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鲸》是麦尔维尔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亚哈船长,是一个敢于挑战自然、而又注定失败的英雄人物。亚哈的动机、性格和命运折射出了他身上的悲剧英雄主义气质。麦尔维尔成功地塑造了亚哈这一悲剧英雄,揭示出人与自然必须保持和谐统一关系的真理。  相似文献   

2.
《白鲸》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作品记叙了"裴廓德号"捕鲸船船长亚哈在同一条巨大凶猛的白鲸莫比·迪克搏斗中船破身亡的经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主题。本文分别从亚哈、白鲸和实马力三个不同主体的角度深层次探究了这一主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麦尔维尔的《白鲸》是一部有关欲望的悲剧.亚哈真正的欲望不是杀死白鲸,而是成为白鲸.他对白鲸的追捕过程是拉康所说的主体对欲望对象由认同到侵凌的转变过程.亚哈的捕杀必然以失败告终,这不仅是因其个人的偏执,更是因为主体欲望的本质乃是匮乏.与拉康不同的是,麦尔维尔似乎在"人类大团结"与维持个人内心平衡中发现了走出主体困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对人物形象进行立体真实的刻画,汉朝开国君主刘邦是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代表。司马迁在塑造刘邦这一形象的时候给予独特的视角与关注点——"大骂",同时他敏锐地感知并分析了刘邦"骂"这一情绪背后所隐含的复杂的精神世界,这使得刘邦的"骂"起到了"统御术"的政治功用。在司马迁的笔下,这一系列的举动,体现出刘邦理性地掌控和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司马迁对刘邦形象的塑造,体现出他理性思辨的高度,表达了自己对刘邦这一特质的辩证性的理解,有其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裴圭特号捕鲸船船长亚哈,从事捕鲸业已经四十年。上次出海时,一条腿被一只抹香鲸鱼咬掉。这只白鲸凶猛而狡诈,许多捕鲸者因它而失肢断臂,船破人亡。亚哈发誓哪怕走遍天涯海角也一定要捕杀它。他不断地分析季节和洋流及食物流的变化,研究这只白鲸的动向,决定船的航线,辗转世界,拼命寻找。亚哈终于发现了白鲸,追击持续了三天,狂风怒浪,人与鲸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殊死搏斗,最后同归于尽。裴圭特号  相似文献   

6.
将大野生命与人际生命进行"类本质"的交融,从生命本质的维度,用大野生命的"是"诠释人际伦理的"应该".我们生命中的敢于有两种:一种是敢于敢--斗争;另一种是敢于不敢--和谐,敢于不敢,更重要.因此,通过学科交融:自然生命觉醒--人与自然和解,敢于不敢--和谐可持续发展;自我生命觉醒--人与自己和解,敢于不敢--师法自然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7.
《白鲸》讲述了捕鲸船亚哈船长与他的仇敌白鲸之间惊心动魄的故事。评论界对麦尔维尔笔下的亚哈船长的评论褒贬不一,其主要原因在于亚哈复杂的个性。一方面,他是一个不畏艰险铁骨铮铮的硬汉,另一方面,他偏执而功利,造成了“皮阔德”号覆灭的悲剧。剖析亚哈复杂的个性对于解读《白鲸》这部历史巨著是极其重要的。亚哈身上体现了令人钦佩的正义品质: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经验丰富;同时还具有令人恐惧的邪恶力量:偏执、自私、专横。他集正义与邪恶与一身,具有鲜明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朝末年爱情文学的巅峰之作,同时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杜丽娘这一光辉的女性形象。杜丽娘是处在和柳梦梅平等的地位上主动地追求爱情,杜丽娘敢于违背封建礼教加给大家闺秀的道德规范,让爱情的火焰在自己的心底熊熊燃烧,就是到了阴间也恋恋不忘自己的爱人。通过对这位富有光彩的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作者从社会性别和社会伦理结构的层面,已初步呈现出女性争取人性自由的自我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9.
在麦尔维尔笔下,《白鲸》描述了亚哈船长对白鲸执着追杀的毁灭之路,其背后潜藏着一个伟大的主题,即人与神的抗争及一种对自由的探寻。亚哈对上帝与世间一切荒诞的反抗,宣泄了一个最强有力的人同时是世上最孤独的人,荒诞世界里人意识到荒诞后不顾一切反抗上帝追寻自由。  相似文献   

