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曾祺是以文学创作著名的。由他为主执笔的京剧剧本《沙家浜》在中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创作的《受戒》、《异秉》、《大淖记事》等一批汪派小说及一系列汪味散文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留下了精彩的篇章。他的作品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国的文学创作灌注了一股生气,并在评论界引起了“轰动效应”,汪曾祺研究成了“热门话题”,至今有关文章、报道已近300篇之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诸多的文章、报道中,却很少有人论及佛教对汪曾祺的影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80年代,在汪曾祺复出的过程中,《北京文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率先发表了汪曾祺别具一格的小说创作。《北京文学》通过组织评论文章、评奖、召开作品研讨会等方式,正面阐释汪曾祺小说的思想艺术价值,大力向社会、读者推荐这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汪曾祺的小说可谓别具一格,洋溢在其中的对民俗风情的牧歌般的描绘,对下层人物精致的刻画和温爱,对美、对健康的人性的讴歌和赞美,以及那种散文随笔式的淡淡的哀愁和抒情,令人流连忘返、回味隽永。人们在阅读汪曾祺先生具有独特韵味的作品的同时,都想进一步了解他的生命历程和创作道路,陆建华先生的《汪曾祺传》的出版满足了人们的阅读期待心理。 陆建华先生与汪老为同乡,有着经常的书信来往,过从甚密。早在80年代初,汪曾祺刚在文坛复出露脸,陆先生就在《北京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动人的风俗画》一文给予关…  相似文献   

4.
董国和 《出版史料》2007,(4):64-64,65
《北京文艺》是1950年8月10日创刊的,在招贤纳士之时,汪曾祺有幸入围其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它出刊一年后改为《说说唱唱》,共出两卷十二期。他在繁忙的编辑之余,还开始了新的创作,仅在《北京文艺》上面就发表了三篇文章。与他在《说说唱唱》和《民间文学》两刊担任编辑期间相比,是时间最短,发表文章最多的一年;也是他跨入新中国之后在文学创作上才华初露、努力适应的转型年。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被誉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身上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他不仅是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而且是书法家、绘画家、美食家,堪称“多面手”. 汪曾祺素有美食家之称,他每到一处不食会议餐,而是专走小街偏巷,品尝地方风味的民间小吃,每每陶醉其间,自得其乐.不仅如此,他还有一手精湛的烹饪手艺.拌荠菜、拌菠菜、拌干丝、烧小萝卜、塞回锅油条,这都是他的拿手菜.他说:“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文人爱美食,古来有之,但懂美食,且能食出心得这就不是普通人所能够达到的了.汪曾祺深知美食三昧,那些寻常小食一经他的点晴之笔,无不令人垂涎,感慨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汪曾祺笔下,美食不再是寻常的果腹,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一种艺术、一种态度.  相似文献   

6.
作家苏北是"汪迷"。迷恋到什么程度呢?从读汪曾祺的《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反反复复地读不过瘾,他还抄汪曾祺先生的书,一本接着一  相似文献   

7.
我眼中的汪曾祺摘自《名人传记》94年第1期原作:孙春明我同作家汪曾祺先生本不相识,只是为采写一篇人物特写,才去拜访。见过之后,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老话─—文如其人。和许多住楼房的家庭一样,汪先生家也装有一扇防盗门。按过门铃,汪先生来开门,同伴指着防盗门,...  相似文献   

8.
<正>1949年5月,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的一支队伍离开北平,南下开展新解放区工作。这支队伍中有位战士,名叫汪曾祺——日后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此时年仅29岁的他,随南下工作团抵达武汉后,被意外地留下参与地方工作。至1950年8月,汪曾祺寓居武汉一年多时间,在这里留下了难忘的青春岁月。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和池莉都是以边缘视角和平民视角从事文学创作的新时期小说家,但他们的审美情趣却大相径庭。写意与写实、审美与审丑、雅趣与俗趣分别是汪曾祺和池莉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异趣在《大淖记事》和《烦恼人生》中得到鲜明的印证。  相似文献   

