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传统走向现代——非欧文化碰撞中的索因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四新 《黄冈师专学报》1997,17(2):38-41,32
索因卡是非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生活在欧洲文化向非洲文化急骤渗透的年代。处在非欧文化碰撞中的索因卡,以诗化的形式对于非洲传统文化与欧洲现代文化碰撞中的尼日利亚的现实道路进行了探索。在继承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承受了可融入非洲文化之中的欧洲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非洲现代戏剧和小说。对此,本文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出发.联系索因卡的作品,进行了较具体较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素因卡是非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生活在欧洲文化向非洲文化急骤渗透的年代。处在非欧文化碰撞中的索因卡,以诗化的形式对于非洲传统文化与欧洲现代文化碰撞中的尼日利亚的现实道路进行了探索。在继承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承受了可融入非洲文化之中的欧洲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非洲现代戏剧和小说。对此,本文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出发,联系索因卡的作品,进行了较具体较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流散文学(Diasporie Literature)作为对“流散”(Diaspora)现象的历史文化内蕴进行诗性表征的文学样式,滥觞于希伯莱圣经正典和次典(Apocrypha),近代犹太文学就是一种典型的流散文学。“流散”虽然最初指犹太人散居世界的历史事实,但并非为犹太人所独有。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流散已成了一种世界性的现象,流散族裔运用居住国的语言,书写在异质文化条件下的文化境遇和文化困惑,从而涌现了大量流散文学作品和流散作家。“20世纪那些伟大的英国作家,他们几乎都是跨越了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顾益萍 《考试周刊》2011,(26):30-31
流散现象尽管由来已久,但对于流散文学中的异质文化性未有过深入研究。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分析了流散文学中的异质文化性,并说明其特征是异质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抵抗和相互融合。此外把握好异质文化因素之间的张力也是流散文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流散文学很重要的表现内容是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文化身份认同。印裔美籍流散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小说《同名人》描写了两代印度移民自我身份探索中的困境、文化融合等问题。在"第三空间"的视角下,文章分析该小说中第二代印度移民面对家庭内家国文化与家庭外异质文化之间冲突与抉择时,通过与异族青年婚恋这种方式,在多种文化间进行自身身份的探索,从而获得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  相似文献   

6.
非洲因特殊的地域特征和殖民历史而吸纳了许多白人作家。他们大多由殖民者及其后裔组成,处于两种文化甚至是多元文化的夹缝中,被视作非洲的殖民流散者。自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中叶进入非洲后,以戈迪默、莱辛和库切等为代表的殖民流散作家深受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分支的影响,他们心中的“也把他乡作故乡”之感被无限放大,开始结合非洲现状,运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来分析和解决非洲所存在的关于种族歧视、文化冲突和阶级斗争等殖民遗留问题。非洲殖民流散作家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既代表了非洲文化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碰撞,也是通过文学的力量弥合黑人与白人之间种族鸿沟的一次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六年十月,瑞典文学院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颁给沃莱·索因卡,从而非洲作家第一次获得了这一荣誉。 (一) “索因卡是英语剧作家中最富有诗意的剧作家之一”,他“以其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诗意般的联想影响当代戏剧。”瑞典文学院在“授奖词”中这样评价沃莱·索因卡,可  相似文献   

8.
尼日利亚剧作家渥莱·索因卡被誉为英语剧作家中最富有诗意的作家之一。他“以其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诗意般的联想影响当代戏剧”荣膺 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 ,成为非洲第一位 ,东方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的戏剧中无论是轻松愉快的喜剧 ,还是严肃悲壮的悲剧都充满晦涩、玄虚的非理性思维。本文将从神话秩序、循环历史观、原始宗教观念等方面分析渥莱·索因卡剧作的非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三位流散作家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他们的英文作品在西方得到赞誉,其作品中众多的文化符号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本文以跨文化传播特点和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文学作品、流散作家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具有传承性,英文原创作品的传播效应优于翻译作品,上述流散作家与英文文学作品的优势,有利于我们看到文学对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静 《外国语文》2023,(3):29-35
从非洲性和三大流散理论视角来看,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与其说是英国作家,毋宁说是非洲作家。莱辛的《野草在歌唱》等代表作品的人物设定、故事背景和主题表达都围绕非洲而展开,是一个典型的殖民流散作家的心灵寄托和人生诉求,是对殖民流散群体的家园找寻、身份困顿和精神突围的经典描摹,也是其能够跻身世界文学经典系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尼日利亚剧作家渥莱·索因卡以其深刻的本土性、现代性征服了挑剔的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 ,成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非洲作家。在他的剧作中 ,神秘、玄虚的神话仪式内容与诙谐、优美的音乐语言形式完美的融为一体 ,既表现出对非洲传统文化的颂扬 ,又表现出对非洲现代社会危机的忧虑  相似文献   

