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朝天子一朝臣”,个中含义人所共知。而近年来,却也出现了“一朝编辑一朝作者”的现象,这颇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思。   所谓“一朝编辑一朝作者”,是指媒体中的一种不正之风,即有少数编辑在选用作者的稿件时,不是以稿件的质量作取舍标准,而是以是否为自己的熟人或“关系户”作为用稿准则,这便出现了“换了个编辑即换了一批作者”的怪现象,故被人们称之为“一朝编辑一朝作者”。   “一朝编辑一朝作者”,这“作者”队伍的构成,往往为三种人员:一是编辑的亲朋故友;其次为与编辑有功利牵扯的“关系户”。如我在甲报刊当…  相似文献   

2.
早就想写一篇谈论“新世纪万有文库”的文章,但一直没有动笔,促使笔者写下这个题目的动因是看到了编者为第五辑所写的弁言。虽然编者援引陈原先生关于保留书目的名言作为自勉,并不无悲壮地表示“我们还是会出下去”,但言语之间仍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失望语调,不如以前各辑所写的弁言那么从容了。原因正如编者所讲的,这套书“至今还没有成为读书界的畅销读物或热门抢购的对象”。这从己出各辑的印数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一、二辑的印数都是高达一万册,到四、五辑时已经变成三千册。对一套大型丛书来讲,三千册是个维持生存的数字,离畅销或…  相似文献   

3.
论郑樵目录学研究中的"部伍之法"和"核实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宣 《图书与情报》2006,(4):102-105
作者在深入研究《通志》四略的基础上,钩沉出郑樵研究目录学乃至所有学问的基本方法“部伍之法”和“核实之法”。文章利用详尽的史实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条分缕析,并指出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亚军 《图书馆论坛》2006,26(6):335-336
由李昭醇、邹荫生两位老师主编,花城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图书馆论坛“从业抒怀”选集》一书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一部由图书馆员自己写的书。是从《图书馆论坛》期刊“从业抒怀”栏目精选72篇文章汇编成集的。书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文章作者的亲身经历与感受,都是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说的“巨著”,是指时下多家出版单位已隆重推出,或正在大张旗鼓地征稿编辑中的一类大型文集。有如下共同特点:一是气魄宏大,二是阵容豪华,三是兼收并蓄,四是待遇诱人。如对于入选论文的作者有在“巨著”中配发小传和照片;配发两证(一为优秀论文的缎面证书,二为有照片加钢印的著作证书);统一参加优秀成果评选;举办并邀请作者参加隆重的首发式和颁奖典礼;邀请作者任特约稿人等等许多承诺。五是惊人。在笔者最近收到的十四种入选通知与征订单中,最便宜的价格为二百八十元一部,最贵的一种其珍藏本价达一千三百六十元。多数…  相似文献   

6.
《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亮相詝》茅海建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苦命天子》是一部用通俗笔法写就的历史著作,但其史学价值并不因此而稍减,作品展现了作者对近代史的一贯思索和研究。杨奎松先生就说过该书“其通俗性不亚于读一部历史小说.其学术性更不亚于他的其他历史学专著”。作者自己也坦言是抱着写一部“既有品位而又好看的学术著作”的初衷,以期“条理自己的思想”,像拼贴画一般,“敞开来说说,读者也不妨随便看看”。(导言)  相似文献   

7.
针对“四部”分类法已沿用近两千年这一史实,探究了其原因:四部分类法适应于封建的大文化;封建社会的藏书管理制度是“四部”永存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南方某出版社,推出了一部专门为“新世纪中小学师生”编写的字典,其中在“鸡”这个词条下。列出了两个义项:一是家禽之一;二是“妓女的贬称”。这第二个义项经报纸披露以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斥之者认为哗众取宠。格调低俗;赞之者辩称辞书应实话实说,不能再“忽悠”读者。一场关于“鸡”的论战,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9.
以文字形式表现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同时做到两点,文章才是真切的、活生生的: 一,作者的写作活动,首先是作者的真实心理活动;二,描写他人,刻画他人,首先是体察该人的真实思想、真实行为。 有一个常用词,叫作“真实”。以此要求作者,就是要忠于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要求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表现、描绘,就是要写得真实。有人问:在写作上什么最难?回答是:写像了最难,写真实了最难。“真”与“实”不是同一个概念。写“真”了,难;写“实”了,尤其难。“真”是指外观上的“大概齐”准确;“实”则是指内在的、精微的准确。…  相似文献   

