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历届政府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潮流,立足本国国情,在总结尼赫鲁工业化道路的弊端及国外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了一条新工业化道路。其特色是促使印度经济的私有化和市场化,推进印度经济的全球化,大力发展软件等信息化产业。  相似文献   

2.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化和最早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它的发展与进步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也是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英国的影响之下走上现代化之路的。虽然中国和英国在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是两国走的都是最终将把人类带向发展和进步的现代化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3.
手工业与现代技术工业化是国家生产模式的二元结构,在跨文化的视野下分析这种二元结构的发展趋势,总结得失利弊,对于考量国家现代化政策水平不无裨益。中印手工纺织业的比较正是这方面的一个研究个案。中印两国政府都曾以同样的决心改革传统手工业生产,提高现代工业化水平,加速国家现代化。两国也有差异,新中国初期实行手工业改造,鼓励工人和农民转向工业技术就业;印度则限制农村手工业的转型,在城市实施大规模的工业化。这两种努力的长期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在中国,手工业生产已缩减至小众范围,中国在现代化经济繁荣后发展起来的旅游文化产业和遗产保护工作催生了新的手工业品。在印度,目前仍有数以千万计的家庭在从事手工纺织业的劳作,支持和保护手工业及其价值观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号召,推动人们为维护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而奋斗。解读这一个案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印两国作为近几十年来先后崛起的两大发展中国家,他们之间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对比与竞争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鉴于笔者近期亲赴印度考察的所见所闻,以及关于两国经济与国力发展等方面的数据与资料,理性客观地分析了两国发展道路的异同与利弊,并就此认为中国经济若要继续保持稳定持续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论述了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有机联系.把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自由解放作为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必要社会前提;把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作,确立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前进方向;把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并选择中国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先后纷纷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以来,两国凭借着吸引外资、发展对外贸易,深入参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飞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和印度即存在着相通之处,同时也有差异.本文章将从中国对外开放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印度对外开放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中印两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和趋势三方面进行分析,将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试析印度现代化分期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英 《历史教学问题》2003,(2):42-44,48
印度现代化经历了各有特点的三个阶段。英国殖民统治整合了印度社会,开启了印度现代化历程;印度独立后国大党政府担负起了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尼赫鲁及英·甘地母子开创了一条在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政治、经济渐进变革的现代化道路;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成为印度经济发展新的立足点,印度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独立前的印度和解放前的中国各方面情况大体相似,同是位于亚洲,都是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同处经济不发达状态,又同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二次大战后,陆续摆脱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和解放。此后,两国却走上不同的道路,印度是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却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领导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独立后两国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命运,走上不同的道路呢?对此,本文试作一浅析。由于对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问题已发表了不少文章,并且作了较深入的分析。这里着重对印度为什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做一初步探讨。可以从两  相似文献   

9.
中印崛起中文化因素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像中、印这样的国家,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文化现代化成功与否是两国崛起的关键之一,离开先进文化的支持,经济无法长期快速发展,国家更无从崛起,本文通过对中印传统文化、文化现代化进程以及现实条件的比较分析,指出中印的文化现代化还没有完全走上正确发展的道路,而且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而中国虽然比印度多具备一些有利因素,但是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和最终崛起仍然需要付出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其艰难程度一点也不比印度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近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很快,产品互补性很强,两国产业间贸易潜力巨大,产业内贸易增长迅速。这些为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提供了可能。但是,两国间激烈的贸易摩擦、印度较高的关税水平及其政治上的一些干扰等因素,又构成了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障碍。所以中印两国应采取措施,消除经济和政治的障碍,积极推进双边的经济与贸易合作。  相似文献   

11.
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批判意识已消失殆尽.统治已成为全面的,个人已丧失了合理地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社会成为单向度社会,人成为单向度的人。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今天所遭遇的异化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明天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所要着力避免的问题。中国正处于实现工业化的转折时期,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争后,西方各国取得了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大批西方企业开始来华开办工厂,从而成为第一批在华的外国企业,豫北的福公司即为当时的外企之一。虽说这些企业与当地商民由于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发生过一系列矛盾、冲突,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中外企业双方均采取了让步与妥协的立场,最终选择了"共赢"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凭借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禀赋,实现了本国经济的巨大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和人均收入的日益提高,环境状况的恶化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环保产业,正是在人们环保意识觉醒后,在世界上众多国家兴起与发展起来的。本文以中国的环保产业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研究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当前环保产业面临的问题,并就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提出了较为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服务外包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世界上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和印度作为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不约而同地将服务外包产业作为重要发展方向,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并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对比印度与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与现状以及未来展望,总结各自所长及中国的不足,以期探讨职业教育中取长补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的形势,我国应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在本质上仍然是工业化,仍具有工业化的基本特征。但我国推行的新型工业化,由于与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所处时代背景不同,与过去我国的工业化相比所面临的体制环境不同,因而应具有一些新的内容和特征。推进新型工业化,应采取深化企业和政府改革、建立新的干部考核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及其结果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主要表现在:将使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遏制南北差距拉大;推动发展中国家对已有工业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从而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物质资本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经济增长的多元性决定了物质资本地位的下降,人力资本、环境资本和社会资本地位的上升。然而,各种非物质资本对物质资本的替代性始终是有限的。对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物质资本比后工业化国家重要。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既要重视物质资本的形成,同时又要加速各种非物质资本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取经印度 力促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软件产业的发展已实现全球一体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印同为发展中国家,但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却远远超过我国.直面中印差距,分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缩小差距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对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各国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有一些共同的成功经验.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学习国外成功经验是建立我们自身职业教育体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我国高教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长期以来,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单一教育投资模式严重束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要突破束缚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使我国高等教育向纵深发展,实施银校结合战略是一条合理的途径。银校结合是扩大高等教育投资来源的有效途径,是发展高教产业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