12.
身份困惑困扰着阿莫司.奥兹笔下的20世纪巴勒斯坦犹太移民,使他们的家庭生活危机四伏。伴随着大流散,犹太人分散地生存于异质文化中。在犹太文化与异质文化的接触中,文化同化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关系取向。文化同化使犹太民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犹太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与自我身份的困惑。  相似文献   

13.
流散作家由于无法疏离母国文化,也无法认同居住国文化,处于"无根"的状态。"无根"性的产生有其地缘政治、殖民历史的原因,也有其文化身份、自我认同的原因。对于流散作家来说,流散经历带来"无根"的痛苦,更带来多种文化的体验、精神家园的追求和"根"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个人记忆与历史再现——谈哈金的流散身份和文革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流散写作和流散者批评成为国际学界关注的焦点.哈金作为一位典型的流散作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华人流散文学的难得素材.他的流散身份一方面带给他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同时又使得他站在两种文化的边缘,对其加以观察和反思.他在中国特殊的军队生活经历留给他深深的记忆,成为他抒发情怀、从事文学创作的源泉;他的流散者身份又使得他的文学创作与众不同:独特的叙事方式、多彩的题材和巧妙的构思,揭示了人性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同时,哈金的文革书写也进一步加强了西方读者业已形成的东方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8页在概括20世纪亚、非、拉关文学主要成就时,提到“尼日利亚的索卡因”.我查阅相关资料.应为“索因卡”。索因卡,尼日利亚作家、诗人和剧作家,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是非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6.
在殖民背景之下,流散主体在遭遇"他"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的身份认同感。后殖民文学是流散主体身份认同叙事中最具代表性的演示。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人物J.M.库切因自身的流散经历遭遇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故而在《等待野蛮人》构建出一种动态的、复合的流散身份。经历了"流散"后的库切和"野蛮人"最终在"寻根"之旅中获得了自我对流散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空间转向”是当代学术思想前沿发展的重要标志。电子传媒的出现导致传统文学边界的消解、赛博空间的生成和大众狂欢时代的崛起。根据中外学者关于空间与文学的理论与批评实践,空间与文学的关系模式有三种:传统文学、流散文学和网络文学。文学研究向宏观文化和微观文本“双向拓展”的文化诗学是我们反思电子传媒时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的历史和时代语境,漂泊流徙成为作家的现实生命处境,由此衍生出广义的"流散书写"。广西的三位女性作家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流散特征,她们用各自的文学书写展现了与"原初联系"的内在关联。对她们来说,写作意味着精神的回乡之旅。林白的书写反映了边缘文化独异的审美体验,黄咏梅用抒情的笔书写与故乡有关的世间百态,纪尘的人生经历引发了对小说本体的思考。三位女性作家的书写,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文学桂军的生态构成。  相似文献   

19.
堵文晖 《文教资料》2014,(21):36-37
虽然V.S.奈保尔和J.M.库切种族出身不同,但是都流散于母国与异国之间,既无法获得母国的认同,又无法被异国接受,多重的文化身份造成了他们的文化认同危机。通过比较两位作家,有助于理解后殖民流散作家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困境,找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莱辛在非洲的流散经历深刻影响了其创作。她在《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中塑造了流散的三区女王爱丽;讲述了她婚后移居四区遭遇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描述了她面临的文化疏离与身份认同。爱丽的文化疏离是双重的,既因地域上远离三区而与母体文化生疏,又因难以融入四区而与异域文化疏远。双重文化疏离造成爱丽身份认同困境与孤独焦虑。这也是莱辛自身流散的写照,折射了当代全球化社会中流散者在多元文化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