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玲 《兰台世界》2012,(11):47-48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的转变和就业难局面的出现,学生档案滞留学校和个人手中的现象频繁出现,高校和各级档案代理机构"弃档"、"死档"现象也日益增多。各毕业生档案管理机构寻求有效途径,加强毕业生档案管理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高校毕业生弃档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减少和消除弃档,文中分析了弃档的内在根源是毕业生档案的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价值功能的丧失和缺失、淡化和异化,同时,提出改革高校学生人事档案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美国社会安全码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弃档现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人才流动的加速和用人机制的灵活,档案的影响力逐渐下降,"遗弃"档案现象也随之增加.根据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中国上海人才市场、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以及四川、贵州等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60万"弃档族".  相似文献   

4.
社会"弃档"现象愈演愈烈,高校毕业生因人事档案知识缺乏、意识淡漠,成为"弃档族"的主体,在<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制度保障下,高校开设人事档案选修课具有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流动人员档案是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记录个人成长工作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工作业绩等的重要功能。但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事档案无用论”正在流行,“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十分严重。随着分配制度的取消和人才流动频率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档案转到人才中心后就不再问津,有的甚至把档案放在自己手里保管,全然不顾档案作用的发挥。在人们的意识里,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突然变得不重要了,甚至是可有可无,“弃档族”日增,“废档”、“死档”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社会各方面面临信用危机,各行业、部门及用人单位对于个人的信用记录和以往经历无处可查。档案没有,一些单位只好由人力资源部的人通过非正常的方式和途径去了解,操作起来很麻烦,加大了用人成本。  相似文献   

6.
去年9月,北京日报“人事档案制度:妨碍人才合理流动的壁垒”一文曾报道:.据对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上海人才市场、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以及贵州、四川等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60万“弃档族”。出现这么多弃档族,笔者以为,这和保管个人的人事档案需要交费有关。  相似文献   

7.
由“弃档”现象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琳 《贵州档案》2003,(6):26-27
近年来,大中专生毕业后自谋职业成了普遍趋势。一些暂时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将档案留在了学校或人才交流中心,甚至一些自谋出路找到了工作的毕业生也置档案于不顾。来自贵州省各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资料表明:截至2003年9月,全省有几万“弃档族”,“弃档”已成为普遍现象。针对这一现象,贵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人士指出,无人问津的被遗弃档案的出现,促使人们对原有  相似文献   

8.
大学毕业生漠视档案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英 《北京档案》2009,(1):34-35
近年来由于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对自己的档案不管不问的“弃档族”日渐增多,而这其中,大学毕业生是“弃档”的“主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作为记录个人一生成长经历的人事档案的作用被淡化,在流动人员最为集中的人才交流中心“,弃档”者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其中还有一些成了无人认领的“死档”。2005年4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记载:在甘肃省人事厅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保管的两万多份档案中,就有8000份档案已经10来年未缴纳保管费了,属典型的“弃档”,占该市场所存人事档案的40%,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人遗弃自己的档案呢?一“、弃挡”现象产生的原因1…  相似文献   

10.
"弃档",是指存档人不理会、不重视其个人档案,或存档人长期不缴纳存档费用,其中也包括一部分自身持有档案者.具体来说,"弃档"一族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把档案留在人才市场,但长期未交档案保管费;第二种是自己的档案自己随身保管;第三种是"跳槽"人员将档案遗留在原单位长期未办理转档手续.……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才流动的增强,大学生自谋职业成为一种时尚。有资料表明,目前全国至少有60万“弃档族”。“弃档”一族对人事档案的“漠视”,对现行档案管理制度提出了新挑战。一在“弃档”一族中,“弃档”者多为大学生、出国者、个体创业者和外企员工。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档案成了束缚自己的工具,为了“自由”之身,不惜把自己身份的标志、记录自己成长之路的档案随意丢弃。人档分离确实使人才更容易成为一种全社会共享的资源,使人才更好地自由流动,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并不意味着档案可以随意丢弃。人事档案一直以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事档案被看作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被遗弃。许多大学生离校后,档案遗留在学校被转递到本人的户籍所在地无人认领成为死档。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遗弃的档案高达6000-7000份,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在广大的弃档人员中,尤其是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放弃人事档案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何造成弃档,不用档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笔者认为:一是档案内容无作用了,二是用人机制存在问题。一、大学生“弃档”原因分析1.人事档案曾经的功能在淡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体制发生了变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相似文献   

13.
孟英 《兰台世界》2006,(12):15-16
近几年来,随着人才流动的日益频繁,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有悖规定的现象却大量存在。1.擅自“弃档”。所谓“弃档”是指抛弃了自己的档案,对档案的下落和管理不闻不问。“弃档族”主要由以下人群组成:一是部分跳槽人员,他们与原单位有劳动合同没有解除,又不履行违约责任“弃档”而去;二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为了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舞台而放弃了档案;三是自费出国留学人员,由于在国外停留多年,无暇顾及档案;四是办理了移民手续的人员,档案对他们来说已经没用处。“弃档”现象虽然出现时间较短,但有愈演愈烈之势,2.擅自“扣档”。随着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弃档”现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统人事制度的变革,人才流动日益频繁,人事档案渐遭冷遇.大学生"弃档",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全国各高校几乎每年都有大量被大学毕业生"遗弃"的档案.  相似文献   

15.
从“弃档”现象看档案管理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盖玲 《档案与建设》2003,(12):13-15
据媒体报道,根据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中国上海人才市场、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以及四川、贵州等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60万“弃档族”。“弃档”已成为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6.
李开平 《兰台世界》2005,(15):13-1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事档案被看作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被遗弃.许多大学生离校后,档案遗留在学校被转递到本人的户籍所在地无人认领成为死档.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遗弃的档案高达6000-7000份,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在广大的弃档人员中,尤其是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放弃人事档案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何造成弃档,不用档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笔者认为:一是档案内容无作用了,二是用人机制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国家陆续制定了大学生灵活就业的政策,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单位选择社会档案代理机构作为人事管理的中介,但在档案代理工作中,档案管理不规范、弃档现象严重、代理机构职能相对单一等问题凸显。由此,本文将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档案代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从档案代理服务主体入手,提出高校毕业生档案代理服务的创新机制及保障此机制运行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中专毕业生都由国家统一分配,档案也依据分配而自然转递,档案的去向简单清晰,由谁来保管也一目了然.随着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档案的去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关于大中专毕业生档案究竟应该去哪里、由谁保管的问题,中组部、人事部有明确规定:毕业生毕业后,对于实现就业且工作单位又具有人事档案管理权的,应将档案转递到用人单位;就业单位无管理权限,则应将档案转递到单位所在地的人才部门;对于未就业的毕业生的档案,可以按规定转回原籍的人事、人才部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事档案被看作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遭到弃置。许多大学毕业生离校后,档案遗留在学校或者被转往户籍所在地,因无人认领而成为“死档”。大量流动性人员通过人才交流中心寻找和变动工作不携带人事档案,“无主”档案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遗弃的档案高达6000—7000份,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昔日象征身份、记录成长之路的人事档案如今遭到弃置,有着复杂的原因。一、观念更新。当前的用人单位更多的注重求职者的工作素质与创新能力,而不依赖档案记录取舍人才。档案记录仅代表着被记录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笔者由于不够重视档案,曾一度"弃档"到"拾档"的经历,给后来的发展所造成的种种影响为例,对"弃档族"的形成原因及弃档带来的负面影响等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