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论肇始于《周易》,成熟于唐代。而处于之间的刘勰对审美意象论最终铸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刘勰生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耳濡目染中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而对其文艺美学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儒道两家。本文从意象本体论、意象创构论以及对唐代意象论产生的影响三方面对刘勰的审美意象论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
魏晋审美意象论中,《文心雕龙》有关键的意义。《文心雕龙》引入哲学“言、象、意”理论作为中国审美意象论的哲学基础。提出“隐、秀”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创造的审美规范,总结出“赋、比、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营造的基本途径。使中国审美意象论形成了完善成熟的体系,并且为审美意象论随后的扩展与深化建立了坚实的基点。  相似文献   

3.
论文以童庆炳的文本层次论为指导,从声音美、节奏美、语义美、修辞美、意象美、绘画美和境界美七个审美角度,细致分析了蕾切尔.卡森作品A Fable for Tomorrow翻译中的理解过程与表达过程,探讨文本层次论指导下的审美鉴赏如何指导翻译实践,论证了其对提高译文质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只从审美接受论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更具有生成性意义.王夫之认为"兴"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理想境界,同样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5.
运用现代诗论原理对王昭荣的散文诗作出分析评价,指出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意念美、意象美、意境美和意味美.  相似文献   

6.
唐宋诗词中的云水意象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的审美范畴,有"象"的具体可感性,有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超越于物的形象化显现,它要表现的是一种内心的东西,是对"意"的主观创造性的表现.本文以唐宋诗词中的云水意象为例,论析蕴含于其中的审美特质和禅悟内涵.文章指出,云水意象在唐宋诗词中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蕴含和表现着离愁别绪和闲淡野趣.文章还从禅宗哲学的角度.揭示云水意象所蕴含的深层禅悟内涵,指出云水意象体现了空灵无住、水月相忘的禅悟境界.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心雕龙》处于中国古代“意象”说到“意境”说的转变过渡时期,且在《心雕龙》中首次将“意象”运用于美学领域,可以说“意象”说是由刘勰真正建立并使其系统化、体系化。如何营构融合审美意象,并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是《心雕龙》“意象”说的中心内容。《心雕龙》环绕着“意象”展开了一系列艺美学上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范畴,形成了自身的体系,是中国古代“意象”说集大成的论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现存文献资料,兹对晚唐诗人李洞诗歌的意象使用加以考索、辨正,并兼论其诗歌意象的深刻文化内蕴、丰富时代精神、深邃思想意识、独特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诗歌审美的主体.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具体诗歌意象的翻译来诠释诗歌意象的翻译过程本身是译者对原诗歌意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为译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深刻地影响着译者每一次的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译者这种审美趣味,必然受到反映其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其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译者审美趣味对诗歌创造性翻译有其积极的意义,体现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意象翻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审美意象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美学范畴,已被人们广泛使用。然而关于审美意象的诸多问题,理论界至今理解不一,为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审美意象的本质及其思维特征等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究。1、审美意象的来源。审美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论及诗论中统称为意象,《周易》首次把“意”和“象”联系在一起。“象”在《周易》中有“自然之象”、“道之象”和“易象”等不同层面。易象就是意象,但意象却不限于易象。艺术形象也是一种意象,但意象却不一定就是艺术形象。严格地说,专指艺术形象的意象,是一种具有审美品格的特殊意象,即审美意象。2、审美意象的特点:审美意象作为意象的一种,它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但审美意象和非审美意象之间是有着质的区别的,以情感为特质,是审美意象区别于其它意象的基本特征。3、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审美意象和其它意象的思维方式主要都是直观思维,但就其思维的心理机制及其功能来说,却有着质的区别,审美意象的直观思维实质上就是情感思维。  相似文献   

11.
因时代、出身、个性、遭际等的不同,李白和李贺的诗歌意象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意象的基本特点、仙意象与鬼意象、意象的疏密度、意象的跳跃性及意象的塑造等方面对李白和李贺的诗歌审美意象进行了比较,并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审美意象的差异,才造成了李白和李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古代诗歌自然意象的内涵、作用和种类及审美意义、审美价值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只从审美接受论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更具有生成性意义。王夫之认为“兴”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理想境界,同样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14.
浅谈电视新闻播音中的审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播音在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同时,更要注重审美空间的延伸与拓展,其中,对播音中审美意象的把握尤为重要.审美意象是蕴藏于播音作品之内的联接播音员和受众的一座桥梁.对于播音员而言,把握好审美意象、构建好审美意象、传达好审美意象是播好一件作品、传递一种感情和拓展审美空间的关键一步.好的电视播音作品通过画面、声音这些介质把新闻的内核、语句的思想和播音员的情感一同传达给观众,向受众传达一种审美意象,赋予有声语言以灵动的生命,让观众在观看中产生愉悦的审美感.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播音过程中,一方面向观众进行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还带给观众审美空间的扩展与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对电视新闻播音过程中审美意象的把握比较重要.通常而言,审美意象能够有效的沟通播音员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播音员进行审美意象的构造和把握.本文结合具体实际,详细的探究和分析了电视新闻播音中审美意象的构造和对观众带来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毕生持守的“主客观统一”的美论,基于对审美对象的哲学—心理学分析,前期为“意象”说,后期为“物乙”说。这一分析融会中西,特别是转向马克思主义以后,力图从审美的根源之地——物质感性的历史性实践中解说审美对象形成的秘密,为中国现代美学提出了美论、美感论一系列富于启发意义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琵琶行>是自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是音乐艺术向语言艺术转化的典范之作,全诗的感伤情调和凄婉意境,从很大程度上说是通过独特而成功的音乐描写来完成的.分析<琵琶行>的音乐描写艺术和音乐意象,对于认识其艺术特质和审美价值、理解其音乐意象的审美内涵、探索其音乐意象的文化意蕴等,都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学鉴赏是人们通过审美思维所实现的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别,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读者运用文化积累重建作品意象,并补充、丰富作品的意象.文学鉴赏是对审美意象的再创造,是一种审美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9.
浅析李白诗水意象的审美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在诗歌中大量运用水的意象,不仅对其作了形态万端的精彩描绘,同时在对它们的审 美中注入了自我生命感受的诗情体验,使其具有极富个性的丰厚审美底蕴。水在李白的诗 歌中是具有很强的整合力的意象、与月、山等组合成复合意象群,构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审 美系统。对流水意象、清水意象的分析,可探寻到李白诗水意象中“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0.
刘家骥 《红领巾》2004,(6):98-100
当今诗歌,否定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不关心社会,反意象,消解诗意,审美标准迷失、混乱,尤其是“第三代诗人“的诗与论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应建立诗歌共同的审美标准,以有利于诗的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诗歌的审美标准是:一、真、善、美.二、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或热情激荡、动人心.三、诗家可读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