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语,是简捷地表达编者观点、加强新闻传播强势的有效方法。它轻便灵活,有其他评论形式无法与之比拟的独到优势。可以冠于文前,名之为“编者按”、“编者的话”;也可插入文中,名之为“按”、“编者说”;还可以按在文后,名之为“编后”。字数少的是一句话,多的几百字。从按语对新闻、文章或评或说的角度、深度,以及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语是报纸上经常运用的一种言论形式,素有报纸评论体裁的“轻骑兵”之称。编者按语,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对新闻作品所作的提示或阐释,以表达编辑意图,更鲜明地体现党的方针、政策,告诉读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应做什么,怎样去做,等等。虽然篇幅不大,但它的地位与作用却十分重要。它言简意赅,旗帜鲜明,三言两语即为新闻画龙点睛,常是重要的新闻强化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编者按语的表达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报纸上经常出现的编者按语,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在不少作者和读者心目中,新闻评论包括专栏评论的先天性的弱点就是枯爆、干巴,缺乏文采。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就像一切文章一样,新闻评论完全可以写得生动活泼,文采飞扬。在这个方面,专栏评论具有更大的优势。这是因为,专栏评论是署名评论,在报纸上又都是属于“花边文章”,因而它比评论员文章、编者按语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语不是独立的文体,而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和文稿的微型评论。它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的编者有感而发,对所编的新闻稿件附加的评析、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可以说,编者正是把按语当作跟读者(包括作者)直接对话和思想交流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窗口。当然,不必也不可能要求为所有的新闻报道或文稿配写按语(包括编后)。一般说来,大凡新闻稿件如果反映了具有方向性的新人物、新事物、新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新闻评论。在现代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中,按语这种形式的使用已很普遍,凡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对新闻稿件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都可可归入编者按语的范畴。按语的渊源可以追溯很远。读过《史记》的人,无不对其中的“太史公曰”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司马迁仿《左  相似文献   

6.
编后,又称编后语、编后记、编余、编后小议等,是编者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编者对新闻稿件由感而发的一点抒情、联想和议论性文字。它依附新闻稿件,目的在于深化稿件的主题或报道思想,使得稿件红花添叶,分外宜人。编者按语常见的有冠于文首的文前按语和插入文中的文中按语。编后一般落于文后,或在播送新闻稿件之后,故此得名。编后与文前和文中按语究竟有什么区别? 它又有哪些写作特点和要求呢? 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对学习和运用编后这种评论文体,也许不无好处。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语不是独立的新闻评论文体,而是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一种画龙点睛式的编者短论。它是报纸也包括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的编者所专用的一种为拟发表的重点新闻稿件而写的评点、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编者按语的任务是或者结合稿件中的事实材料和实际矛盾,解释有关方针政策,直接表明编者的态度和建议;或者突出强调稿件的中心思想和现实意义,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注;或者提供背景情况,传递最近信息,权衡是非利弊,以引导社会舆  相似文献   

8.
读了1992年第5期《新闻记者》“一张新闻照片,三年新闻官司”一文的最后一节说,审理案件“要充分考虑到我国新闻立法的现状和人们对新闻舆论尚不适应的心理。”其表现为有单位“能吹不能批”,对表扬报道怎么拔高也不过分,对批评稿细微末节的出入耿耿于怀。这段话,正好说明新闻确有表扬稿拔高、批评稿出入的情况。报刊登了有出入的文章,读者提出批评、解释、申辩,或诉诸于法律,应当说是正常的,也是读者的权利,不宜一概说之为“人们对新闻舆论尚不适应的心理”。读者发表意见或提出批评,编者和作者应当欢迎,不宜说人家是“求全责备”。以我接触到的一些实际看,报刊编者只能听好话,不能听批评意见或不同意见的情况并不少见。《半月谈》曾登过一篇认为群众来信越多越好的文章,观点是不全面的,我以工作实际总结的经验体会写了一封信给《半月谈》,杳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界有人把社论、评论员文章等称为大言论;把短评、编者按、编后和一些署名的专栏评论称之为小言论。大多数读者是喜欢阅读报刊上的新闻评论的,其中受欢迎的大都是小言论,尤以《人民日报》一版上的《今日谈》这类专栏署名小言论最受青睐。而爱读社论这类大言论的却只占被调查者中的很少数。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大言论”的一些思考。我以为,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或当时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所发表的带有倾向性的言论。它在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社论这类大言论在这方面的作用尤其明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是编者针对新闻或文章的观点所加的说明或批注,是编者对新闻或文章观点的看法、强调、建议或补充。编者按可以加在新闻或文章之前,也可加在其后或加在其中,是编者以简洁、朴实的文笔生发观点,并以此画龙点睛完善或升华主题。编者按见报的形式依附于新闻或文章之外。这和体裁大都出自编辑之手,是一种言简意赅的评论位裁。诸如“编者按语”、“编者按”、“编者的话”,或在@折号后面加上“编者”二字,也有只标以“按”字的,均后此类。编者按的写作应掌握“四性”:依附性也叫引发性。编者按是依附于一篇或一组新闻的事实材料,…  相似文献   

