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厘头"青春部落的流行语--浅析"无厘头"文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厘头"一词的起源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语,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其语言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其二,原是广东顺德方言,是骂人话语中最狠的一句,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什么事都不行,很没用.自90年代中后期,社会上开始出现了特别多的"流行"俚语,这些俚语迅速占据着青少年的语言载体,并日益形成一股风潮,这股风潮就被称为"无厘头"文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周星驰电影在内地热映,其带来的“无厘头”语言也在内地迅速流行,尤其受年轻人的青睐,“无厘头”语言给传统的话语模式带来了冲击,这种冲击不仅体现在对传统话语形式进行改造、重建,还体现在说话时夸张的腔调和丰富的动作与表情上。  相似文献   

3.
无厘头源于广东话,意为滑稽有趣,那么无厘头英语自然是有趣的英语了,先看看该书的《引子》够不够“无厘头”?  相似文献   

4.
鲁楠 《初中生》2015,(26):33-35
一 有位演员“无厘头” 将一些看似无联系的事物、现象、故事等进行莫名其妙的组合或串联,以达到带着搞笑风格的讽刺目的,这种“说话”和表演的方式被称为“无厘头”. 有一位演员最“无厘头”,他就是电影明星周星驰.周星驰在电影里用许多“无厘头”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欢笑,观众在欢笑过后常会发现“无厘头”的深刻含义,这就是“无厘头”搞笑且入木三分的讽刺效果.  相似文献   

5.
无厘头话语是当前高校校园的一种时尚话语方式,具有无中心、反权威、夸张性和讥讽性的特征。无厘头话语在高校校园流行,大致有技术原因、心理原因与时代文化背景等三种。高校德育工作者亟待辩证认识厘头话语现象以及它对于德育工作带来的利与弊,帮助引导大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无厘头话语是当前高校校园的一种时尚话语方式,具有无中心、反权威、夸张性和讥讽性的特征。无厘头话语在高校校园流行,大致有技术原因、心理原因与时代文化背景等三种。高校德育工作者亟待辩证认识厘头话语现象以及它对于德育工作带来的利与弊,帮助引导大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当无厘头式喜剧电影在香港出现时,谁也未料到这种源自香港市民文化和日本漫画的喜剧形式,会在多年后与网络文化结合,对内地年青一代网民产生巨大影响。无厘头的流行代表着一代人的精神需求,反传统、戏谑、莫名其妙,为长期以来习惯神经紧绷的中国人打上一针松弛剂,“你妈贵姓“式的表达方式更让网民乐此不疲。虽然,无厘头这个词如今逐渐褪去了炫耀色彩,但这种思维模式和娱乐精神却在网络和现实中延续了下来,滋长在各个空间之中。孔老夫子有句名言:温故而知新。在话语多元化的今天,再来品味下无厘头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不仅是复古,还可以看作是一种致敬。  相似文献   

8.
话语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内部规律和言语使用规律的边缘学科。据王福祥介绍,它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话语理论、话语语法、话语修辞。话语修辞和中国的“文章学”十分相近。文章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溯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书中有关“句段”(章句)组合的论述,涉及了超句语言单位在不同的功能语体中使用的修辞特  相似文献   

9.
清末十年间 ,上海报刊舆论中出现了许多反映新情况的新话语 ,这些新话语推助了传媒间的话语革新和话语转换 ,促使上海乃至全国言论氛围和政治气候的转变 ,推动了武昌起义和共和革命高潮的到来。本文谨就清季上海报刊舆论、话语转换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作一述论 ,祈识者评正。一、上海 :清季国内舆论传播中心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对外口岸和经济中心 ,是中国最大的“商场” (商埠 ) ,又有当时中国最大的“洋场” (租界 ) ,其独特的地位和环境使它长期成为近代中国新文化的首要发源地和许多变革潮流的重要策源地。洋务运动期间 ,西学首先从这里初…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的学研究话语不得不处于“紊乱”状态。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下“化研究”对“学研究”体系自身构建的大规模侵袭,另一方面则是“话语规则”的缺席,“话语评估体系”的未建立。针对这一话语现状,作试图以“话语”的分类为突破口,对“忏悔”一词的意义生成和“失语症”的命题导向做范例分析,以求探寻出一条通入本的对话之路。  相似文献   