10.
杨家云 《考试周刊》2008,(22):198-200
<莫比·迪克>具有丰富的内蕴,无论是作为实体的白鲸还是抽象的白鲸,都能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船长亚哈追寻白鲸的过程其实就是他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同时,因为金币,我们了解了不同船员对于金币的态度及他们对于这一切追寻的思考.而书中充斥全篇的"渎神"理念更是让人想对作者的"胆大妄为"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1.
"人的一生犹如登山,登山的艰辛,带来了登山的快乐。学习,学习,再学习,不要故步自封,敢于触及自己不懂的东西,敢于超越自己。学会宽容,学会理解,真诚待人,对同事,对学生部应这样。"正是在这句座右铭的指引下,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蕴渝教授执著地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黄剑英 《学子》2013,(4):47
学生的作文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首先,是"超越自己"。要敢于使用过去没有使用过的结构方法,敢于表达自己最新的、过去没有过的思想(当然是指自己以为正确的、有价值的思想),敢于大胆地运用那些过去从来没有用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敢于使用那些刚刚学到的、过去从来没有使用过的新鲜的词语,敢于想象那些过去从来没有想过的事物。其次,是"与众不同",是指作文的写法、立意或境界有超出一般写法之处,给人以特别新颖之感,这当然就是真正的  相似文献   

13.
正"对文学作品中的感人情景和人物形象,能够说出自己的体验"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鉴赏文学作品方面对考生提出的要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已经成为现今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常见题型和重要考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应对这类试题,做到准确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做出评价,写出自己的感悟呢?本文将简要分析。一、高考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命题类型高考语文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命题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根据文学作品中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简要概括人  相似文献   

14.
复仇是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小说<白鲸>的一个最为显著和重要的主题.从复仇这一主题出发,探究亚哈船长向白鲸莫比·迪克的复仇和以白鲸为代表的鲸类向亚哈为代表的人类发起的反复仇的不同原因,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5.
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道理,每位演唱者在刻画歌剧中同一个人物形象时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与表现,但刻画人物形象绝不仅限于模仿,而是要在了解人物真实外表、性格、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等情况下,再通过自己娴熟的演唱技巧和表演去刻画,这样刻画出的人物才形象生动,深入人心。下篇将以歌剧《唐璜》的选段《让我们携手同行》为例,根据自己的演唱体会,讲述如何以(创作背景,作品分析,二度创作)三部分入手,成功刻画这一选段中采莉娜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6.
近日来,读了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一文;收获颇丰。在这篇自传性的长序里,顾颉刚先生畅言自己之所以有"层累造就历史"这一观点的原因以及其独特的古史研究方法;清晰地阐述了顾颉刚先生应别人所求,向读者介绍"古史辨运动"以及个人的成长历程,体现先生对历史的敏感、对学术研究的投入。对"真"的一种执着。性格上,作者是桀骜不驯、历史兴味极重、好奇心极发达的人,敢于怀疑古书古史而对它做深入的研究,敢于推翻数千年的偶像而不吝惜,敢于在向来不发生问题的地方发生出问题而不丧气于他人的攻击。  相似文献   

17.
自唐以来,以"西厢"故事为题材的各类作品便层出不穷。在西厢故事的演进中,王实甫的《西厢记》把"西厢"故事推到了最高峰。它能成为一部鸿篇巨制,得益于《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从题材、主题到人物形象的革命性改造,同时也得益于王实甫的个人创作才艺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  相似文献   

18.
秀拉是一位敢于反抗传统社会,努力追寻自我价值的黑人女性,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当时的社会勇敢地发起了挑战与反抗,展现了当时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所不具有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将透过秀拉这个人物形象对神话原型的戏仿与置换,分析解读秀拉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过程,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秀拉的精神本质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他们参与、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实践这一要求时,言语表达尤为重要,做好这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是元代名剧《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中国古典文学、戏剧文学画廊中的一朵奇葩。这一人物形象的与众不同,有着耐人寻味的人格魅力。用文学比较的方法,探究其所蕴含的文学形象之美,可以"秋香式"、"探春式"、"黛玉式"三种表征形象来总结勾勒。以此可获得对"崔莺莺"这一传统人物形象全新的美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