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克纳的心理描写与余华叙事形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对福克纳心理描写技巧的领悟夹杂了他对其他外国作家的理解,福克纳的影响是泛化于余华的文本之中的.相比福克纳虽然前卫但却关联着传统文学元素的文本,余华割裂传统的先锋叙事形式要略显单薄.  相似文献   

2.
吕豪爽 《天中学刊》2002,17(6):59-61
余华90年代风格的转变是其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不断继承,不断超越的结果。在90年代的作品中,余华放弃了先锋的冷酷与无情,但保持了叙述的克制与冷静;他抓住了人们对情感的推崇,又没有忽视“衰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审美传统;他让温情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默默的显现,这显然又将其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完成了又一个自我超越。这是余华90年代创作更具艺术魅力的终极原因,也是其90年代创作较之80年代创作的高明之处。这些都表明余华在创作之路上从未停止探索,而是始终处于自我不断超越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3.
论余华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创作前期作品以展现人的罪恶、暴力和死亡为主要描写对象,其后期创作以渲染苦难为重。从余华小说呈现出的浓烈的悲剧意识中,可以窥见对罪恶与死亡的残酷描写决非余华内心的真正向往,而是作者所采取的一种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生苦难的痛切的关注,其间呈现出对人性的解构和生命真谛的求索。  相似文献   

4.
苦难与温情一直是余华小说所蕴涵的两大主题。余华小说之“彻底”,不仅体现在对“苦难”的惨酷雕琢,同时也体现在对“温情”的倾注上。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一样,余华的《兄弟》也是一部表现苦难的作品,更确切地说,就是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无比坚韧的承受力。不同的是,这一次余华在描写波涛汹涌的人生苦难时,也描写了细水长流的家庭温情。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余华用他独特的叙事技巧与方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现代叙事系统。但是在这个自足的系统里,还是体现出了余华这一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家身上传统中国文化的印痕。他通过看似吊诡的画面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在面对肉体与精神选择时,内心对于肉体的摒弃,对于精神永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余华用他独特的叙事技巧与方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现代叙事系统。但是在这个自足的系统里,还是体现出了余华这一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家身上传统中国文化的印痕。他通过看似吊诡的画面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在面对肉体与精神选择时,内心对于肉体的摒弃,对于精神永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7.
吕伟 《现代语文》2007,(11):57-57
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余华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苦难,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存在主义哲学对余华的作品在精神内核和思想领域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余华的小说中有一种深隐的人文关怀意识,而这种意识却是与他的暴力情结的表现联系在一起的,即热衷于描写死亡、描写富于刺激性的血腥而残酷的暴力景观,以模式化和系列化的方式展示死亡和暴力,以此来促使人们突破狭隘的现实经验,正视、警惕现代文明中人性的恶、人生的荒诞。  相似文献   

9.
余华是先锋文学作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体现了深沉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以《活着》为例,《活着》中余华用描写多次死亡的事件写活着的不易,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作品中余华不流露出对这场人生苦难的同情,用的"零度"笔调客观地描写福贵一家人的各个人的死亡,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式农民的隐忍的钦佩、对活着本身的崇敬,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沉关怀。  相似文献   

10.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作家中的佼佼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小说语言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和实验。他自觉吸收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语言本体论以及陌生化理论,并运用到他的小说创作中,使他的小说语言呈现出与传统文学语言迥然不同的风貌。本文试从修辞学的角度阐释余华小说的语言新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是作家对能指形式的关注,其次是在语言陌生化方面的探索,最后是有关审丑和非理性描写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先锋小说是中国先锋小说的巅峰之作。先锋与传统看似两个相悖世界,其实不然。我们试从余华小说所表达的“性恶论”与“神秘主义”中探寻传统性在余华小说中所具有的无处不在的蔓延性和无孔不入的穿透性。余华的小说创作之路正是他反抗传统又皈依传统的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2.
独特的童年经历、牙医经历和"文革"记忆,使余华内心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暴力情结。对于暴力的沉迷,使余华在告别先锋时代的暴力叙述后,又在长篇小说《兄弟》中,以超然物外的冷漠态度、冷静细腻的细节描写、多方位的叙述角度,开始了暴力言说,为读者呈上了一场暴力和杀戮的场景。  相似文献   

13.
从生存意识入手,分析余华小说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勾勒,暴力与死亡被余华推衍为一种极端的生存状态,余华的暴力描写不仅指涉人性欲望和历史方式,现实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中包含着被遮蔽而又无处不在的暴力更根本地威胁着人的生存,他使我们从血淋淋的肉体暴力中看到人类本性中隐蔽而又无处不在的精神暴力,余华对暴力酷景的书写关乎着他对人类生存真实的揭示和对生存状态的思索与探询.  相似文献   

14.
李群 《文教资料》2008,(4):26-28
<活着>是余华创作道路上带有转折意义的一部作品,以其悲悯精神的传达和忍受苦难的生活态度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同时也被批评界指责为是一种消极的活命哲学的宣扬.面对苦难究竟应该忍耐还是抗争,余华给出了他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5.
《十八岁出门远行》著/余华莫言曾把余华称作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的确,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种种不确定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开头的一段描写,  相似文献   

16.
余华八十年代的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充满鲜血、暴力与死亡的世界。尽管暴力叙事也曾盛行于同期的中国文坛,但如果从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取材、细节的"暴力"以及"暴力叙事"所蕴含的人性张扬来观照,我们将会真切地感到余华的描写暴力并非是为暴力而暴力,而是想通过暴力让人们清醒地审视自我审视世界,用颠覆和解构亲情的手段来从反面传达出特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童年经验对于一位作家创作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中国当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余华小说中常有描写"血""死亡"以及暴力的内容,并带有鲜明的海盐特色,这与其童年经验是密不可分的。海盐的风光、医院的生活以及"文革"的体验都能在余华的小说中找到影子。  相似文献   

18.
《许三观卖血记》的人物描写有值得探讨、学习的独到之处,全书二十余人都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所有人物都能栩栩如生地矗立在读者面前。作者余华大胆而精湛地运用叙述、声音、语气及意会来展示作品人物的外貌,拓展了人物描写的空间,为人物的描写特别是外貌描写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9.
余华的《现实一种》颠覆了传统理论上的情感模式,叙述了兄弟间丧失人性的连环报复、轮回杀戮。从小孩子们的无意伤害到大人们的有意残杀,直至最后相继毁灭。以一个三代人的家庭为背景向人们描写了丑,通过祖孙、母子、夫妻和兄弟的行为之丑和心理之丑,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与丑恶。  相似文献   

20.
余华小说写出了人的肉体、成长、生存、死亡、人性以及国家的疼痛,故将其视为"疼痛的写作"。成长经历影响和良知促使余华执着于写"疼痛"主题。余华不断逼近和介入现实,《第七天》深刻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时代疼痛,由关注人的生理疼痛、精神疼痛,到国家民族的社会疼痛。余华将"疼痛"的主题不断地进行更宽广的思考,也将思考的层次由个人的小我空间扩展到国家民族大我的空间,疼痛的内蕴不断地得到更深刻的表现,为读者观照现实和体悟人生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