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全煤巷道顶板和两帮的变形破坏特征及锚杆支护作用机理,针对顶板受水平应力作用变形破坏之后,由于自重和上覆煤层扩容胀力导致破碎垮落,两帮主要受压剪作用剪胀破坏,提出了支护设计原则、支护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大埋深巷道中,采用锚网索支护技术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其科学依据主要是悬吊理论、加固理论和组合(梁或者拱)理论等。本文针对某些大断面软岩巷道顶板为似连续体短梁、夹层梁或层梁等情况,首次运用Timoshenko梁理论对顶板稳定性展开计算,并结合算例深入分析了顶板变形破坏与锚网索支护参数的关系;同时探讨了巷道两帮围岩变形失稳的影响因素,且综合运用算例计算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确定顶板和两帮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理论计算、算例分析和数值模拟表明,采用锚网索支护是实现有效控制大埋深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针对深井高应力区域小煤柱沿空掘巷围岩赋存特征,分析出顶板下沉、底鼓及两帮变形破坏等围岩变形规律和小煤柱加固及煤柱宽度的确定方法,研究应用了"锚梁网索+喷注浆"联合支护形式,掌握了该条件下巷道围岩的变形规律。通过井顶板离层(浅部、深部)、锚杆、锚索的受力、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的观测结果表明,顶板离层控制在60mm、底鼓量最大,约500mm,"锚梁网索+喷注浆"联合支护较好的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也为类似条件巷道控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七煤集团龙湖分公司一采区在回采57#煤层时,由于工作面顺槽为全煤断面,即巷道两帮为煤体,顶部为煤层顶板。在回采过程中,采动附加应力高,采用木棚支护不能有效控制顶板及两帮,尤其在距工作面往外40m范围内,巷道变形严重,顶板及巷道两帮位移量大,根据实测,顶板下沉位移量为0.3~0.4m.  相似文献   

5.
七煤集团龙湖分公司一采区在回采57#煤层时,由于工作面顺槽为全煤断面,即巷道两帮为煤体,顶部为煤层顶板。在回采过程中,采动附加应力高,采用木棚支护不能有效控制顶板及两帮,尤其在距工作面往外40m范围内,巷道变形严重,顶板及巷道两帮位移量大,根据实测,顶板下沉位移量为0.3-0.4m;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深井高地压沿空巷道的围岩变形机理,并以潘三煤矿两条沿空巷道典型试验为背景,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确定了深井沿空巷道需留设的合理煤柱宽度为7~8m,进而提出了深井沿空巷道顶板及两帮应遵循的支护原则。现场工程试验结果表明,顶板以锚索桁架支护为主、锚杆支护为辅,两帮使用加长高强锚杆可以较好的解决深部矿井沿空巷道围岩大变形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7.
采用RFPA研究了海州立井3316工作面巷道围岩破坏特征。研究表明,3316工作面巷道破坏主要出现在底板、两帮和顶板。由于支护系统的作用,破坏程度相对较低;随着构造应力的增加,巷道顶底板应力集中程度明显增加。向斜构造是冲击地压孕育的主要地质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8.
基于张庄矿西三采区运输上山的地质条件,采用Flac3D模拟了巷道围岩位移及破坏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的3条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具有对称性,两侧巷道围岩塑性区范围大于中间巷道围岩塑性区范围,巷道顶板围岩塑性区范围大于巷道顶板围岩塑性区范围,巷道两帮围岩塑性区范围基本一致,且两帮围岩塑性区呈对称分布;巷道围岩破坏形式以剪切破坏为主,顶板围岩局部为剪切拉伸复合破坏;围岩位移变形具有对称性,顶底板位移量大于两帮位移量,底板位移量明显大于顶板下沉量。  相似文献   

9.
珲春矿业集团英安煤矿83301工作面回风巷、入风巷巷道顶板为煤巷复合软岩顶板,通过对巷道顶板、两帮补打锚索,加强巷道支护,减少了巷道顶板下沉量,减少了两帮移近量,使巷道支护达到稳定效果,使83301工作面回采步入正规循环,保证了矿井产量的完成。  相似文献   

