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伊利亚德认为人类有“神圣”和“世俗”两种存在方式。“神圣”作为宗教的人的存在方式,可以从荣格分析心理学角度进行阐释。在分析心理学看来,“神圣”就是我们内在更大的精神整体,而“世俗”就是我们漂泊在这个尘世的意识范围内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禅宗认为出世间的解脱生活理想不能离开人世间,现实生活是修行的广阔道场,平常生活和事业就是禅修的清净场所.所以日常生活中蕴藏着终极真理,生活的本质就是存在的本质,禅宗鼓励人在日常生活中即俗而真,珍惜眼前风光.禅宗认为,当我们体味到日常即真理、日常不待修而自在美善的时候,就实现了日常生活的神圣化呈现,实现了神圣与世俗的统一.但在禅门的"清净心"走向"日常心"的解释过程中,要避免将"日常"做庸俗化理解,禅门的"日常心"有它深刻的出世领悟因而不失其超越性,即以平常形态实现其全面的现世关怀.  相似文献   

3.
一、成长即遇合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遇合. 目下流行的"交往"概念,是人与人之间达到心灵沟通,而人与人之间在世间(世俗)场景恐怕很少能够达到这一境界,惟有在出世间(神圣)场景才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心灵沟通是人类的追求,那本身就是通向人的终极意义(神圣).而遇合的意义在于它更是人与一切的自然交往,而不一定非得追求心灵沟通--遇合不刻意反对、也不刻意寻求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实证研究"报告中包含大量的引用.在概念界定部分,我们应该分析前人对概念的解释,同时又要避免对前人界定的罗列.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分析部分,我们也应该避免罗列前人的结论,避免引用结果而非结论,避免只有分析而没有实质的引用内容.同时我们还应该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中尽量避免引用带有哲学、政治、文学和精神分析色彩的语言.  相似文献   

5.
量子心理学指出,意识是可观察的、定域性的和现实性的存在,类似于量子"粒子"的一面;而无意识则是未被观察的、非定域性的和潜在的,类似于量子"波"的一面.在心身或心物关系方面,量子心理学试图区分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而不是心物状态.量子心理学对意识和大脑或身体相互作用所作的假设是,心理和量子事件相对等,并且都遵循数学秩序.在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方面,量子心理学将意识作为观察的代理者,主张实在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通过意识的投射而成为现实,意识的作用只是使潜在的可能性显现出来.量子心理学以自然科学的方式重新确立了意识在心理学问题域中的合法地位,并且强调了主体意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决定性作用,心理学的理论不再是对"纯粹客观"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描述,而是关于作为知识的探寻者和知识获得者的活动,以及我们由此所获得的知识的描述.  相似文献   

6.
"生成"或"动态生成"伴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课堂,它正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冲击着原有的课堂.但是,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警惕,那就是我们课堂中存在一种"伪生成"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李红 《文教资料》2010,(25):111-112
伊利亚德在《神圣与世俗》中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的两种生存方式,其中神圣空间框架的存在是人类生存的前提之一,张载"为天地立心"也不外是在试图为人类提供一种生存之道,它本身也向我们彰显了一种空间图式,本文关注它内涵之外的前提——超越性空间模式,这对于读者理解此句的深刻内涵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的意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存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是意义的存在,当人在世俗秩序中叩问人的神圣秩序、追问人的意义关切时,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我们关联意义世界的一种文化理解符号,我们这样一个不以宗教信仰为生存方式的国度里,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达成意义共契的社会实在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印度宗教语境下,达摩的涵义为"事物存在、运行的法则",对于婆罗门教(印度教)而言就是种姓伦理规范,对于佛教而言就是"法";而对于泰国国王而言达摩就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普密蓬国王无论是在宗教信仰方面还是在世俗生活中,都始终如一地践行自己的达摩,赢得了泰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既被民众当作慈祥的父亲,也被当作神圣的佛陀。  相似文献   

10.
庄子认为,"心"是祸福的根源;人心的淳朴是天下太平的保证;心的虚静是成功的关键.心的最高境界是"心如死灰",即物我两忘、心物合一的境界,这其实也是"道"的境界.在此境界中,世俗的功名利禄的追求、仁义礼智的观念等已被清除出心,心恢复了本来的自然、淳朴、清静.生活在世俗社会受世俗观念束缚的人需要修心,修心的目标就是"心如死灰",修心的途径是"心斋"、"坐忘",印屏除世俗的欲望、观念、价值,规范对心灵的束缚,使心灵恢复纯净质朴而又自由超脱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5.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19.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农校对接"供应链接模式发展前景广阔,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农校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基于"农校对接"多赢模式的释读与运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困境分析,提出"农校对接"模式良性循环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