11.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12.
文中按语,也称文间按语、编者插话,是相对文前按语而言的又一种编者按语的形式。它的特点表现在既不同于文前按语置诸文前片言居要,也有别于编后落于文后就实论虚,而是置于文章字里行间夹以旁批、评点、注释的面目出现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按语文体。在运用时,文中按语常依附于并插入新闻报道或文稿的某句话、某段文字的中间或后面,打个括弧,标上“按”字,变换字体或字号,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三言两语直接表达编者对某一问题、某一观点或某一提法的意见和态度。旨在增强新闻报道或文稿的明确性、思想性和准确性,避免稿件本身可能会产生的片面性或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虽然韩国的图书市场持续不景气,“读者远离书本”的倾向有增无减,但政府、民间和媒体结合的国民阅读促进活动却开展得红红火火. 推荐书40%是翻译书 《京乡新闻》在韩国是很有影响的大报之一,在国民阅读促进活动方面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在《京乡新闻》上,开办了“阅读图书的京乡”的专栏,专门介绍社会各阶层人士推荐的图书.推荐人在向《京乡新闻》推荐图书的时候,“推荐文章”的题目被要求统一为《我推荐的一本书》,“推荐图书”规定为1种,“推荐理由”规定写800左右的介绍文字.从2007年到2009年,《京乡新闻》曾连续3年刊登这种“推荐文章”,在韩国社会产生了持续不断的积极影响,以至于一般大众读者非《京乡新闻》推荐的图书不读.有评论认为,《京乡新闻》的“阅读图书的京乡”专栏,对于韩国人养成阅读习惯、扩大韩国的读书人口,居然“有着官方号召都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实践中,一种最轻型、很直接、且简便的评论形式,常常出现在一则新闻的落句或收笔处。这种与新闻事实切然不可分割的评论形式,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用概括性语言,对新闻进行评论,从而加深读者对新闻所包涵的深刻意义的理解和接受。不少同行称这种评论形式是新闻言论中的“短匕首”,笔者姑妄把它定为“报尾评论”。“终篇之一刻,临去秋波那一转,未有不令人消魂欲绝者也。”(清·李渔)。报尾评论,就是在文章结束的那“一刹那”,提纲挈领地表达编者或作者对所要报道事物的一种见地、态度或倾向。它的特点在于:形式不拘一格,长短因文而异,手法匠心各具,效果妙趣纷呈。数一数手头搜集的若干篇例,就其功能分类,既有卒章显义,深化报道主旨的;又有补上一笔,显现事物轮廓的;还有有感而发,评论新闻事实的。卒章显义,深化报道主旨——这是应境而出。一则  相似文献   

15.
孙秀岭 《青年记者》2002,(11):28-28
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的首要属性是时新,因此,“新闻纸”对消息、通讯等新闻有新鲜的要求,新闻评论亦同理,同样应该鲜活。鲜活,是新闻评论主要特点之一,也是读者对新闻评论的一个基本需求。提起新闻评论,让人首先想到的是政治性。评论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它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发议论,讲道理,直接表明作者的意见和主张,从道理上说服读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评论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尤其是党报的新闻评论,必须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报纸上经常能读到一些夹叙夹议、寓意于事、思想深邃,文笔或轻松或雅致或犀利或泼辣,但却写得雅俗共赏的文章。这里的“事”是新闻,这里的“议”是评论。这类新闻评论,跟社论、评论员文章有所不同。它把新闻的内涵予以延伸和深化。这类文章,就是“新闻随笔”。新闻随笔大致有如下三个显著特征: 一、新闻与思辨的融合。新闻随笔,顾名思义,其基础是新闻。随笔是文学范畴的文体,文学随笔,所叙之人所叙之事,都为个人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17.
专题式专栏言论是专栏评论中一种值得重视的新型体裁。近几年来,它随着专栏评论的日益繁荣并适应宣传形势的需要而逐渐兴起,在新闻评论园地里含苞吐绿,生意盎然。请看,《北京日报》于1990年4月至10月,开辟了以“我说亚运”为栏名的专题式言论专栏。在专栏中陆续发表了有影响的各界人士有关迎接、欢呼、评说亚运会的召开及其意义的专题言论。《人民日报》于同年9月29日至10月25日在头版的显要位置也辟设了以“亚运会的启示”为栏名的言论专栏,发表了报社内外人士写的十一篇专栏言论。编者在专栏面世的第一天所配写的按语指出,第11届亚运会正  相似文献   

18.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这个定义明确地把它与“新闻评论”和“杂”区分开来。它包括“新闻评论”,或说“新闻评论”是它的“子集”,换言之,“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被动”地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以不依傍“眼前”的新闻,而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意见,就是“时评”。新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8,(2)
沟通编者作者读者的桥梁——鲁迅是怎样办期刊的(之二)文/管益农鲁迅编印的书,除了极个别例外,都亲撰前言或后记,即序跋一类的文章,这已为喜爱鲁迅杂文的人们所熟知。其实,在鲁迅所编的刊物上,也大都可以看到标明“凡例”、“谨启”、“小信”、“按语”、“编者...  相似文献   

20.
今年7月9日的《瞭望》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从平舆县毁麦种烟看我国烟草生产问题》的新闻述评,编者在按语中指出:“盲目扩种烟草,盲目发展烟草工业,究竟利弊如何,作者提出了他的看法和意见,可供读者和有关方面参考。”文章发表后,在农业、烟草行业、卫生界引起强烈反响。此文出自安阳市糖业烟酒公司经理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