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理科教育》2012,(5):1-F0002
为了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基础学科领域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人才,2010年兰州大学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学校,并于2010年8月成立萃英学院。作为具体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跨学科学院,翠英学院同时承担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试验区和示范区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高度重视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已成为美国顶尖大学的普遍共识。在本科教育阶段,美国顶尖大学主要采取“全员学术精英教育”、“高年级专业荣誉项目”、“四年制综合荣誉项目”和“本硕学位连读项目”四种选育模式选拔和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形成了多维度的选育结构、多路径的发展通道,以及开放包容的培养环境和制度空间。其相关理念、经验和做法可为我国基础学科和关键技术领域拔尖学生的选拔与培养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全面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西安交通大学遵循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创新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学生打造“不设天花板”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空间。  相似文献   

4.
北京工业大学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线,启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战略,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入选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我国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历程,总结了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1所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措施,进而挖掘出些许启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德育,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多元化培养,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完善教学奖励和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建立“强基计划”,聚焦于选拔和培养“关键领域”“紧缺领域”“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并将其作为未来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才培养涉及多个领域,包括顶层设计方针政策、社会制度环境、人才成长发展体制机制与学校教育及其管理等多个领域,而最近距离、最直接的就是学校教育。就“强基计划”而言,主要涉及高校教育,但实际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中小学教育也密切相关。没有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强化,又何来拔尖创新人才强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再认识的基础上,对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路径进行了回顾与比较。并以华中农业大学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为例,聚焦怎么选、怎么培、怎么转,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同时提出推进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的几点思考,为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创新是促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复旦大学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特质、培养模式与评价方式不断进行探索,创设出具有高开放性的“闯关式”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高挑战度的荣誉课程和科研实践构建起拔尖人才培养新体系,激励师生共同追求卓越、挑战自我。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储备,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启动了以“基地建设”“拔尖计划”“强基计划”为代表的本科教育改革工作。经过3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改革已显成效,但在生源质量、选拔机制、课程结构、培养模式、办学理念等方面仍存有不足。为了更好地深化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及试点院校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拔尖人才成长成才规律,扎实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改革;加大师资等教育资源配置力度,稳步扩大试点招生规模;探索选拔机制改革,形成分类、多元的拔尖人才选拔新模式;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必要的人文社科类和选修课程;立足院校办学特点和优势,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拔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夯实拔尖人才培养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立足开放式办学理念,从培养体系与课程国际化、培养模式与评价方式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育人环境国际化、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途径入手,初步搭建了拔尖学生国际化培养平台。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入手,总结了3年来兰州大学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过程中的“导师制、小班化、国际化、个性化”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经验与教训。为今后更好地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注重精英教育和教育公平的双重背景下,新加坡探索出了一条以中学综合课程为主要形式的集招生、培养与输出为一体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新路径。基于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数理中学的考察发现,综合课程的实践策略主要是:招生环节注重通过高竞争甄选具有特色学科天赋的优质新生;培养环节注重运用多模块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卓越能力;输出环节注重搭建深造平台助力拔尖人才持续成长。综合课程的实践特点主要有:课程设计兼顾专与博,聚焦学生特色学科能力培养;全流程“以评促培”,保障学生培养质量;重视“中大衔接”,疏通拔尖人才升学渠道。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数理中学综合课程育人模式,对当前我国深化中学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尤其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改革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创新综合素质培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中重要的一环。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是高校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拔尖计划1.0实施十年,拔尖计划2.0开局和强基计划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拔尖学生创新综合素质培养成为教育教学领域关注热点之一。本文在创新综合素质各结构化组成要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南开大学物理学基地为例,对拔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视野各结构化要素培养的实践路径进行介绍,将理论分析结果与实践路径的实施相对应,进而分析目前拔尖计划各基地中,在拔尖学生创新综合素质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自2010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启动以来,各入选高校针对该计划进行了整体部署,在组织管理、学生遴选、师资配备、培养模式、教育资源支持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期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最好的平台和环境。但要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达到计划预期的目标,仍需解决诸如组织机构重复建设、学生适应性不高、师资配备不足、课程体系不合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之一,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2009年,为了尽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这个计划是同时列入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改革项目,目的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  相似文献   

16.
建设创新型党组织,是培养造就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党组织建设方面,转变工作理念,推进党建工作创新;探索党组织设置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深化;突出载体建设,丰富党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深化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内涵,为其他院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我国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历程,总结了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1所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措施,进而挖掘出些许启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德育教育,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多元化培养,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完善教学奖励和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8.
学科交叉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书院制能够营造学科交叉的软硬“双环境”。研究以S大学财经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书院制作为学科交叉培养的准自然实验,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学科交叉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及其机制,运用PSM方法解决选择性偏误造成的内生性问题,发现:学科交叉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业表现和英语能力,以及更扎实的学科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成为具有更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研究为高校新一轮教育改革和学科交叉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和启发:抓牢学科交叉培养支点,撬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协调双院培养体系,优化学科交叉软硬“双环境”;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夯实拔尖创新能力根基。  相似文献   

19.
吕建 《中小学校长》2023,(11):46-49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县域中学容纳了全国超过一半的高中生,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理应担负起责任。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作为一所县域中学,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入手,“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质,在“普育”的基础上,为高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实了“底子”,用实践证明县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中的可能与可为。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作为国民教育体系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关键时期。当前如何从面向极少数学生的选拔式集中培养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开放式多元培养,是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关注的重点。为此,普通高中学校必须在理清“培养谁”“培养什么”和“如何培养”等核心问题基础上,明确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在动力机制、课程体系、管理机制和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实践策略,以真正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