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郭飒飒在《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5月第二期撰文,对儒家伦理是精英伦理还是大众伦理的问题进行讨论,吾淳先生指出:“当我们仔细考察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时候,就会发现儒家伦理有十分确定的适用性,它的主体定位是古代社会中‘士’以上阶层,或士大夫阶层,孔子与孟子等早期儒家创始性人物又将其叫做‘君子’。显然,这是一种精英定位。”  相似文献   

2.
两千五百多年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伦理教育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儒家孝道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何现实意义和价值都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普遍认为"孝"是指为一种伦理道德的规定以及约束,其实质上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因为"孝"可以作为伦理道德规范的一种,同时还将其当成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道义"活动。所以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分析。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在实际工作中,传统孝道有重视亲情民主性的部分,但是也存在明显的封建性糟粕,目前提倡的新孝道中,最为本质的一个特点就是实现全社会的亲子平等。从根本上实现孝道"爱敬忠礼"伦理精神的重视,在上述的基础上促使现代孝道水平得到强化,同时促使全部伦理教育水平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秦朝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严酷的法制社会,实际上,秦朝时期在法制政治之下,涌动着儒家伦理的潜流。儒家的忠、孝等道德标准仍然是重要价值尺度,是行为选择的是非标准。政治上,秦王朝常以法律为工具在民间推行儒家伦理,实行“教化”;要求官吏宽以待民,带有浓重的儒味;对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实行怀柔政策。秦朝礼制中含有立社稷、修宗庙等儒家古制。秦朝,并不是一个失去了温情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家族制度联系之异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从阐明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定位入手,探讨了批判继承转换儒家伦理的方法论原则,认为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和大工业孕生的现代进步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本体意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存在作为本体基础;坚持以时代精神作为“参照系”。以实践需要为基点,与革命传统相结合,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等作为原则。着重论述了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体系构建中的应用,包括在建立社会道德的信仰系统、社会公正机制和高度向心的社会伦理关系和社会道德运行的操作系统与程序中如何应用儒家伦理的精华。  相似文献   

6.
汉代,大一统的局面已经形成,为了适应这一政治局面,汉代经学家对汉初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理论性整合,在这一理论创新过程中,董仲舒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成功上升为汉代的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及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相似文献   

7.
伦理文化或称伦理道德,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伦理文化以人为本,以孝为中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以家庭为单位,强调家庭内部关系和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故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伦理文化,以期稳定、巩固其统治。对老百姓来说,在伦理道德的规范下,也可以享受到某种天伦之乐。但伦理文化也有糟粕,只有剔除“重人治轻法治”、“愚忠愚孝”、“歧视妇女”、“重义轻利”等糟粕,才能使伦理文化发扬光大,才能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特有的作用,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教育伦理是在教育科学和伦理科学之间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要把握教育伦理的本质,既要揭示出教育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内在联系和规定性,又要揭示其与其它教育观念以及一般伦理观念的区别性.一般说来,教育伦理就是在培养人的活动中的伦理道德,它是一定社会教育活动关系在人们教育观念中的伦理化反映,是调节人们之间教育活动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主体把握社会教育活动的一种实践精神,是一定社会道德在教育活动中的特殊反映.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伦理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伦理是在教育科学和伦理科学之间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要把握教育伦理的本质,既要揭示出教育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内在联系和规定性,又要揭示其与其它教育观念以及一般伦理观念的区别性。一般说来,教育伦理就是在培养人的活动中的伦理道德,它是一定社会教育活动关系在人们教育观念中的伦理化反映,是调节人们之间教育活动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主体把握社会教育活动的一种实践精神,是一定社会道德在教育活动中的特殊反映。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当前家庭伦理关系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问题,构建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应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充分汲取儒家传统伦理精华,发扬家庭孝道伦理;确立新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加强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孝感孝文化,是指自东汉以来,发生在孝感地区、并富于地方特色的孝道思雄、孝行方式及其影响的总和。它通过以董永、黄香和孟宗等孝德模范及老百姓的孝道践履,通过因孝而生的种种现象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和传播形式系统地展现出来。文中从时代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等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审视,认为孝感孝文化具有多重价值,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存,因此,对这一文化应持辩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THE RE-EMERGENCE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BRITISH EDUCATION POLICY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BSTRACT:  Character education is a specific approach to morals or values education, which is consistently linked with citizenship education. But how is it possible for a heterogeneous society that disagrees about basic values to reach a consensus on what constitutes characte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character education has returned to the agenda of British education policy, having been largely neglected since the 1960s in response to unsatisfactory attempts at character education going back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etween 1979 and 1997 Conservative governments attempted to reverse a perceived decline in moral standards, established State control of the schools curriculum, imposed on State schools the duty to provide for moral and other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ed a National Forum which attempted to articulate a set of consensus values in education. Labour has extended these developments in the curriculum, introduced compulsory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its White Paper of September 2001 speaks of 'education with character'. The character and virtues Labour seeks to promote through schools are pragmatic and instrumental in intention, linked to raising pupil school performance,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new economy, and promoting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Otherwise the vision is pluralistic and evades explicit directives, and there is no explanation or analysis of its theoretical basis.
  The question of how agreement can be reached on what counts as character education may benefit from Sunstein's analysis of how law is possible in a heterogeneous society –'incompletely theorized agreements on particular cases' allow for common laws without agreement on fundamental principles. Many schools in fact operate in this way, but such a consensus is not entirely stable and runs the danger of teaching character education as a series of behaviour outcomes taught in a behaviourist fashion.  相似文献   

