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现代汉语词典》:"马后炮:象棋术语,借来比喻不及时的举动。"《辞源》同条:"譬喻失时无效的动作。"《汉语大词典》同条:"原为象棋术语,借喻不及时的举动。"笔者以为,以上诸说,比喻不当。《汉字文化》2002年第2期郭志菊、李树新《象棋文化熟语语义结构》一文还说:"象棋中,‘马后炮’的下法是一着厉害棋,‘马后炮’是指先用马控制对方的将(帅),然后再用炮在马后照将,以杀死对方。但是,由于它是马后置炮,故熟语‘马后炮’的喻义是失时无效的行动或事后发表意见、采取的行动。也作‘马后放炮’。"此说亦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2.
执教《先秦诸子选读》一书时,学生对课后的“相关链接”“知识卡片”及其他资料中出现的“譬喻”“比喻”“讽喻”和“设喻”等概念分辨不清。笔者不揣浅陋,试结合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王希杰先生的《汉语修辞学》(以下简称《修辞学》)以及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以上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第287页)“登陆”的释义是:“①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②比喻商品打入某地市场”。词典的释义不够全面.它不能涵盖以下例子“登陆”的意思.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马氏文通》没有使用“单句”、“复句”术语来区分句子,因为它所参照和模仿的西方语法学中没有这样的术语。“单句”、“复句”是中国语法学者在《马氏文通》之后借鉴西方语法理论、结合汉语实际创造出来的句法术语。《马氏文通》为“单句”、“复句”术语的提出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成语“曾经沧海”,《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那么。这个解释是否准确呢?让我们从这个成语的来源说起。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词典》“尔”字下收有“尔耳”。注释是:“(书)如此罢了;如此而已:不过~|聊复~。”我认为。“尔耳”根本不是一个词,《现代汉语词典》不应当把它收录进去。《辞海》《辞源》和《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都是只收“尔尔”,而未收“尔耳”。  相似文献   

7.
谈“肺腑”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初即位,富于春秋,蚡(田蚡)P2肺腑为京断相。”《汉语大词典》将这句话中的“肺腑”解释为:同“肺附”,比喻帝王的宗室近亲。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第287页)“登陆”的释义是:“①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②比喻商品打人某地市场”。词典的释义不够全面,它不能涵盖以下例子“登陆”的意思,如:  相似文献   

9.
“掩耳盗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相似文献   

10.
赵超  杨寅庆 《现代语文》2006,(8):124-125
“始”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词。《汉语大词典》首条解释说:“始,开始;开端。与‘终’相对。”  相似文献   

11.
《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条目订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汉语大词典》中的50条词语释义从“释义不确”、“义项不全”、“例证晚出”和“其他”四个方面进行了订补。  相似文献   

12.
陈晓星 《成长》2007,(4):23-24
“罄竹难书”这个词被中国人使用已超过千年,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记载,隋末李密起义历数隋炀帝十大罪状:“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为: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大词典》中,“青李”条义项①的书证《来禽帖》标点有误,“胡笳”条释义不全面,“却月眉”条的释义不准确,“起夫”和“锈床”条的书证迟后,“斗”条的义项⑤引用书证不当。《汉语大词典》修订时可作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审清题意,拓展材料。在小诗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是“源泉”。我们可以将材料的主题定为“源泉”。“源泉”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3个:有源头的水;水的源头:比喻事物发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大词典》在词类标注方面存在前后不够协调统一的情况,主要有“大类与小类并存、兼用异名同实术语、标注有误、当标不标”等四种情况,这是该部高质量辞书的瑕疵所在。  相似文献   

16.
“怒”的词典释义情况如下:《说文》:“怒,恚也。”即“怒”就是“愤怒、生气”的意思。《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怒”的释义,基本都列有以下几项:①生气,气愤;②气势盛;  相似文献   

17.
韩娟 《语文知识》2005,(9):26-26
许正元主编《常见错读错写错用字词词典》第37页对“乘人之危”的解释是:“乘:利用,凭借。指利用他人危难之时,进行要挟、打击或陷害。不能写作趁人之危。”我们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恰当的。《汉语大词典》和《汉语成语大词典》都收录了“乘人之危”和“趁人之危”。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使用“趁人之危”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18.
王晓维 《语文知识》2005,(12):16-16
《现代汉语词典》对“灰色”的解释是:①像木柴灰的颜色;②比喻颓废和失望;③比喻态度嗳昧。  相似文献   

19.
“诸”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分成两个条目,编者认为“形同音同而在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20.
义净所译《根有律》反映了唐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对研究汉语词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考释《根有律》中“分布”“痶痪”等词语若干条,以求补词典释义之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