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成人高等学校设置的政治课应遵守的教学原则是什么?本文谈点不成熟的想法。方向性原则面对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机制快速运行,成人高校政治课教学,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教育方针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要求成人的政治课教学,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走又红又专的、体魄健康的道路,为  相似文献   

2.
如何全面地从实质上认识德育过程,它关系到学校德育的方向、性质和能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问题.人类社会有学校教育以来,任何学校全面的德育过程都应有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受教育者的能动过程,受教育者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受教育者德的社会化过程.德育过程的实质,就是使受教育者德的社会化.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进行教育导向和调控各方面影响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按照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需要在德的性质和德的发展方向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导向,并将家庭、环境和社会各方面对受教育者德的影响调控到统治者所要求的德上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者要根据社会需要,在品德、思想和政治等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导向,使受教育者沿着社会所要求的德去发展提高.二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  相似文献   

3.
贯彻《关于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体验教育的意见》是新世纪少先队教育的新实践,也是增强少先队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新举措。因此说,更新德育理念,是新世纪少先队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是提高少先队思想道德教育实施水平、增强教育实效的重要保证。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把进行社会规范的教育与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统一起来。“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个方面的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德育的这一定义包涵着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的需要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德育三议     
一、德育的地位和作用百年树人,德育第一。德育在学校中处于首要地位。翻开中外教育史,统治阶级无不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总是统治阶級手中的工具,总要培养为统治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人才。因此,统治阶级也就必然以自己的政治立场、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去影响受教育者。倒如我国封建社会,一直以“三纲五常”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用它来维护封建社会君权、神权、父权和夫权。在资本主义社  相似文献   

5.
德育社会化致力于解决德育与社会发展、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情境、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相脱离的弊病,在模式构建上,它提出要充分搜集社会发展状况、日常生活情境、以及人际关系等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分析上,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的德育。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德育的模式体现了德育的整体效果,满足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动态适应了社会发展以及受教育者生活情境和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德育中的“知行不一”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目前的德育中存在着“知行不一”的突出矛盾,究其原因既有受教育者主观内因的问题,也有教育自身以及社会环境影响着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德育中的“知行不一”矛盾,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德育的针对性,提高德育师资队伍素质,改进德育教学方法,形成社会德育合力。  相似文献   

7.
汪圣波 《教师》2011,(18):10-12
和谐德育是以引导教育者掌握德育规律,提高育人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传统和谐德育是指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人我和谐”“群己和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必中节”“仇必和解”为主旨思想的道德教育体系。现代和谐德育是一种以促进主体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和谐的德育机制、德育策略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体系。传统和谐德育与现代和谐德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的社会背景、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教育模式、教育的评价体系、教育社会效用等九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指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个组成部分。德育过程是使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也是外在的准则、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准则、规范的过程。如果说智育过程要解决的主要是“知与不知”问题的话,那德育过程就不仅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即教育者不但要把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教给学生,使学生对此有所认知和理解,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把一定社会、一定阶…  相似文献   

9.
自我控制是德育得以实现的必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在德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解决德育中“要我这样做”而不是“我要这样做”的问题,改变德育被动为主动的局面。实现由“自在之我”向“自为之我”的飞跃。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按照教育控制论的观点,如果把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称为教育者的输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作用称为受教育者的信息输入,那么受教育者的输入质和量就不一定等于教育者的输出量和质。因为,高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道德认识和评价标准,接受、拒绝或不完全接受教育者对自己主体的信息输入。这种输出与输入之所以出现接  相似文献   

10.
一、“两课”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整合作用 所谓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也  相似文献   

11.
《云南教育》2008,(24):26-27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支持,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难题。德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长期坚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德育长期性、持久性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2.
<正> 一、素质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人大中专学校也要实施素质教育 早在1957年,毛泽东就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论断,要求受教育者要全面发展,并且把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这一思想本应指导着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由于当时对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不准确,导致了重理论、轻实践,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不仅基础教育如此,在成人大中专学校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办学与社会需要脱节、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存在着过强的动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的问题。所以,不仅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必要的,在成人大中专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也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实施素质教育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对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教育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正> 为了真正发挥德育课应有的教育功能,适应社会对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及党对德育工作的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成人德育课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作些初步探索。一、成人德育课主要矛盾的构成成人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的德育影响的过程。构成这一过程的基本要素是德育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与方法,由于教育活动的进行,使各要素之间发生相互关系和联系,从而形成了德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其中,德育目标与德育对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明确具体地指出:一、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劳动者;二、劳动者要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三、要达到培养劳动者并使之其合乎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规格的教育目的,途徑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什么是“社会主义觉悟”呢?我以为:就是认识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远距离开放教育与整个教育界一样,都提出了要转变教育思想,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方向转变,强调“要贯彻方便学生的原则”、“要适合成人的特点”、“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要以自学为主”等等。无疑,这些观点体现了现代教育重视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思想。重视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必将进一步促进远距离开放教育的发展。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在重视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同时,必须重视和发展教育者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7.
确立德育目标,弄清德育目标设定的依据以及特征,对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微观角度探讨大学德育目标的问题.以期对大学德育建设有所助益。一、德育及大学德育目标的涵义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德育目标是教育总体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体现,是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方面应达到的质量和规格,是预期的德育效果,也是德育要完成的基…  相似文献   

18.
蓝江 《教学研究》2006,(3):210-214
德育社会化致力于解决德育与社会发展、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情境、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相脱离的弊病,在模式构建上,它提出要充分搜集社会发展状况、日常生活情境、以及人际关系等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分析上,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的德育.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德育的模式体现了德育的整体效果,满足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动态适应了社会发展以及受教育者生活情境和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在这个含义中,至少要理解三方面内容:教育者是谁?受教育者是谁,品德教育的内容有哪些?教育者是谁?可以是家庭、社会、国家、政党等,也可以是学校;受教育者是谁,可以是成人、普通公民、特定人群,也可以是青少年学生。品德包括哪些内容,可以是道德教育,还可以包括思想、政治、情感、心理、法律、礼仪等教育。德育的含义,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本文讨论的是中学的德育,是指中学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学德育有效性不高,  相似文献   

20.
“内化”是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所谓德育“内化”就是德育教育的内容、思想、观念等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接受、吸纳和转化的过程,从而使之变成受教育者的一种现实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我们实施德育,其目的是要将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这里就隐含着学生要将教育要求主观同化的过程。因此,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接受主体的“内化”是其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