10.
《军事记者》2008,(11):56-56
汪曾祺改作品,细致得惊人。比如《沙家浜》的剧本,就几易其稿,兹举几例,可见其笔下的功夫: 原稿:七个儿有五个短命天亡遭荒年欠下了刁家的阎王帐 改稿:七个儿有五个冻饿夭亡遭荒年背上了刁家的阎王帐  相似文献   

11.
一凡 《湖北档案》2014,(4):40-42
正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时,曾不无自豪地说:"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而一代小说大家沈从文在向文艺界推荐这位学生的作品时,也总是说:"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西南联大拜师1939年夏,年仅19岁的汪曾祺怀揣着已读了多  相似文献   

12.
这套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集》装帧那么美,印制那么精良,文章那么润泽,太让人心仪了. 这部书的编订者李建新先生想必是在书的内容上做了很大的工作.现在的出版物编校,被画了非常仔细的准绳,但是汪曾祺先生在炼字上下了很大功夫,而汉字之美,更不是能被框进一个框里的.所以,能维持现在已经出现在文中的状态,已经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书中的文字,味正而足.  相似文献   

13.
本书由汪曾祺先生哲嗣汪朗主编,家人及深知汪曾祺的作家、学者、编辑协同编选而成。共20卷,约200万字,包含小说、散文、剧作、诗歌、书信等。每卷各有独立主题,汇为汪汪巨浸。汪曾祺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为沈从文先生的及门弟子。1940年开始发表散文及小说。从抗日战争时在炮火连天中读书,到1997年去世,汪先生一生所经历的大事,遭受的磨难颇多,但他却始终旷达平和。  相似文献   

14.
闲读偶记     
这本《蒲桥集》(作家出版社出版),是汪曾祺先生亲自签名寄我的,时在1991年4月。这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汪曾祺小说好,散文亦好,甚至更好,虽然他说:“我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他的散文和我国古代散文、五四散文,一脉相承,而思想、情致却是现代的、作家个人的。此集诸篇,内容很杂,写景物,记人事,谈文化,述掌故,叙说花鸟虫  相似文献   

15.
有的学者认为,汪曾祺的小说品格主要是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有的学者认为,汪曾祺的小说既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甚至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这些观点都是有道理的。本文认为,他的小说表面上接近道家,其骨子里则更接近儒家,即道面儒骨。  相似文献   

16.
有的学者认为,汪曾祺的小说品格主要是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有的学者认为,汪曾祺的小说既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甚至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这些观点都是有道理的。本文认为,他的小说表面上接近道家,其骨子里则更接近儒家,即道面儒骨。  相似文献   

17.
由于职业的缘故,我和汪曾祺先生有过一段不浅的交往。十余年间书信往还数十次,并有书画酬酢。回想起来,这段交往有声有色,值得铭记心中。 1985年我调漓江出版社任文艺编辑室副主任。次年夏天,我设计了一套“名家自选集”的选题,第一部就是《汪曾祺自选集》。大约是7月下旬,我给汪先生发出了一封约稿信,内容有三:一是表达我对他的敬慕之情,二是谈了我对《受戒》《大淖纪事》等作品的印象,三是谈了组稿意图。信寄北京京剧院汪曾祺先生收。我从一份资料中得知,汪先生供职于此,写过一些剧本,包括《沙家浜》。 8月27日,汪先生即给我回信,客气地表示荣幸,并说明选辑的意向。  相似文献   

18.
《出版经济》2006,(2):17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汪曾祺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9.
陆建华 《视听界》2011,(3):67-69
汪曾祺一生共给我写过38封信,其中有两封信涉及到把他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问题,两封信的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20.
漫忆汪曾祺     
邓友梅 《出版参考》2005,(12):39-40
汪曾祺和林斤澜是建国后我结识的最早的朋友。说这个没有自吹之意。他二位成仙得道,我望尘莫及,是后来的事。四十七年前还处在大哥二哥相差不多的阶段。曾祺虽已出过小说集,是沈从文先生入室弟子,但这没给他戴上光环,倒还挂点阴影,被认为曾是另一条道上跑的车;斤澜在台湾是地下党员,蹲过国民党军事监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