10.
今年5月,三位“80后”写手推出一套号称“告别80后”的文 丛,公开表示要撕掉“80后”这一标签,还原少年作家的文学本 色。自此,轰轰烈烈地告别“80后”的活动进入公众视听,数十 位知名“80后”写手集体签名要告别“80后”这个群体。 针对“80后”写作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与发展,本刊 今年第一期采访过文学评论家白烨,发表了一组文章进行过讨 论,而这次的“告别”宣言究竟意味着“80后”的集体告别还是 又一次商业炒作?本刊再次走访白烨请他对此发表看法,并发 表眉睫的文章及“80后”作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张沂 《图书馆杂志》2006,25(8):17-18
近年来,有的研究者提出“复合图书馆”的概念。本文作者就这一概念的提法,在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质疑,认为:这一提法在逻辑上是不通的、在内容上没有独立的见解、在效果上会造成误导。作者这种看法对否,以期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12.
李尚智 《新闻记者》2004,(12):66-67
2003年10月3日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评论《召回“新政策”也是进步》(作者:丁芳、周导。以下简称“召回”)最近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广播评论敏锐地抓住一条热点新闻——政府部门出台一项新政策仅两个月就被收回,以独特的视角、鲜明的立意、多层的剖析和深入的开掘进行充分论述,强调了加强民主建设和依法治理相依相存的关系,突出了“执政为民”的主题。这篇评论运用广播录音报道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所谓“《春秋》笔法”(也说“春秋笔法”),是指一种“寓褒贬于记事”的写作手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回避了明确的褒贬之词,而在“微言”之中流露出“大义”,让人们自己去揣摩、体会作者的倾向性。这种写作手法据说一开始主要用于历史著作《春秋》,后来广泛地用于一切需要表达作者倾向性的文史作品,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具有很深远的渊源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参考文献的概念是,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文献资料。对于一篇论文或一部专著,参考文献著录是不可缺少的。但从图书馆学刊物中,可以看出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的不多。这不仅说明有些作者和一些编辑人员对此重视不够,甚至也可以说对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不甚了解。尤其是对“网上文献”的著录,  相似文献   

15.
最初看到鲁枢元教授新著《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的书题时,想当然地认为,这恐怕是作者有意在文艺学主脉外新创一个支派,以适应全球绿色运动的潮流。大概与“宗教文艺学”、“政治文艺学”、“民族文艺学”等等属于同一层面的东西。开卷展读之后,才觉得作者的“野心”远不止此,他不是想在传统文艺学体系上外挂一个“生态文艺学”,而是想把文艺学的发展方向整体扭到“精神生态”的时代轨迹上来。换句话说,作者是要呼唤一个“文艺的生态时代”出来。 如此一来,问题就严重了,一个沉甸甸的疑问压在心头:“…  相似文献   

16.
吴强 《新闻记者》2005,(12):36-38
《新民晚报》的田世国“捐肾救母”系列报道,最近获得了2004年度全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兴奋之余,又一次回味其中甘苦,感慨良多。这组系列报道从2004年9月起,一直持续了一年有余,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命运连续剧,记录了田世同从入院手术、捐肾救母,到获评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相似文献   

17.
从﹃太史公牛马走﹄说起编校关系刍议徐培培多年前,在某一本古代散文选上读到《报任安书》,该文第一句:“太史公牛马走……”每每读到这里,总觉得这“牛马走”实在令人费解。尽管注家说是作者“司马迁自称的谦词”,意为“像牛马一般供驱使的仆人”,却终未能使我心折...  相似文献   

18.
在文坛、报界,文章剽窃向来为人所憎恶,也在打击、治理之列。但“创意剽窃”这一现象却未引起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在看法上也许人们见仁见智,致使“创意剽窃”现象越来越严重。 我在长期的读报与集报中,经常发现一些文章题目十分相似,语言相近,甚至题目完全一样,而语言却不一样,特别是在言论、杂谈、杂志这些题材中,这种现象就更为严重,这一现象说明“创意剽窃”确实存在。 所谓“创意剽窃”,就是某一作者的一个“思维创意”,“文章题目创意”,甚至文章名字被多人采用,不但文名相似,文章里头内容以至情节也很相似,只是在文…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20世纪是人类对话、交流、沟通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是终身学习的世纪。若不终生培训,将被时代抛弃。 (一) 读了12卷470多万字的“电视丛书”,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支配国际部在三年内出了12卷470万多字的“电视丛书”。须知,这可完全属于业余的“个人爱好”,是完成本职工作后的再创造,和上班的工作业绩没有直接关系的。 后来通过多方了解,我慢慢明白了,正是由于部负责人的积极倡导、以身作则,推动大家增强理论修养,才使理论著述蔚然成风。 “……忙乱之余,经常问我自己,我是谁?到底在干什么?这到底…  相似文献   

20.
从《亮剑》谈新视角下的"红色偶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但凡提到“偶像剧”,人们往往把这一概念和”青春”二字联系在一起,原因在于由日韩舶来的所谓青春偶像剧大都是以活跃,动感,时尚,热情的青年一代作为主角呈现给观众的。近年,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的影视制作人也争相效仿.打造了一系列青春偶像明星。在充斥着青春偶像的电视频道中.一部主旋律的军事题材电视剧——《亮剑》横空出世.迅速掀起了收视旋风.重新唤醒了观众被精致而慵懒的“小资”情调麻痹已久的审美趣味。这部电视剧颠覆性地塑造了一位崭新的军人形象李云龙,这一“红色偶像”以粗砺阳刚的魅力征服了观众,为“偶像”赋予了更丰富、更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