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分析: <武陵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课<词五首>里的第四首,<醉花阴>是本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的一篇词作.两篇词作是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醉花阴>写于南渡前少妇时期,丈夫赵明诚在新婚不久就负笈远游,重阳佳节又至,李清照写此词以表离别之愁,相思之苦.<武陵春>写于南渡之后,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因病离去,过着颠沛流离孤苦的生活.作此词时,易安已经53岁,半生的孤苦无依,让词人愁绪满腹,这种家国之恨已不是能用简简单单的"愁"字能够概括的了.  相似文献   

2.
李洋 《文教资料》2012,(11):3-5
本文结合"词人之词"这一词学理论,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题材与主题:艳情与身世之感的渗入;二是词的体制:音乐性与文辞美兼修;三是价值和功能:言情性和娱乐性的统一。从"词人之词"角度重新审视晏几道这位"古之伤心人"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词人的创作心理、作品风格和审美效果,走进小山梦幻般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3.
[设计思想]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相似文献   

4.
万贺宾 《文教资料》2009,(18):27-29
叶梦得的<临江仙>词,占<石林词>近1/5,其内容主要有酬赠唱和词、游记写景词、咏物词三类;其词多以组词形式出现,语言风格融清新自然与旷达超逸于一体,喜用同韵创作,句法相对单一,但也能同中有异,未有单调乏味之感.并且词人善于在创作中化用前人诗文典故;词人选用"临江仙"词牌作为创作工具,和词牌体制短小,易于把握以及易写怀古伤时题材有关.叶梦得之词,是苏词向辛词过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临江仙>词正体现了这种过渡的痕迹.  相似文献   

5.
<正>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选入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沦为"阶下囚"的李煜借这首词抒发了亡国之恨,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这首词的上阕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老师通常会这样解读:句中的"东风"一词可以理解为"春风",句中的"又"说明时光飞逝,归宋又过了一年,又一年的春天来了,词人借季节的变化感叹人的生  相似文献   

6.
李煜后期词以血泪唱出一曲曲生命的悲歌.<虞美人>是其中的绝唱.千载之下,还能让读者万斛愁绪,不堪卒读.<虞美人>抒发词人自感自伤亡国之痛的情怀,而词人所写的忧愁、痛苦、悲哀就不仅仅限于亡国这一具体事体,而是把亡国之痛提升为人生的存在性悲哀,从而体现出对人生命运中悲剧性一面的总体体悟和思考,完成由具体的亡国之痛到普遍的人生悲感的升华,使这首词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广泛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7.
"古之伤心人"秦观是有宋一代极为重要的一位词人。其组词《望海潮》,在他的词作中颇具有典型性。多舛命运与灵心善感双重挤压下,产生了这四首词作。而这四首词的描写内容,主要为前三首的怀古忧时和后一首的惆怅情意。在艺术特征上表现为叠加深婉意象,营建凄迷意境,巧用深隽语言,铺叙错综结构。其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征,对分析秦观其他词作有很大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武陵春>历来受人推崇,被认为是写愁词的千古绝调. 从此中可略窥其抒愁风格之一斑.真是作之凄然,读之怆然.就两人前后际遇的迥异,两首词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男女词人的不同情感表现来探讨二人的言愁,其愁各有千秋,深广、凄绝两由之.但基调和意蕴均一样荡人心魂,具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9.
<正>今天是中秋节,午饭过后,我便被爸妈拉去糕点店买月饼,晚上我们要去奶奶家吃团圆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糕点店里播放着《水调歌头》这首歌,我心中不由地生发出了淡淡的忧愁。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与胞弟苏辙七年未得团聚的大词人苏轼,在银光遍地的中秋之夜,对着明月,乘着酒兴,挥笔写下这首词的场景。如今,在这中秋之夜,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回家的游子常常会借这首词来表达思亲之情。  相似文献   

10.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蒴洲. 温庭筠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其词香软绮靡,镂玉雕琼,多属裱丽之作,温庭筠也因此被誉为"花间鼻祖".这首<梦江南>,在风格上却迥异于词人的其它作品.  相似文献   

11.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词人苏东坡的代表作品,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在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是豪放词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2.
董俞是云间词派后期著名词人.一方面,董俞宗法云间词派,浸淫南唐北宋词,另一方面又大大突破了云间之藩篱,对南宋格律派词人吴文英及苏辛一派的豪放词人亦颇多师法.转益多师,拓宽了他的审美心胸,使<玉凫词>获得了多元风格.  相似文献   

13.
赵熙为清代蜀地著名词人.其词集<香宋词>风格成熟,历来评价颇高.在<香宋词>中,时事词占有一定的比例.赵熙作时事词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其作词之观念,二是其本性之为人.赵熙所作时事词于尺幅之中写出历史风云变幻,风格成熟多样.  相似文献   

14.
<正>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在文学史上具有杰出的地位,浙西派词人奉他为宋词中第一作家,比为"词中老杜"。他的词格律严密,题材广泛,以空灵含蓄著称。著名学者王国维却认为姜夔算不上一流词人,在他的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对姜夔的词作多有批评。王国维认为,姜夔胜在"格韵高绝",甚至认为"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可惜的是,他"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6,(51):45-46
<正>一、教材解读《诉衷情》是长春版教材第十一册第六板块的一首包含悲壮沉郁之感的词,作者是宋朝词人陆游。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闲居山阴所作。积贫积弱、日渐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伸。"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  相似文献   

16.
<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晚年词作名篇,明代的杨升庵甚至誉为稼轩词中第一首(见《词品》)。正因如此,这首词被收录在全国各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里。笔者使用人教版教学此课时,对词中"烽火扬州路"一句中的"路"字的解释产生了疑惑。人教版课文注释对"烽火扬州路"一句的解释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按照课文这个注释来理解,"路"似乎没做解  相似文献   

17.
贺铸的<青玉案>意境幽洁而清新,此词问世后,立刻传唱一时.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为何一首言情之作,却如此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18.
<正>提及宋词,人们早已习惯用"婉约"和"豪放"来划分流派。但细细品读宋词,就不难发现,还有一些词家的词作,既无"婉约"派的绮罗香泽之态,又少"豪放"派的粗豪激越之势,其中的代表人物首推南宋词人姜夔。最早给姜夔词风定位的是南宋词人张炎,他在《词源》中称赞:"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又说其词"不惟清虚,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到了清代,词评家更是多以"清空"、"醇雅"、"清丽"等概述姜夔词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以其运用"小序"的写作特色,全篇统领章旨,词风"清空",飘逸潇洒,形成宋词中和之美的美学境界.此词借扬州盛衰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淑世情怀和爱国的思想情结.  相似文献   

20.
<全清词·顺康卷>收词人近2100家,词作50000余首,允称煌煌巨制,嘉惠学林.但因清人著述,传世浩繁,筚路蓝缕,阙漏难免.兹举其漏收之词人词作200余首,以供续编采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