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胡三省是一位爱国史学家,历三十年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作音注、训诂、阐释、补正,贡献颇巨。然而长期“蒙昧草野”。考其原因:一、受《通鉴纲目》冲击波之影响;二、宋时为《通鉴》作注者多而滥,鱼龙混杂,佳作一时难以为世人尝识;三、宋元之后,研究“胡注”者,或观点片面,或过于苛求,贬低了“胡注”。他的爱国思想和生平事迹,直到抗日战争时,首先为陈桓所发现、然后引起史学界重视。本文对上述几个方面作了考论。  相似文献   

2.
考察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中重纽反切的反切上字、反切下字以及重纽字作反切上字的情形,发现胡三省音注中重纽A、B类不互相用作反切上字,重纽A、B类都与唇、牙、喉音字以外的三等韵关系密切,而且胡注中重纽B类字与一等韵、二等韵、四等韵也有混切现象。胡三省力求恪守《广韵》的重组韵的区别特征,但也透露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共同语的实际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称引历史事件的年份、卷次等与《通鉴》上下文、《史记》、《汉书》作比对研究,指出《通鉴》胡注注释史事年份、卷次的若干讹误,并对胡注的相关文献学价值稍加探讨.  相似文献   

4.
宋元史学家胡三省之《通鉴释文辩误》蕴含了较为成熟的语言观及史籍专名语义考释的方法和原则。语言观主要包括对外来词、行业用语和专有名词等的语言特征的认识及其语言发展观。在史籍专名语义考释的方法上融史学和文献学思想于语言研究,源流并重,纵横结合。考释原则上重视参考文献的时代性,训释对象的民族性和同名异实现象等。胡三省及其《通鉴释文辩误》的学术思想不但对元明《通鉴》学研注一派影响重大,在史学界和文献学界有承前启后之功,其语言观及语义考释方法和原则对后世也有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5.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的贡献在于抉出了司马光秉承《春秋》著史的精神,尤其指出司马光是以《左传》为其编集史事、议论历史的主要依据。胡三省还注意到《资治通鉴》以“春秋笔法”隐藏着司马光的政治观点,并且把历史的事件和议论与北宋的政治现实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6.
胡三省生于耕读家庭,成长于宋元交替的忧患岁月中。1256年登进士第后,在宦途中过了20年颠簸不安的生活。1256年开始撰写《资治通鉴音注》,历时30年完稿。该书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作了音注、训估、阐释、补正,并进一步阐发了司马光以史为鉴的“治道”思想,从中也表现出胡三省的安帮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7.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中有一些特殊音注,其所反映的韵母关系不同于中古以后语音的发展与演变。这些特殊音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保留了上古的地名、人名的读法;二是保留了古代域外译音的读法;三是关于通假字的读音;四是记录了古今、方俗之音;五是误注了音。厘清这些特殊音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和构拟胡三省《音注》的语音系统。  相似文献   

8.
胡三省,宋末元初著名史学家,倾毕生精力完成《资治通鉴音注》,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博大精深的学术巨著。本文从文献学角度通过分析论证了该书的五个特点,表明了胡三省在中国古代文献学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节选了《资治通鉴》中“赤壁之战”部分,其中,在东吴最后决策关头,刊、权对周瑜说:“卿能办之者减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抓,孤当与孟德决之。”这句话言辞诚恳,语调激昂,既望部下成功,又不推委责任,大有君主之风。但“卿能办之者诚决”一句,颇为费解。课本注‘协”为“对付”,注“诚决”为“确实(可以同他)决一胜负”,是遵从胡三省的;旧注。胡三省注这句话为:“谓能办操,则减为能决胜也。’他将‘劝、”释为“办操”(对付曹操),将“决”释为“决胜”,虽扣住宅面,亦不免曲意疏通。关键是句中…  相似文献   

10.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中的语法分析有其显著特色,即继承前人成果,修正前人失误。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语法学在元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籍之多,常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来形容。而古籍中存在的毁损、淆乱现象之复杂,‘却难以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戴震以《永乐大典》所引《水经注》校近刻本,发现近刻本缺漏2128字,妄增1448字,臆改3715字。近人章钰以宋本及他本《资治通鉴》校清代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得胡刻本脱、误、衍、倒四盖在万字以上,其中脱2520余字,关系史实尤大。笔在考察古书毁损淆乱现象的基础上,寻究出下列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 关于《静夜思》的主题,清人王琦《李太白全集》辑注引胡震亨云:“思归之辞也”。近人说法也是大同小异。有的说是“写游子的乡愁”(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李白诗选》);有的说是朔描写作者在寂静的月夜,触景生情而兴起的对故乡的怀念"(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相似文献   

