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象状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老子》之“道”、“一”进行了研究。认为《老子》之“道”、“一”二者都具有实体、过程、原则之义,这三方面的内容又渊于一源;《老子》对“道”之象状的直接描述虽惜墨如金,但它使用了“以‘一’写‘道’”的形象笔法对其作了泼墨尽写,这一笔法是《老子》所从属的荆楚文化的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释“真”发端,分别从陶渊明思想之“真”和诗歌之“真”两个方面深入细致地论述了它们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表现特征,揭示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奇说”是指把表面上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两个概念或判断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意味深长的哲理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本是唐钺《修辞格》(1923)建立的一种辞格,著作中名叫“反言”(1),取的是老子“正言若反”的意思.到了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32)则把它归为“警策”格的一个小类,名叫“奇说”或“妙语”(2).警策格本还有两个小类——格言式和关连式.其实,不论格言式还是关连式,除了其中的“同语式”之外,都是纯从“功能”的标准出发,使人无法准确清楚地揭示整个辞格的外延,所以有必要把它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隐”揭示了文学语言的复杂性,与英美新批评强调的文学结构原则——“反讽”——有异曲同工之处。“隐”和“反讽”的出现都代表了中西文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方向,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提出了近似的要求。然而,“隐”更注重“文外之重旨”,即文字的含蓄带给文学的深层意义,而“反讽”更注重语言学层面上的结构原则。本文即旨在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管窥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在文学发展史现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仿拟”与“模仿”是不同学科领域的术语。“仿拟”是修辞学的一种辞格,“模仿”则是指写作活动中的思维过程。修辞学家陈望道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明确指出“仿拟”不是“模仿”,但对“仿拟”所下的定义似欠周密,《中国修辞学史稿》作者郑子瑜先生看到陈氏“仿拟”立论之不足,从修辞学史料中补充了大量资料,丰富了“仿拟”的内涵,但他对“仿拟”与“模仿”的界限却不明确。笔者不揣谫陋,试述拙见如次。  相似文献   

6.
修辞的“两大分野”,是指“积极修辞”与“消极积极”,是陈望道从日本现代修辞学引进的两个重要概念。在《修辞学发凡》中,陈望道对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内涵有过简明扼要的说明,但一直未引起中国修辞学界的重视,更未引起学者们的深究。不仅如此,很多修辞学论著根本就不提这两个重要的概念。我们认为,研究修辞学不仅要重视这两个概念,而且有必要对其内涵作出清晰的界定,对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文言表达中,多有“连及”之法。所谓“连及”,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连用在一起时,其中只有一个词语起作用,另外的词语则只是“连类而及”,没有实际意义。如《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杨树达说:“马非可造之物。”(《汉文文言修辞学》)俞樾说:  相似文献   

8.
“互文”作为修辞学术语,始见于唐代贾公彦的《仪礼注疏》。他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日:‘互文’”。这是我国典籍中最常见到的互文的定义。审贾氏之言,“互文”之谓至唐时已被广大学林中人所公允了。作为古汉语的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礼记·礼运》中“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经传释词》就说“用亦由也,互文耳。”并把“互文”归为训诂学的“互训”。实质是避行文而在同一语境中换用成同义词,即所谓“同义互训”,例子最明显的莫过“弹其地之出、竭其庐以入”中的“弹”和“竭”。为什么要抽换词面呢?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得好,不  相似文献   