13.
在<李尔王>的译本中,原文中表示血缘本性关系的概念nature和love译成了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孝",使读者产生了错觉,仿佛莎翁在原作中宣传儒家伦理道德观.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悲剧似乎十分经典的契合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的忠孝观:正面有忠臣肯特、孝子女爱德伽、考狄利娅;反面有不孝女高纳里尔、里根,不孝子、不忠之臣埃德蒙.原著中,莎翁借助李尔所呼吁的孝道(孝亲报思)是一种美好的道德伦理义务,这正好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思想.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社会化是社会处于转型期在教育领域的影射,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德育目标泛政治化;德育过程缺失主体性;德育方法的非人本性;德育活动缺乏实效性。学校德育社会化是学校德育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以学校为主导,借助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不断完善自身和适应、改造与发展社会的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社会化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德育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借鉴国外德育经验应该得出的正确结论;学校德育社会化可以从学校德育的生活化和实践化两个方面入手,尝试寻找支持学校德育的阿基米德点。  相似文献   

15.
《三字经》是儿童道德教育的经典教材,《三字经》中提出儿童道德行为培养需从童年开始,从培养"孝悌"入手,要以提高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为动力推进儿童道德行为的养成,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等三大环境对儿童道德行为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萨宾是"叙事心理学"的创始人,叙事隐喻思想是从整体上理解并把握萨宾学术思想的关键所在。萨宾叙事隐喻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语境论的世界假设、叙事作为人类行为之深层组织原则及结构。基于此,萨宾的叙事隐喻思想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主要表征为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德育必须充分关注人类道德行为发生的深层叙事隐喻,发掘人类道德行为的深层道德语法;二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关注叙事隐喻对于德育生命境界的提升及引领功能。萨宾的叙事隐喻思想为深化学校德育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提供了新的更深层的分析视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孝"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感恩教育实践探究,中小学将形成包括一个体系、两个融合、三个层次、四个境界在内的具有德育特色的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并立足于感恩教育的五个维度探索出生命教育中的"孝"文化建设的六大有效路径,从而积极培养学生"孝行天下"的良好品德。  相似文献   

18.
王霞 《铜仁学院学报》2007,1(2):17-20,56
道德教育历来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不理想,其存在的必要性受到了质疑。学校道德教育实效的低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构建优良的德育环境,同时,还应反思学校道德教育本身,制定合适的德育目的,采用科学的德育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真正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课题组利用自编问卷,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对广州市中职学校教师展开调查。调研显示,中职德育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德育工作有形式化趋势,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德育合力不足,德育的实效不尽如人意。为此,中职学校应加强全员全程德育工作,优化德育目标,推进德育过程化,进一步加强中职德育规律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孝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是善事父母的伦理意识;是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元意识。提倡孝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培养对社会的爱心,培养爱国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