13.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语法分析是继承前代注释书语法分析内容及分析方法,计有词序调整和句读层次、语法结构、语义关系、实词的指称陈述表达功能转化、歧义结构、句式句型、语用分析等。  相似文献   

14.
伯牙:春秋时代的乐师。代表作品有《水仙操》、《高山流水》。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双目失明,但他的听觉敏锐,辨别音律十分准确。代表作品有《白雪》、《玄默》。李延年:汉代宫廷音乐家。代表作品有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摩柯兜勒》,制作了28首新曲调,作为仪仗使用的军乐。嵇康:三国时期魏末琴家、文家家、思想家。他擅长弹琴,以弹奏《广陵散》著称。代表著作有《声无哀乐论》和《琴赋》。苏祗婆:南北朝时宫廷音乐家。他善弹胡琵琶(五弦琵  相似文献   

15.
《资治通鉴》引吴人况长宁对蜀国费袆的批评,胡三省作注,不知长宁为谁,把长宁的姓氏“况”字看作连词。该书和《三国志》标点者都不知其误,相沿漏标误译,至今不悟。  相似文献   

16.
《屈贾列传》中的长沙王陶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贾谊曾先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为文帝少子刘揖①,而长沙王的姓名《史》《汉》贾谊传中均无注。《资治通鉴·汉纪·文帝纪四年》胡三省注长沙王“吴差也”。由此知长沙王非刘氏宗族。《史记·汉兴以来...  相似文献   

17.
(一)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随着“经学”的昌盛,传统的“小学”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是以戴震为首的皖派。段玉裁,师事戴震,在音韵、训诂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向来被视为皖派的巨攀。对于他的贡献,清人阮元说:“段氏有功于天下后世者三:言古音,一也:言《说文》,二也;汉读考,三也”(《清史稿·儒林传二》)。段氏一生著述甚富,但使他享有盛誉并历久不衰的,是他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段注》、《说文注》或《段注》)。段氏为《说文》作注,始于四十二岁(乾隆四十一年),直到八十一岁(嘉庆二十年)去世前四个月才全部刊成,历时  相似文献   

18.
廖秋华 《中国语文》2016,(4):468-475,512
本文探讨"高"等空间量形容词的变读问题,发现:1)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将出现在"NP+高+数+量"格式中的"高"注为去声,作"度高"解,格式中的"高"并不表示属性,而是已经名物化,去声是其名物化的形式标记;2)对"高"等空间量形容词的变读现象,现存最早、最系统的记载出自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而就在陆德明的时候,此类变读已经衰微,因而《广韵》不收,《集韵》收音较《广韵》广因而收录。胡三省只是承袭陆氏的说法,并不反映当时语音的实际;3)跟"高"有同样情况的还有"长、广、深、厚"四词,它们都是具有空间语义特征的度量形容词。  相似文献   

19.
叶哲明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2):14-18,36
宋元之际文史大家胡三省以毕生精力,完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音注》。胡注倡导古为今用崇尚实学,讨论民为国本为政治之要,强调统治者政治智慧的发挥要与时俱进,提出民主致治的富民、惠民主张,探求历代“盛衰之相因,治乱之相易”,使史实论证和爱国意蕴融于一体,提出一套完整的封建治国思想和理论,为我国政论史学树立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20.
民国史学受清学影响,也受宋学特别是南宋浙东史学的影响,此在"七七事变"之后,表现得最为明显,最为典型的史学家与史书是陈垣先生及其所著《通鉴胡注表微》。陈垣早期学术受清学影响较大,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抗战爆发后,学术方向转变,由清学转向宋学,通史以致用,撰著《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和《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论证其爱国思想;抗战后期,始撰《通鉴胡注表微》,立足抗战爱国,发掘胡三省《通鉴》注中微言大义,陈古证今,论证国家至上与秉持民族大义的道理,由考证以通义理,重节义,为学经世致用,济物利民,重视文献、掌故与考据,以清学考据为工具,以南宋史学为归宿,使陈垣抗战史学得到了一个完美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