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2 毫秒
1.
动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对人类的语言所作出的贡献。不同的动物在不同的语言文化当中既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也有不同之处。本文以"牛"、"马"为例,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探究了其在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内涵和差异。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6,(2):34-39
本雅明认为,"收藏"是一种不可遏制的热情与冲动。收藏家对物施展"相面术",是物的命运的阐释者。"摘引"则劫掠历史语言世界,通过碎片化的语言拼接,营造辩证蒙太奇的效果。"收藏"与"摘引"都重视历史的断续性,将物和语言本身从习惯与传统中解放出来,使藏品与引文在收藏家和摘引者本身的记忆中复活。"收藏"与"摘引"是历史的中断与破坏,也是一种反抗。回忆与经验让物像和语言在混乱中获得重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以来法家就有轻视儒士文人甚至视之为"蠹"的传统。鼓吹评"法"批"儒"的时代把是"法"非"文"推向了极端。这些都与特定时代的统治权力之争有极大的关联。如今要想打着加强统治权的旗号行褒"法"贬"文"之实已无可能,是"法"非"文"由思想层面转向了语言形式层面,也就是以法律语言规范文学语言,以至文学语言尤其诗歌语言在某些法律学者的眼里"逻辑混乱,语言拉杂,病句连篇",其中刘大生教授的名文《病句走大运——从海子的自杀说起》很有代表性。文学语言与法律语言差异很大,对二者进行辨析有助于消除人们对文学语言尤其诗歌语言的偏见和误解。  相似文献   

4.
马欣建 《文教资料》2010,(33):31-33
跨文化交际从广义上包括不同语言与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以及使用同一语言但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的一门学科。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某一种特定的语言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交流.因此,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探讨了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越南语中没有与"把"相对应的词,也没有与之对应的句型。在语言实际运用中为了在互译时能适应汉、越双方的语言特点和习惯,必须弄清楚"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语义特点,在论述"把"字句和"被"字句语义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互译时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在与人交往或言谈中习惯根据与对方关系的“内”或“外”,使用明显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即“本音”扣“建前”,“本音”,其语言表现更富有亲切通俗之感,“建前”,其语言表现则较为客气,敬重和疏远。这种交际方式有着传统的渊源,因此,在学习日语或者交际过程中,学习者一定要具备这方面的认知和心理,根据自己所处交际地位的“内”或“外”。解读对方语言的意涵,达到准确圆满的语言交流目的。  相似文献   

7.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极其丰富的声音词,在口头表达和文学作品中都被广泛运用着。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声音词表达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该文通过分析英汉"声音词"(尤其是单纯摹声词)表达形式上的差异,来探讨英汉"声音词"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然而什么才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本色?又如何让语文课堂能够"简单、扎实、有效"?并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去"伪"存"真",让教育教学回归"真"课堂?这些都是我们要重点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文章从教学形式、教学情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语言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广告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广告语言独具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均有很大的帮助。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系列性,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严秋丽 《甘肃教育》2014,(22):102-102
正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语言交流才能完成。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导"得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问"得好,教学才能出奇效,"读"得好,学生学得会更有"效"。1.教师"导"得好,教学有显"效""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好与坏与新课的导入是否精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教师切不可重"教"轻"导",只注意新课内容的教学而忽视导入环节。导入新课的环节可根据课程内容不可过长,一般控制在五分钟左右即可。比如,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导入新课便可以事先准备一本《山海经》,如果准备图书有难度,可以到网上下载一些《山海经》中的插图,借用这些非常神奇的插图,加上山海经中的文字描述,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山海经》是怎样一本书。当学生用惊奇的眼睛看着这些插图  相似文献   

11.
"网红"语言作为一种传统实体语言的变异存在体,不仅是一套具有"非主流"表意能度的语言符号体系,更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文化心理特征的"现象性"表征。每一种宏观性的语言变异都是特定时代文化心理的生动体现,无论在人类语言变异的历史进程中,此种变异能不能作为固定的沉淀成为传统语言的一部分,但它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及所反映的"现象性"存在,却是人类探索社会的时代性文化心理和研究语言变异动因、作用和影响的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中"棋"的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概念隐喻的隐喻映射是以人们对棋的意象及其体验认识为基础,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棋"文化。借助CCL语料库,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分析语料中"棋"的隐喻表达,探究"棋"的特征如何被映射到目标域"人生"的特征上,发现"棋"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隐喻表达,并且"棋"框架中的概念是系统地映射到"人生"这一目标域中的,而汉语中"棋"丰富的隐喻表达也体现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人们对"差生"有着多种认识和界定。"后进生""学困生"和"差生"在内涵上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在学校里有着种种不公平的遭遇,教育者要尽量避免使用这种标签化的称谓。我们应该撇开对"如何称呼有差距的学生更合理"的考虑,转而在教育实践领域促进教育行为向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比起60年代、70年代乃至80年代的大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心理特征也与以往的大学生有着很多差异。需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教学。  相似文献   

15.
时间副词"即将"是由单音节副词"即"和"将"并列联合使用而来,作为副词首次并列连用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成词在唐代,宋代发展成熟,但是之后用例并不多,而是到了现代才大量出现。"即将"表示在某一参照时间下,某动作或情况在短时间后将要发生,具有短时性和客观性,主要用于书面表达。"即将"的成词与语义和句法位置、韵律及双音化以及高频使用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昨日黄花"衍生于"明日黄花",两者都表示过时之物之意,但多数人认为应取缔"昨日黄花",以规范语言的使用。其实,不论是将其理解为语言的割裂现象导致"明日黄花"渐离语言的使用,还是望文生义与语言的讹变导致"昨日黄花"渐入人心,"昨日黄花"与"明日黄花"的争议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应该让它们自由竞争,把选择权留给语言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古至今,"岛-屿"就被视作一组同义词,但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却极少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通过将古汉语词汇中"岛""屿"二词进行同义辨析,对"岛""屿"二词在词义起源、发展及具体运用之间的差异作一个较为清晰的描绘,并据此对现代语言运用中二者的相关疑问作尝试性解答。  相似文献   

18.
开展多媒体教学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虽然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学效果作用明显,但教师仍然需要在多媒体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现代汉语"课程开展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实践、解放课时资源与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等方面的需要,因而必须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现代汉语"多媒体课程建设不仅要继续深化与完善,而且要向网络化课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英语语言学课程是通过讲解现代语言学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语言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学目的。而"鱼"、"渔"、"欲"兼得的语言教学原则,以语言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语言学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对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形成了全新的语言学教学模式,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就,这有助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结合10年"临床"实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英语学习法——"死去活来"法。所谓"死去",是语言知识的记忆与积累过程,侧重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所谓"活来",是语言知识的巩固与运用过程,侧重创设多样的学生主体活动。实验结果显示,"死去活来"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课堂的教学面貌,是一种顺应学生逻辑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