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将了解学生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学习着想,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灵活机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也就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构建所学的知识。因此,本文拟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谈些尝试性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敢于创新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发现。数学学习应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过程。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建立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标准》还倡导建立成长记录等实质性的评价方法,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的情况和成长的历程.数学日记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平台,通过一年多的尝试,我们欣喜地发现把数学日记引入作业后,学  相似文献   

4.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数学学习过程中应极力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活动中去,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在以《黄岐中学的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困难成因与对策》为题而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初中学生都是最害怕和讨厌数学学科的学习,而且讨厌数学的比例竟与年级成正比例关系——年级越高讨厌度越强.在整个问卷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数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心声:我若不在乎自己的数学成绩干嘛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下,学生自主观察、实验、分析、猜测、想象、合作、验证、推理、发现、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有效学习方法。这是一种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明显区别于学生被动容纳知识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式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7.
数学“质疑观”,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有目的地去挑战与质疑他人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能自觉地安排和组织好自己用已熟悉的知识去对新接触的内容提出质疑并展开主动思考与尝试摸索,从而去发现更多新的问题与提出更多新的想法.质疑是思维的指南针,是触发学生开启创新的导火线.只有当学生真正形成自己独有的“质疑观”后,学生的学习才能从被动接受知识的阶段转入到主动去构思、主动去发掘、主动去探究的高效学习阶段,才能从逃避学习的状态转变到渴望学习、习惯学习及善于学习的深度学习领域.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有意识地去播撒质疑的种子,去启迪学生树立数学“质疑观”,让学生在不断地数学质疑中去收割创新的果实.  相似文献   

8.
写数学日记,是学生运用文字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学生通过自身观察发现、记录自己的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颜怀才 《考试周刊》2013,(68):68-68
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培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让探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近年来。笔者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进行了尝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0.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 学生学习数学应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时,才会出现一种激励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反之,就只会按教师的指令,机械地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甚至不参与。主动参与的欲望主要来自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及从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功。笔者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引导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从发现、探究中寻找快乐,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一、提供自主学习目标,引发学生自主参与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变换意见的参与者”,同时树立正确…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不仅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及思想方法拓宽了途径,更重要的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合作意识、锻炼交流能力提供良好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各种能力和数学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讨论、释疑解难的过程就是…  相似文献   

13.
没有人否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当自己主动地动脑筋思考问题。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人,包括学生自已都有着这样的感受:如果仅是被动地或消极地接受学习。那么很难有较深的数学理解。所以,老师讲解无论如何是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也就是说.自己进行思维的建构是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所不可或缺的。也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辛雁 《内蒙古教育》2003,(11):16-18
了解了学生数学学习表现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之后,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表现有良性的,也有不良的,同时更加清晰的感觉到,学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更多地反映在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倾向、学习策略等方面。一、学生对自己学习方式的改造学习方式,也叫“学习风格”。迄今为止,“学习风格的定义差不多与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者一样多”,这些定义的着眼点尽管不同,但其实质是相同的,都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采用或偏爱的方式,即学生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方面的,如有的学生较为…  相似文献   

15.
数学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要能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可见。新课标突破了只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局限。更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下面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6.
刘耀明 《考试周刊》2009,(31):72-7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学习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为思考对象。主动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调控.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反思“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8.
蒋燕彦 《考试周刊》2009,(34):91-91
数学家哈尔莫斯曾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习只能是一种模仿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问题、设置情境去引导学生思考,寻求解决方法,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思考学习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我任教的几个班都是纯国际学生,他们对于学习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因为无法体会数学的价值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我认为数学的学习应该更贴近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问题,建立讨论的基点。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存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认为每一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习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