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一.中国一直是重教育的大国在中国的历史上,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比较完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包括有着楷模意义的教育实践,其实早在两三千年前的周公、孔子那里,就已经出现。直至今日,中国也还是世界各国中最重教育的国家之一,尽管当下的一些教育体制已经扭曲,但在国人心中,教育仍然是每个家庭中的头等大事。钱穆说,"中国教育,实亦可谓是一种宗教事业。"这并不是夸大之词。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并没有创立起一个有全民影响力的宗教,直到魏晋南北朝后,才有佛教从印度传入,而在世俗生活中,扮演教化人心之职责的,就是教育。特别是儒家,一直在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具有人之为人的品格、精神,这种以人文教之的传统,  相似文献   

2.
宗教问题一直是引发加拿大文化冲突和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伴随着民族政策、文化政策的演变,加拿大积极探索了应对教育中宗教问题的策略.本文以加拿大西部数省为重点,概述加拿大教育的多元文化、多元宗教背景,梳理现行政治和法律对加拿大学校教育中宗教多样性的规定,展现加拿大教育目前在宗教问题上存在的矛盾,并介绍学者们对学校体制与宗教关系的可行性探索.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教育史多依据朝代更替或者社会形态的分期方式对中国古代教育进行分期,这两种分期方式所带来的共同弊病就是主观上割裂了教育史自身的发展脉络。教育从一产生就与政治、宗教裹合在一起,与政治的关系更是贯穿于古代教育的始终。因此,从教育与宗教、政治的关系角度对中国古代教育史进行分期,能够更为客观地展现教育在古代历史中的发展状态与趋势。以此为标准,中国古代教育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古至春秋,是古代教育从孕育到产生的阶段;第二阶段:春秋至西汉,是教育的成长阶段;第三阶段:西汉至隋唐,是教育走向成熟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教育虽然已经脱胎出母体,但是尚未成形,仍然孕育在宗教与政治结合的体系之中;第二阶段的特点是教育虽然已经摆脱宗教的羁绊,但仍需附庸于政治体系之中;第三阶段的特点是教育与政治紧密结合并从政治体系的附庸地位,挣扎着走向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品格教育作为培养健康公民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美国自殖民地时期就已经存在.宗教化是殖民地时期至19世纪末品格教育的重要特征,公立学校运动以后,宗教在品格教育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公立学校品格教育的世俗化进程真正起步于20世纪早期,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品格世俗化得到蓬勃发展.从1993至2004年,有23个州通过了新的品格教育法案或修订了原先与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有关的法规.  相似文献   

5.
宗教教育,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在美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政治活动和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美国宗教教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而且有助于拓展我们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人类信仰和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美育正是精神教育尤其是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中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宗教以及外来宗教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情况下,蔡元培等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解除国民精神教育的贫困,但因理论和实践都存在问题而未能实现。在科技时代人文精神薄弱和重塑民族精神的背景下,认真分析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信仰者达一亿多人。认清教育与宗教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对我们正确理解党的政教分离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方针原则,自觉地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执行这一原则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教育与宗教关系历史演变的角度来探讨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必然性,是我们认识宗教与教育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基督教教会大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教会背景使得它们对宗教教育有着天然的追求,但它们毕竞生存在中国的环境中。金陵大学作为基督教教会大学中唯一的一所A类大学,是在华基督教教会大学的重要代表。对它的宗教教育发展过程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督教教会大学在中国土地上的生存状态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立义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先进、丰富而又深刻.李大钊在有力地批判了中国封建奴化教育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宗教教育的过程中,明确地提出并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关于教育的本源与功能、教育的普及与重点、教育的平等与改革、教育的发展与目标以及教育的环境等一系列科学论断.作为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典范,李大钊的教育思想无疑会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0.
清末基督教教会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教育会”有着其他宗教机构或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华教育会”加速了近代中国基督教教会教育制度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文炜 《青海教育》2013,(6):54-55
文学的教育功能在我国是被相当重视的,相关论文也不在少数,而且从古代的“诗教”至今,中国的文学教育已经有不短的历史。于是有乐观的研究者试图证明文学之于中国,有如宗教之于西方,以为可以文学来取代宗教精神缺失的遗憾。  相似文献   

12.
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会学校作为外国在华创办的教育实体,根本目的是为西方殖民利益及宗教利益服务的,带有浓厚的殖民侵略和宗教侵略色彩,具有消极影响,但同时它又传授西学,培养了科技人才,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对推动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由教育的本质是“自由人的教育”,即在阶级社会,它是为少数特权阶级服务的.虽然它被罩上了“自由”的光环,但并非与实用无缘.它亘古不变的任务一直是为社会培养宗教的或世俗的统治人才.对自由教育实用性的追问,并不是要否定它独特的价值,而是反对把教育人为地割裂为“实用的”和“非实用的”,并把它们分别授予不同的人群.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宗教教育一度被排斥在学校教育内容之外.近年来,随着物质和信息的泛滥,少年犯罪出现低龄化倾向,学校的道德精神教育内容日显空虚.日本的国民教育发掘了理性宗教中有利于社会安定、国家文明的因素,并将其重新纳入教育体系当中,使宗教成为德育的手段,参与并维系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括介绍了西方“教育和宗教分离”思想在清柬民初中国的输入及特点,并分析此一思想输入对近代中国教育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校工程教育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中国于2016年6月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并成为该协议的签署方,这标志着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帷幕在中国已经拉开。中国一直是一个注重工程教育的国家,但它却不是一个工程教育强国。人文素养的内涵在工程教育实施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科学求真,人文务善。工程教育应该注重人文素养培养,将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融合,着力培养兼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是高校人才培养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公元六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并随之发扬光大.到了江户时代,随着受教育人数的激增,特别是平民子女受教育人数的激增和日本佛教的兴盛,寺庙的大肆兴建,逐渐的产生了一种日本独有的宗教教育——寺子屋教育.寺子屋教育以寺庙为授课地点,由寺庙的僧人为授课教师,面向广大平民子女,教授他们科学文化知识,并向他们讲述做人的道理,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本文将重点阐述日本这种独特的宗教教育的产生、兴盛和衰落.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百科》2010,(11):F0002-F0002
德国人弗里德利希·奥韦尔贝克在本国接受了初级艺术教育,1806年前往维也纳学习古典主义绘画.但是在学习中他感到压抑,他觉得自己的人文主义倾向被学院认为是粗俗的,一直遭到压制,他认为宗教艺术的精髓在维也纳甚至在全欧洲一个世纪以来已经变了味了,已经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19.
教会学校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系列的教会学校,将西方的教育引进中国.教会学校虽然在主观上是为了传播宗教思想,发展教徒,但客观上宣传了西方学校教育的优越性,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2004年10月27日,英国教育大臣查理斯查理斯·克拉克公布第一份全国性中小学宗教教育指导大纲之后,牛津郡就在2007年推出了第一份宗教教育大纲。牛津郡宗教教育大纲的教育内容为本地(或者一个学院开发)大纲,它必须反映这一事实:"英国宗教传统宗教为基督教,是从总体考虑到在英国教学和实践的其他主要宗教"。这份2015-2020教育大纲作为衔接,ASC(大纲组委会)要求:最小变化需要改变的内容(在原样上进行修正),同时自由计划询问,并以学习、反思为重点。学校宗教教育在制度中并不是教育学校的宗教教育,2004年的基本指导大纲上,很明确的指出这是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基于宗教是一种由文化作为载体的现象,而当今世界文化又具有多元性,而教学任务则是通过对于现象的认识做出发散思考,以便达到对于学生认知的提高,故,对于教育者的要求则更加特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