11.
无厘头英语     
所谓“无厘头大话英语”,是风靡一时的电影“大话西游”的“学英语版”,最早发源于新浪网英语频道,其开场白就是典型的大话西游风格:“曾经有一辆奔驰车和一次英语学习放在我面前,我没有选择ENGLISH,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追悔莫及……”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教育学是其话语体系的支撑基础。在逻辑上,中国特色教育学依次是教育学“、中国”的教育学和“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般性与中国的特殊性的统一。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具有“话语体系”的一般性、“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学理性和“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特殊性,是话语的表述体系“、教育学话语”的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的价值体系的统一,由教育学的普适性话语、中国特色话语以及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基础话语、核心话语和具体话语构成。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突出表现在中国特质和社会主义性质上,即“:两个结合”的指导思想,人民中心的政治立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基础,辩证统一的思维特质。  相似文献   

13.
“无厘头”这词儿是广东方言,它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故意将一些毫无联系的事物、现象进行莫名其妙的组合或歪曲,以达到搞笑或讽刺目的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没有屈折形态且学起来简单的“洋泾浜语”,是一种因为对外贸易与交流需要而形成的语言变体或贸易语言。中葡混合语“广东葡语”或“澳门葡语”就是明末清初中国对葡贸易交流而形成的最早的一种洋泾浜语言。19世纪初至鸦片战争前后,随英美殖民主义者取代葡萄牙成为中国主要对外贸易对象,中英混合语即“洋泾浜英语”逐渐形成,“广东葡语”逐渐失去其重要地位。但是,“广东葡语”对“广东英语”产生了不少影响。通过对“广东葡语”产生、变化及其消亡过程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出近代初期中国社会变迁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话语是人们在思考和言说教育学问题时的习惯性用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教育学仍没有自己独立、规范的话语体系,有“失语”的嫌疑。中国教育学要发展,一是教育学话语要“本土化”;二是教育学话语要“国际化”;三是要对中国的传统教育学话语进行清理、爬梳,开拓利用有意义的话语资源;四是创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派,培育一批真正的教育家。中国教育学要有一套(或多套)自己的教育学话语体系,争得与西方教育学者对话与交流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文论话语的文化规则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文论的具体社会存在形态是话语。由于其社会文化语境的差异,中西方文论话语有着不同的话语方式和话语规则。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以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为基础,遵循“无中生有”的文化规则,形成了深幽渺远的话语空间;西方文论的话语则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遵循“有中生有”的文化规则,突出体现其密实精准的特性。认识两种文论话语的差异性,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论的精髓。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融汇西方文论来深化和拓展中国文论的内涵和话语,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具有助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国家治理长期存在的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现实依据。但目前学术界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研究缺乏对这一治理机制的内在逻辑的探讨,特别是这一治理机制何以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尚未有较为深入的理论回应。本研究在系统回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历史脉络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制度评价正当性、优越性与有效性的三大标准。比较“传统模式”“宣称模式”“内卷模式”与“优越模式”四种国家治理模式,可以看出,责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优势得以彰显的关键因素。基于此,从责任政治理论的“观念”“结构”“行动”三个维度深入诠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国家治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将这一制度优势转化为新时代国家治理强大效能提供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这个交际社会里 ,话语霸权显得特别重要。掌握了话语霸权 ,也就有了说话的资格。《省长与画家》中 ,省长、秘书、厅长、院长等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话语霸权的人 ,尽管他们话语霸权之“权”有大小之别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 ,那就是“有权不用 ,过期作废”。而话语霸权之所以往往奏效 ,主要源于人们的“官本位”思想。中国自古便有“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说法 ,所以投长官之所好似乎已成为屡试不爽的“护官符”了。看看文中秘书、厅长、院长等人的所作所为 ,已是不言自明了。拥有话语霸权的人 ,一方面随时将自己的话语霸权发挥到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形象”是一种想象性的建构物,是一整套内含话语机制的隐喻符号系统。西方对于中国的构想从想象的误读性描述转化成实质的构造性描述,在中国闭关锁国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形象”并没有成为国人关注的对象。直到中国被卷入西方现代进程之后,它才真正成为话语霸权“规训”弱势文化的中介。经济全球化和后殖民状态大大促进了各种旧有“中心论”的解体,同时构造了新的文化霸权格局,呈现为隐微的态势,即不通过强制手段执行,而是与“弱势文化”达成某种“积极的赞成”①来完成“中心/边缘”的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20.
高彩慧 《海外英语》2012,(4):227-228,232
在周星驰电影的影响下,"无厘头"话语从香港迅速蔓延到大陆,因其搞笑幽默的风格,在年轻人中尤为流行。"无厘头"语言,作为一种非规范性语言引起众多学者关注。它运用Grice的合作原则,在电影台词、网络对话中选取了一些典型对白为例,分别分析了在"无厘头"话语中故意遵守与违反会话合作原则所产生的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