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匈奴族作为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曾经在纵横数万里、上下近千年的时空范围内,繁衍生息,有声有色地创造了历史。匈奴族虽然没有留下用本民族文字记述的系统的历史资料,但是匈奴族的史学发展和历史意识应该是悠久而丰富的。从葬俗与祭祀祖先活动中可以反映出匈奴人重视历史、追思民族发展历程的观念;中国北方的草原岩画,与许多古代少数民族有关,其中尤以匈奴族最为重要;匈奴民族也用民歌的形式传颂民族的历史;匈奴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他们使用汉字和结绳契刻等方式记述历史。  相似文献   

2.
<史记·匈奴列传>是匈奴民族在汉语典籍中唯一能贯通始终的历史叙述,它尤其着力于匈奴与中原诸夏间的战争.这场战争具有圣战的性质,它给匈奴和中原诸夏间造成无可避免的灾难性后果.  相似文献   

3.
简论两汉时期匈奴归降的三次浪潮及安置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匈奴是雄踞北方的重要民族.在这一时期曾出现了三次匈奴归降的浪潮,汉王朝审时度势,正确决策,采取设立五属国、度辽营、使匈奴中郎将等措施安置和治理归附的匈奴民族.这些措施是汉朝最终战胜匈奴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促进了汉、匈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匈奴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从战国到南北朝时期,它活跃在亚欧草原的历史舞台上,对中国及欧洲历史的发展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匈奴族有着悠久而独具特色的历史意识和史学思想,匈奴史学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三点:体现英雄崇拜情结与民族情感;注重对汉族历史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具有鲜明的功利性与资政性。  相似文献   

5.
匈牙利民族的历史与突厥语匈奴族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离开了它就不可能彻底地研究和了解匈牙利的民族史。要研究匈牙利和中国的诸亲缘关系,必须从研究匈牙利民族史与匈奴民族史之间的关系着手。匈牙利人和匈奴人的经济联系和文化联系是在公元五世纪开始的,即匈牙利民族刚刚建立自己的国家组织这个时期内所发生的这些联系,对当代匈牙利人的祖先的社会,文化生活和语言等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第一个以显赫名声载入史册的民族.它与汉族等北方各民族接触频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影响,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曾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的匈奴,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力量大为削弱。但是,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化,西晋王朝的日益腐败,匈奴人的不断内迁,给匈奴的再次兴起创造了条件。西晋后,匈奴在风云变幻的乱世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新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探讨匈奴社会政治制度发展演变史,指出秦汉时匈奴社会的政治制度与其社会发展形态、游牧经济类型的生产方式是相适应的;魏晋以后,匈奴社会由于大量接受了汉文化,开始农耕定居,所以其政治制度亦发生根本性变化;到五胡十六国时完全汉化。这种变化加快了民族融和的步伐,为盛唐时期更大范围的统一和更多民族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西汉初期,匈奴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王朝在与匈奴打交道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早期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的"征讨政策"、汉武帝后期的"绥抚政策"虽终武帝之世,匈奴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但为以后最终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也对促进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56个民族中,为什么没有匈奴族、鲜卑族、突厥族、契丹族、女真族等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呢? 匈奴族是我国北部古老的少数民族,位在蒙古高原一带,战国时逐渐强大起来。秦汉时期一部分西迁至欧洲,后来与当地土著融合成现代匈牙利人的先民;一部分内迁,逐步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融合。南北朝以后,史册上不再有匈奴之名。 鲜卑族起先生活在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南  相似文献   

11.
汉武帝元朔四年汉匈河南地战役后扼黄河渡口置西河郡以强化北部边疆纵深防御,将其经营为集结军队的军事基地和重要产粮区。东汉时西河郡为北疆防御北匈奴的前沿和监护归附南匈奴的军事机构,北匈奴势力消失后,东汉因国力衰退西北疆土内缩而内迁西河郡。西河郡的设置变迁与两汉王朝军事实力变化及奉行的边疆政策相关  相似文献   

12.
五原郡作为汉廷与匈奴交战的主阵地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太守往往多选当时颇具影响的人物担任。汉代五原太守肩负着抗击匈奴、保境安民、管理罪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匈奴帝国发生在公元前60年之大内乱与分裂是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内讧,在匈奴民族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关论著对匈奴国家之解体这一重要事件均有所表述,却失之简略。笔者在现有史料基础上,将匈奴大内乱与分裂过程确定在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51年之间,将这一过程分为握衍朐鞮擅立、五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对立等相互紧密联系的三个重要阶段进行分析,并不只限于传统的“五单于争立”之简单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索国"是匈奴西北边鄙丁零人的小国。北匈奴西遁,公元90年以后至126年间,扩展为四大部。其中大儿部在金山中段,号为"突厥"。西晋时,南下的一支与金山之阳的蒲类人"阿恶部"融合,即为阿史那部。他们约东晋时南迁到高昌北山,进入"西域文化圈",学会冶铁,社会取得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匈奴单于继承制度突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单于位的继承在呼韩邪单于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单于比之前实行的是单纯的兄终弟及,之后,则实行了传弟与传子相互结合后派生出来的一种传弟与传子交叉继位的混合继承制。这一制度是对此前匈奴王位继承制度的改进,它使得匈奴单于位的继承更趋规范,并对日后匈奴及北方游牧民族的继承制度有着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扬雄文学思想对东汉文论有较大影响,桓谭、王充和班固学习扬雄自创体系的著述精神,接受他尚用、华实相副、事辞相称的观点和评论作家作品的意见以及其他文学见解,并有所发挥,从而为东汉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17.
从公元前200年左右匈奴冒顿单于首次统一大漠游牧区、公元前100年左右汉武帝首次统一农耕区到1820年"中国"疆域最终底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建立了若干个汗朝,它们或与中原王朝遥遥相对,或进入中原立国,或一统天下,既开创了古代中国长达一千数百年南北朝格局,亦肇始统一大漠与泛农耕地带或一统整个中国陆疆的伟业。"大漠游牧文明板块"在中国疆域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乌桓、鲜卑部族最初属于东胡联盟,东胡破灭后,余部逃往乌桓山和鲜卑山,开始以乌桓、鲜卑之名出现于中国史籍。西汉武帝反击匈奴后,一直被匈奴奴役的乌桓、鲜卑族逐渐南徙,靠近汉边。考乌桓、鲜卑南迁的原因,与汉匈力量的转变密切相关。此外,他们长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汉化较深,又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迫使其不得不南下寻找适宜的牧场。乌桓、鲜卑南下附汉,对汉匈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