即古楼兰,今新疆若羌),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于  相似文献   

15.
话说《霓裳羽衣曲》刘学捷《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简称《霓裳》。盛唐时宫廷乐舞,著名法曲。《霓裳羽衣曲》初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太乐署名曰《婆罗门曲》,由曲名已点明了曲源。唐代中原与西域的通道是河西走廊,开元初年设河西节度使(治凉州,即甘肃武威),...  相似文献   

16.
汉武帝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少数民族部落,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畜牧经济是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主要的经济形式。汉武帝经营河西以后,匈奴败走大漠以北,中央王朝对这一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和开发屯垦活动,由此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与畜牧经济在河西走廊得到协调发展,并最终形成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有许多的交通要道,我们形象地称之为“走廊”。一、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千米,宽数千米至近百千米,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因其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又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15世纪以后,逐渐衰落。目前亦是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甘肃省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相似文献   

18.
敦煌民族情     
甘肃省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戈壁绿洲”之称。不久前,敦煌团市委、市少工委充分挖掘地域资源,开展了“民族精神代代传”系列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2011年9月23日,我第一次从北京坐飞机到英国。飞机一路向西,我打开飞机上的遮光板,发现我们几乎是追着太阳落下的脚步飞,一路上都光芒万丈,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独自一人去到陌生国度的惶恐,让我觉得前路也会是一片光明。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的旱生、超旱生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保护环境、扩大植被已成为公众的要求。河西走廊作为典型的干旱荒漠区,表层常被沙漠及戈壁覆盖。除绿洲外,干旱荒漠地理景观十分明显,天然生长着一些耐干旱、抗盐碱的植物,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它们形成了一些较为独特的生存方式。同时,还散生着一些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深入认识了解这些植物,对进一步开发、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生物教学中应重视对这方面内容的学习和宣传。   一、河西旱生植物的分布概况   甘肃省的沙漠戈壁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和内蒙阿拉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