9.
李廷扬先生的《美辞论》融语文学和修辞学为一体,内容博大精深,从修辞学角度看,它具有以下特点:(1)旗帜鲜明地将:美”作为修辞的最高境界;(2)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美”与修辞的全面联系;(3)深入细致地揭示了“美”在修辞中的表现形式,文章就此对《美辞论》进行了评介,同时阐述了笔者对修辞学方法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周秉钧先生主编的“古汉语丛书”之一,李维琦先生著的《修辞学》,最近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读后,觉得该书颇富创新精神,至少具有四个方面的成就和特色。一、建立了更科学更符合实际的古汉语修辞学体系。汉语修辞学体系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和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此后的修辞学研究基本上是对它们的调整和修补。比较来说,李先生的《修辞学》在体系上作了两点突破。第一,取消传统的“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大分野,重新区别为“一般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叙事中的空间问题展开讨论。小说主要包含虚实两类空间——妓院欢场和私家花园,前者形成文本中城市表述的主体,后者则构成“杂音”。本研究从文本的整体结构角度出发,结合二者,试图通过对二者在文本中的具体运作和互动关系的分析,揭示出小说蕴含的种种时代经验和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12.
《触龙说赵太后》中“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一句,《教参》在译文中将“哀”对译为“哀怜”。笔者认为不妥,“哀”在这里当释为“爱”,即“疼爱”之意。理由如下:一、从触龙和赵太后对话的文意来看,他们原为争男女之爱而引出对长安君和燕后的爱的比较。触龙打开进谏大门的一段话可分为三层来理解:1.提出爱子的原则——计深远;2.从送燕后出嫁事说明太后对燕后的爱之深;3.从嫁后的祝祷赞扬太后爱燕后符合“计深远”的爱子原则。其中写送嫁时的情景很感动人。因“亦哀之矣”之前有“泣”,“悲”两  相似文献   

13.
高二《思想政治》教材上册第一课和第二课分别讲了两个重要的哲学原则——“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这两个概念虽然有一定区别,但在本质上则是完全一致的。但笔发现,大概是这两个哲学原则在教材中出现的先后顺序间隔太远的缘故,在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上,一些学生过分看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形状比较相似的新名词,困扰着教育学者、专家以及广大的读者。该文就这类新名词中的一对“教育产业”和“产业教育”,从其修辞学的角度,对二者的本质、划分范围、与之相对应的概念、二者的产品、二者的特性与特点做一辨析。  相似文献   

15.
从去年开始.坛上“骂”风劲吹。《十作家批判书》的热炒热卖、“二余(余杰、余秋雨)之争”的是是非非及“金(金庸)王(王朔)之战”的恩恩怨怨.使本来冷清的坛变得扑朔迷离、硝烟弥漫。有“骂”声称“逮谁灭谁”,“逮谁”自然大有“学问”——据说谁名气大逮谁。鲁迅名大,自然就成为某些人要“灭”的对象。去年年底,《芙蓉》杂志推出了一篇出自一位学博士之手的“奇”:《为20世纪中国学写一份悼词》(以下简称《悼词》)。这位学博士从作家和作品两个方面.对20世纪中国学进行了全  相似文献   

16.
张四兴 《教学随笔》2016,(5):152-152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令人惋惜,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焦仲卿的母亲当作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来指责,我在这一系列文章中为焦母“平反”。前一篇《道是无情却有情——〈孔雀东南飞〉中焦母人物形象解读之一》中,从“事实”与“情理”两个方面,深入地分析了焦母与儿子仲卿深厚真挚的情感。本文从社会客观环境和焦仲卿个人主观条件两个方面详尽的分析了,刘兰芝给焦仲卿带来的潜在危害,揭示了焦母拆散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根本的、合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1964年5月29日《光明日报》艾恒武、林青山:《“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学习毛主席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体会》该文章分为三部分:(一)事物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中国古人是用“合二而一”(见〔明〕方以智著:《东西均》)来表达的。作者认为,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到人类社会、思维等等,没有一种事物不是“合二而一”的。“合二而一”正是表达了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二)事物本来是“合二而一”的,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就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书物。用什么方法来分析、研究“合二  相似文献   

18.
修辞三问     
修辞在我国很早就有研究,孔子的《论语·卫灵公》里便有“辞达而已矣”的修辞要求,在《宪问》章里更提出具体的修辞途径:“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象这些珍贵的修辞学遗产,在80年代先后出版的几本中国修辞学史中都有精要的摘述.又如由袁晖宗廷虎两位主编的《汉语修辞学史》、周振甫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以及早期出版的新加坡郑子瑜教授的《中国修辞学史稿》都十分重视我国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文则》(南宋·陈骙著).820年前,作者(浙江临海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前景化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前景化理论对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从构成机制、作用机制及文学艺术发展等角度进行了解读,认为二者在对于艺术创作的阐释上是一致的。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名篇《杀人者》从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进行了实例分析,从而证明前景化理论和“冰山理论”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分析解读海明威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象,《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像,《说文》:“像,象电。从人,从象,象亦声。”相,《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象”与“像”读音相同,都读为 xiàng,“相”有两个读音——xiāng和 xiàng。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