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型意象"这一概念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分析心理学论。他认为"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积累,就是集体无意识。它是构成一种超越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而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按照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当然也不例外地在一定的文化心态和美感心态上形成一种族记忆。梧桐这一意象即是人类祖先千百年来文化心态和美感心态上的积淀。  相似文献   

2.
荣格思想的文化心理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格的理论体系中有丰富的文化心理学思想。集体无意识与文化在概念和本质上都有相似相同的地方,它是揭示人类文化心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系统;作为集体无意识表现的原型是人类文化心理的无意识形式,也是人类各种文艺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3.
关于《聊斋志异》,已有许多相关文章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文章则拟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这一视角对其进行新的探究。《聊斋志异》在谈狐说鬼之中投射的实则是一种深层的集体无意识,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作品描述的人与异类的和谐关系,传达的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体无意识;第二,作品中迷人的异类女性则是荣格笔下阿利玛的化身,反映出中国社会寒族士子对女性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4.
荣格以人格面具和阴影来展开的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强调入冲突与妥协的统一,重点是在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中加上了集体无意识,把精神分析从西方扩展到全球的各种文化,提出了心理学和美学上的原型理论,并以印度文化的曼陀罗作为人类心理原型的核心,让精神分析美学具有了一种全球性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5.
荣格集体无意识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考察了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在荣格整个心灵结构学说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集体无意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文章认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鬼怪,一直是艺术作品热衷表现的对象之一。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鬼怪是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具象活跃在人类舞台上的。作为一种记忆的积淀,“鬼怪”在人类的文化记忆中留下了恐怖的影子,同时又警示着人类。  相似文献   

7.
荣格对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进行补充,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在他看来,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就是原型。原型是一种在人类原始文化里隐藏着的"原始意象"。现在有民间原型研究的称法。在沈从文构建的湘西世界中,不论是作品内容还是人物塑造都体现着荣格的原型方法。有神话原型的借鉴,也有仙话原型和民歌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的原型体现。沈从文通过这些原型借鉴以及再创造,表达了自己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8.
荣格原型批评理论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两个概念为基础。荣格将艺术作品分为显意识与无意识两类,相应的创作模式即是"心理的"和"幻觉的"。荣格文艺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应通过原型来表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以此来补偿现代人苦闷、冷漠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程怡荻 《文教资料》2009,(25):40-42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她的成名作<野草在歌唱>中探讨了"人类生存"这一主题.本文作者以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研究为理论,意图通过对书中女主人公玛丽内心世界的探析,追溯其悲剧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0.
“阿尼玛”(anima)是原型心理学术语,指人类集体无意识领域两种重要的心理原型。现代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在每个人无意识深处都沉积着人类世代经验的记忆,即集体无意识。这种无意识的种族记忆为我们展示了一组生动有力的原始心象,即“原型”。原型能通过神话、宗教、梦、幻想和文学作品表现出来。文学批评家借原型来表示常出现于文学、神话或民间传说,并能在读者心中激起强烈情感的一类形象、细节描述、情节或人物。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于个人无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结构成,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基本上是由原型构成的.荣格认为:原型概念是集体无意识概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联物,它表示似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种种确定形式在精神中的存在.原型的一种众所周知的表达方式是神话和童话,本文将对童话中“原型”、“集体无意识”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C·G·荣格作为西方精神分析学说的著名大师之一,他的美学思想是与其分析心理学体系相联系的.他以贯穿自己整个学说体系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作为他美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提出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是人类艺术灵感的发祥地.在荣格看来,由于集体无意识是从原型和原始意象中推导出来的,因此以原型为核心形成的"自主情结"便成为联结集体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浮桥和最活跃、最直接的创作动力.正是从动力角度,荣格不仅区分了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方法,而且把西方美学史上的"抽象"与"移情"看作是无意识支配下的两种审美态度进行了全面研究,从而大大拓宽了艺术思维的空间和艺术批评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指导,结合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原型说与集体无意识理论,从新的角度对《蝇王》进行剖析和探讨。通过挖掘荣格的理论在小说中的具体反映,即论述在《蝇王》主要人物身上交替出现的荣格理论中的两种原型———人格面具和阴影,以及对《蝇王》中集体无意识的两种行为倾向的发现与分析,力图帮助读者突破过去对《蝇王》中“兽性”这一主题的理解,深入到对小说所包含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阴影”和其它原型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蝇王》在原型探索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期待与失落     
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我似乎并不怎么赞赏,但弗氏弟子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却是深得我心。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种族心理的积淀,一种由初民开始、世代相传的心理遗产。毫无疑问,这种文艺批评的方法是融有某些社会学、人类学的意思在内的,因而用它来解释一些社会现象,我觉  相似文献   

15.
集体无意识理论的价值并不局限于精神分析领域,它蕴涵着巨大的变革力量,关联到一种新的世界观,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尖锐批判,对人类存在和命运的深刻洞察.在精神实质上,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当代的生态哲学有相通之处,对后者的发展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我们的很多生命体验和文化现象,集体无意识理论也可以给出新的、极富深度的阐释.对于荣格的这一天才思想,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一文中认为原型是一个和集体无意识有关的,密切联系的概念,它暗示着似乎时时处处存在于心理上的某些确定形式。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德伯家的苔丝》运用了多个《圣经》中的原型,这些原型的应用使这部小说更加迷人,同时也更加突出了小说悲剧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荣格是和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他把“集体无意识”视作一切审美活动的原动力,并在无意识“原型”与有意识创作之间、原始神话与现代艺术之间、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之间建立起了新的联系,拓展了西方当代美学与艺术批评的理论视野和思维空间.这种关于艺术创作推动力的理论,无疑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其着眼点非常有限,很难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系严整的美学理论.由于荣格过分夸张了集体无意识的动力机制,试图用它来解释一切审美现象,因此难免陷入逻辑的混乱和理论的荒谬.  相似文献   

18.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以两个平行世界同时展开故事这一创作手法的开山长篇。本文将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运用荣格心理学的集体无意识等理论对作品中世界的构成、人物设定、以及故事脉络进行分析,试图证明村上春树实际上用文学的形式将荣格心理学描绘的无意识世界,以及各抽象概念具体化,并在作品中探讨如何实现个性化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9.
童年是一种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的人出生以后,就具有以某种特别的方式作出反应和行动的先天倾向,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相似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这是荣格的深层心理学所表述的思想。荣格还认为,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而预先确定了的,个人因而同往昔的历史联结到了一起,不仅与自己童年的往昔,更重要的是还与种族的往昔联结到了一起,甚至还与有机界的整个漫长的进化过程相联结。这一往昔并不只是个人的无意识,而主要是“集体的”的无意识。而集体无意识中贮存有各种各样的“原型”。人生活中有多少典型的事、物、过程,便有多少荣格所说的“原型”。   …  相似文献   

20.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以两个平行世界同时展开故事这一创作手法的开山长篇。本文将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运用荣格心理学的集体无意识等理论对作品中世界的构成、人物设定、以及故事脉络进行分析,试图证明村上春树实际上用文学的形式将荣格心理学描绘的无意识世界,以及各抽象概念具体化,并在作品中探讨如何实现个性化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