10.
钱家营矿煤巷大多采用锚、网、索支护方式,为了防止顶板及大面积片帮事故的发生就需要对顶板及煤壁进行监控量测,目前钱家营矿采用"十"字测点布置法对巷道表面位移进行监测;采用顶板离层仪对顶板离层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工程实践找出了煤巷顶板及两帮变形位移规律,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复合顶板压巷道支护是国内外巷道支护的重点难点,而复合顶板在我国煤矿坑道中应用广泛。复合顶板极软煤层巷道是围岩变形剧烈且顶板容易脱落难于维护的巷道。笔者凭借相关工作经验,对这类巷道的破坏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通过利用锚杆支护和注浆的方式提高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同时加强顶板支护,利用围岩自身承载能力等手段,能够保证复合顶板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采煤技术的发展,回采速度大幅提高,单翼开采采区接续紧张,为缓解单翼开采接续紧张的局面,往往在上一采面开始回采之前下一采面顺槽便开始掘进,采用快速综掘技术虽保证了掘进速度,但回采压力对后巷破坏严重,顶板下沉,底板鼓起,两帮变形严重,对安全生产极为不利,顶、帮控制极为重要。为此提出了组合锚杆、组合锚索支护设计,较好的解决了强烈动压巷道支护难题。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某煤矿310水平大巷回采支护难题,在分析软岩巷道变形成因基础上,对310大巷进行支护参数设计,提出新的支护方案,利用FLAC3D软件模拟研究巷道受力特征,并对巷道两帮及顶底板变形位移量进行监测。研究表明:锚网索-钢拱架联合支护对附近煤体起到了锚固作用,能够形成承载结构,共同对围岩变形产生抵制作用。现场进行为期90 d的监测,顶底板总移近量为253 mm,两帮总移近量为290 mm,有效控制了巷道的收缩变形,为软岩巷道支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6,(12)
以平朔井工二矿21109主运巷施工条件为研究对象,探讨泥岩顶板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其原因,理论分析高强度预应力锚索支护技术,设计合理的泥岩顶板支护方案,成功地运用于工程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煤矿生产中,顶板管理是保证安全生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矿井生产中,巷道开掘后,巷道围岩在后原岩应力和作用下,向开掘后的巷道位移,从而破坏的围岩中的平衡状态,生产应力重新分布,此时若不及时支护,巷道围岩往往会发生大的变形,位移和破坏。主要表现在顶板下沉片帮、冒顶等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深部软岩巷道支护较困难的问题,在赵固二矿1105工作面上顺槽进行了巷道围岩探测和围岩力学性质测试,结果表明:顶板岩性由外向里依次为: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砂质泥岩厚度为2.3~4m;粉砂岩厚度为0.6~3.4m;细粒砂岩厚度为3.2~6.7m,不同区域各层位顶板岩层厚度变化较大。围岩性质软弱,属于典型的深部软岩巷道。据此,提出了深部软岩巷道锚网索支护技术。在赵固二矿1105工作面上顺槽监测效果也表明,使用锚网索支护技术后,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都在可控范围内,顶板下沉速率和两帮移近速率较低,锚网索支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王晓明 《科技风》2011,(17):154+163
本文阐述了顶板冒落规律,和交叉点施工中采用不同的锚索间排距同巷道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的对应关系,喷射混凝土应采用的原材料及其配比等问题,提出了软岩交叉点施工应采取的支护形式。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对煤矿巷道复合顶板变形机理和控制技术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众多的复合顶板控制实用技术。然而,这些研究很少对整个复合顶板进行受力分析和变形分析,没有意识到加固后的复合顶板本身也是支撑体,可以支护围岩。  相似文献   

19.
隧道的开挖破坏了岩体天然应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洞室周边岩体将向开挖空间松胀变形,形成新的应力状态,给出隧道开挖与支护的力学行为与一般规律,以期为隧道开挖与支护的设计、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加深,深井综采工作面厚层顶板两巷支护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一个难题。常规的锚杆支护方式及支护强度已很难适应深井综采工作面厚层顶板的变形特征,无法有效限制巷道围岩破坏。丁集煤矿第一水平-826m,属于典型的深部矿井,目前东翼主采的11号煤层顶底板为厚层状砂质泥岩,两巷支护难度极大。本文以该矿1311(1)两巷为例,开展新型锚杆强化支护体系的应用研究,采用超高强预应力组合锚杆及11号工字钢对棚支护技术,通过加强支护强度及各种补强措施,充分调动围岩自身承载能力,有效的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实现了巷道的稳定,为工作面正常安全回采创造了条件,并为综采工作面两巷顶板支护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