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教师教学生学语文的"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评价学生上。教师引导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价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而"语文味"的课堂评价是语文味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实现语文味课堂的浓化剂。1、课堂评价要细读文本,品出语文味。2、课堂评价要挖掘文本的情感因子,生成语文味。3、课堂评价要品析词句,嚼出语文味。4、课堂评价要对比品析,赏出语文味。5、课堂评价要幽默风趣,再现语文味。6、课堂评价要纠错改进,烘托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2.
怎样实现科学知识与语言学习的有机统一,使科学小品文教学充满语文味?一是要在解读文本时,抓住精准的词句、精妙方法、精心的布局和真实的情感等方面,挖掘课堂教学的语文味;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梳理概括、品词析句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文本的语言,体现课堂教学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3.
怎样使自己的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使语文课堂不是舞台,但胜似舞台,使学生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笔者认为,我们应抛弃浮华,走出语文课低效、浮躁之风,要立足工具。力求从字词教学、朗读指导、感悟文本、学法引导、读写训练等角度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弘扬人文,才能上出语文味浓郁的课,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张洪生 《广西教育》2014,(41):97-97
正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至于其他的思维教育、思维训练等,那些都是派生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文字,品出"语文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做。一、揣摩语言文字,于细微处品"真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一个读者,是一个具有一定赏鉴能力的读者,能够从作品中读出"趣味",于文中的细微处品出"真味"。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  相似文献   

5.
怎样使自己的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使语文课堂不是舞台,但胜似舞台,使学生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笔者认为,我们应抛弃浮华,走出语文课低效、浮躁之风,要立足工具,力求从字词教学、朗读指导、感悟文本、学法引导、读写训练等角度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弘扬人文,才能上出语文味浓郁的课,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阅读活动中,"活动性"越强,"语文味"越浓,课堂越高效。而"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我们怎样加强课堂教学的"活动性",让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多年小学毕业班活动单设计实践,让笔者提炼出阅读设计的几点深切感悟:让枯燥的字词教学也焕发出浓浓语文味、品词析句中飘逸出浓浓语文味、让文本空白处散发浓浓语文味、在文章情感浓厚处诱发浓浓语文味。  相似文献   

7.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上要充满“语文味”,那执教者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就必须要注意对文本的细细品读,即“文本品读”。何谓“文本品读”?笔者认为,“文本品读”就是要求执教者引领学生对文本重点之处进行反复推敲,对文本的重要语段进行潜心会读,对文本细节之处进行品词析句。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味’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对关键词句理解后的朗读里,即文本品读里。”那“文本品读”品读什么?又应该如何品读?品读中还应注意什么?笔者就小学高段语文的有关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文本品读”教学策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已逐渐趋向于理性的回归,课堂教学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味”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应有的体现。实践表明,要想让语文课堂彰显出浓厚的语文味.教者必须不折不扣地让学生在课堂中“读味”,“言味”“析味”。  相似文献   

9.
正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从课标的界定来看,"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显语用价值,让学生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出发,思考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其评价的重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在新课改教改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味”已大大缺失。笔者认为无论教学如何开放,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领悟文字的节奏,倾听文本的声音,品味语言的内涵,读读、品品,让缺失的“语文味”重新回归。  相似文献   

11.
曹恩尧 《河北教育》2005,(15):12-14
何谓“语文味”呢?所谓“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师生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具体来说,“语文味”就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记感”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敞开心扉,交流体验”的“说味”。现列举阅读教学几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本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品词析句,揣摩感悟,落实语用等方面展开教学,从而使语文课堂显得更加魅力无穷。下面笔者主要就如何让语文味回归课堂的具体策略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说明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也能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应关注说明文教出语文味的四个维度,即教师的课堂语言"说"出语文味,课堂朗读训练"读"出语文味,在语言品味中"嚼"出语文味和在文章写法分析中"品"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构筑“本色语文”阅读教学提倡:紧扣文本,品词析句,感悟想象,挖掘文本内涵;突出朗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内化,增强语感;迁移训练,加强言语积累,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要通过对课堂教学实际和教育经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反思,寻找促进学生发展,再现语文本色的教学行为,从而创建富有“语文味”的语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一道丰盛的语言大餐,理应带着学生细细咀嚼。如何带领学生"嚼"出语文味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品词、品句、品读,体会文本用词的准确、精妙,体会关键句子所隐含的深刻含义,体会文本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6.
守住“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重任。发挥教学设计功能,完整语文教学元素,紧贴语文“本味”;借助潜入语境功能和图式建构功能,激发语文“趣味”;在善用资源中悟“巧”,在品析语言中会“巧”,体验语文“巧味”;读出真感,写出真情,审出真美,践行语文“真味”。  相似文献   

17.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如果教师对教材解读得好,对文本分析得透,那么课堂上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就不会产生.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童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教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使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一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8.
夏丽 《黑河教育》2013,(4):30-30,8
语文“味”是品出来的,是在读中“烹调”出来的一道美味。每个语文教师,课前都要充分发掘文本中隐藏着的重要词语,引领学生在课堂与词“相遇”,品出文本种种“味”。一、与词相遇——咬出文本“酸”之昧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只有一个地球》的备课过程中,“品词”的问题一直萦绕着他,经过数月“煎熬”,终于挖出了一个五光十色、形态各异的词的贝壳——“生态灾难”:师:你们可以在这这词语上画个三角形。(板书:生态灾难)你们知道哪些生态灾难呢?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言语,没有言语,也就没有教学。言语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文本交流沟通的桥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言语显得特别重要。语文教学言语要比其他课程课堂言语美,这也是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新课程改革下,语文审美化教学也要求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言语美。  相似文献   

20.
金玉琪 《新疆教育》2012,(13):230-230
新课标要求学生“唱戏”,教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走进文本,研讨文本,感悟文本,成为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组织、引导要环环相扣,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课堂上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算不上一堂好课的。好的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和“人情味”。那么,怎样做到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