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民主是实现法治和廉政的基础,完备法律规范是法治和廉政的要求,完善监督机制是法治和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树立“依法治国”的崭新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廉政建设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2.
秦,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法治国”的帝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就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法家学派的“法治”、“重刑”等理论,在实践上贯彻得也非常彻底,形成了法治国家,其法治观念很深,法律制度也很严密。但在高度专制集权之下,严刑酷罚,繁法重刑,效果适得其反,致使秦二世而亡。刘邦入咸阳后即废除秦法,约法三章,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世历代封建王朝都采用了儒家“以德治国”的主张,最终导致中国没能走上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3.
“法治”不等同于法律或法律作用,“德治”不等同于道德或道德作用。“法治”并非不容道德,“德治”亦非必然排斥法律,法律和道德可以共生,但“法治”与“德治”却不能共存。“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中国的法治之路虽然艰难而漫长,但“法治”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特别强调"以廉为贵"的政德,要求官吏把廉洁作为从政的志向之一。唐太宗反腐倡廉既重德治,也重法治,这对当今社会的廉政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老子将“慈”、“俭”和“不敢为天下行”视为“三宝”。“慈”即爱民,“以百姓之心为心”,“俭”即俭朴、寡欲.反对奢靡,“不敢为天下先”即无为而无不为。“三宝”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廉政建设价值。挖掘“三宝”思想的廉政建设元素.为当代中国廉政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素有倡俭助廉的美誉,传统廉政建设可以给我们新时期的反腐倡廉以有益的启示。一、中国传统的倡俭助廉思想中国传统廉政建设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传统的倡俭助廉思想是中国传统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关于“不节必贪”“以俭助廉”“惟俭养廉”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的一大特色,历代王朝在这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正在走向法治的国度,作为现代法治精神内核的法律信仰应当在中国得到普及,但在民族自治地区法律信仰还很匮乏,主要原因是:民族自治地区立法机关“立法权”太小;“村规民约”地位过高;法律移植资金太少;“情→理→法”思维模式的影响。针对上述原因,文章提出了塑造民众法律信仰的对策,即完善立法机制;创良法,优执法,开展对口“法治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以来中央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出台的一系列举措对新时期高校反腐提出了新的课题.内在修养不够和体制环境不优、高校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存在盲点、审计监管机制不健全、惩治措施不到位,这些成为高校腐败多发的诱因.只有加强教育引导、完善法治制度和廉洁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符合高校特点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才能让高校公权主体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  相似文献   

9.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这一方针的基本要求,要完善“不敢腐”“不能腐”的两个支点,建设“不想腐”的总支撑。要对腐败“零容忍”、提高腐败成本,以强化不敢腐的惩治机制;铲除腐败土壤、消除腐败机会,以构建不能腐的预防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打造不腐思想堡垒,提升道德修养以强化不腐自我约束能力,健全自律激励机制以解决其“后顾之忧”,以建设不想腐的导航体制。三管齐下,以助推反腐一体推进的战略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0.
早在中国古代,知识垄断于官府,《汉书·艺文志》称“诸子之学,皆出王官。”是孔子打破了这一局面,开学下私人之风。孔子以其“有六艺以教民”的儒者身份,深刻剖析了教育理论的人性基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下文凡引文出自《论语》者,只注篇目);概括阐发了教育的原则和宗旨———“有教无类”(《卫灵公》);全面论述了教育方法和手段———“循循然善诱人”(《子罕》);概要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造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的君子。可以说,透过孔子教育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其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1.
反腐败需要制定政党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治理腐败偏重于德治,而非法治,由于德治有自身固有的缺陷,因此治理腐败需要法治予以弥补。腐败主要发生在党员干部中间,因而,治腐应以治理党员干部的腐败为重点,党员干部腐败的原因在于其许多权力没有受到相应的制约。要约束党员干部的权力,就必须制定政党法;制定政党法不会改变政党的性质,不会削弱党的领导,反而有利于提高党的威信。政党法应包括政党活动的基本原则,政党与政府的关系,政党内部治理结构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权力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针对以德治政、依法行政、行政监督;权力者的自律反腐;权力运行三个监督以及健全法制开展反腐败斗争做了历史性的回顾和现实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仇和所领导的改革举措在十余年间持续性地拨动着媒体的心弦,而且高潮迭起,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在人们叹服仇和之治的改革成效的同时,一些法学专家却对仇之治的法律性质作出了否定的评价。事实上,仇和之治以其推进严格执法、强力反腐、吏治建设等法治化举措充分体现了其法治品格,堪称我国地方法治建设的典范。而且在许多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韩非的德法观是建立在"人皆挟自为心"的人性论之上的,他对儒家的道德仁义和"德治"思想的批判、对道德概念的法家式改造,并不是为了否定道德自身,而是希望通过法治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韩非德法观发展的结果是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理念的提出,其"德""法"观对后来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并对当代中国治国方略的抉择多有鉴借。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思想道德意识内化为个体观念且外化为社会期望的行为表现,表述了德育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阶段和内在机制,也反映了德育促进学生自主建构道德主体的实质要求。因此,强调“内化——外化统一”作为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既有助于系统整合德育规律的认识,也有利于德育“再生产”学生道德主体实践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是构筑党员干部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道德防线,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强党员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才能真正构建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不移的反对腐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高校作为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向、培育先进文化建设者的主阵地,承担着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廉洁修身教育的重任,高校的廉洁文化建设就被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从高校的制度、监管和教育等方面,对廉洁文化建设的路径进行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18.
法治国家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模式,道德与法律作为法治国家中一硬一软的两个维度,共同组成了法治国家的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社会治理模式。从法治国家的内涵上看,它包含着正向的价值目标和伦理追求,法治国家不仅追求道德价值,与道德紧密相连,而且,道德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法不离德、德亦补法和人需有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超 《丹东师专学报》2011,(4):23-25,37
清末,在有关法治的喧嚣声中除了赞美和肯定,也夹杂着着一些谈论法治局限性的声音。清末有关法治局限性的言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对于中国传统法家法治的批评;另一类是质疑西方法治可能走向只重视法律而忽视个人道德的道路,最终会导致个人道德低下;第三类则是根据西方无政府主义学说,对近代西方法治彻底否定,坚决反对在中国实行法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的社保腐败案件频发,并呈现出涉及范围广、形式复杂多样、社会影响恶劣等特点。其原因主要有:伦理道德丧失滋生腐败、社会风气败坏助长腐败、体制机制缺陷诱致腐败、管理漏洞繁多催化腐败、法制薄弱无力遏制腐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