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署名蔡琰的作品共3首,20世纪对这3首作品的研究大体分为逐步展开、热门、停顿、全面深入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主要围绕3首作品的真伪展开讨论,最后一个阶段逐渐转向对作品美学价值的深入开掘.现趋于判定五言<悲愤诗>为真作,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为伪作;对作品美学成就的评判,主要集中在五言一首.  相似文献   

2.
张洁的<方舟>、铁凝的<对面>、陈染的<私人生活>、卫慧的<愈夜愈美丽>是分属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几部作品.通过分析作品中的男性形象演变,可以找到新时期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元散曲中缺乏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故而如刘时中<上高监司>之类的作品就显得靡足珍贵.但研究者看重的往往是<上高监司>之一,而对反映钞法的之二却多置而不论.本文则试图从作品的思想角度,结合元代史实,对作品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4.
屈原的作品,最难读的当数<九歌>.其原因除去文字的难解外,还在于作品中出现的"宾主彼我"之辞难辩;作品的唱法难以确定.如果忽略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作品则难以读通读懂.本文是一篇解读<河伯>的文字.通过解读既订证了作品的唱法,又弄清了具体内容,并对作品的艺术手法和其中的寄托做了谨慎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中,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几乎占了五分之三,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新旧两类知识分子.<在酒楼上>、<孤独者>、<伤势>历来被认为是探索知识分子出路的最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作品.  相似文献   

6.
十证"伶玄"     
<飞燕外传>,汉·伶玄撰,堪称中国古代艳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对<源氏物语>和<金瓶梅>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然而后世却一直将其打入"伪书"的冷宫,笔者从与作者、作品有关的十个方面进行考证,结论是作者确系汉人,作品确系汉作.  相似文献   

7.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不管是多有名的书法家,要使作品写成字字珠玑、行行满意、篇篇妙品,是绝对不可能的.历史上许多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如<兰亭序>、<寒食帖>、<自叙帖>等在创作时,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然而书法家运用创作中的"补救",使作品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质变".细细研究各个时期书法家在创作名作时对"补救"的运用技巧,无疑对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在英国文学史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中,有两部具有截然不同风格的小说作品,一直耀眼夺目.一部是浪漫主义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作品<蝴蝶梦>;另一部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作品<名利场>.这两部风格炯异的作品,立足于19世纪的英国上层社会现实,从不同的角度着力刻画了有着惊人相似命运的两个女性;<蝴蝶梦>中的女主人公吕蓓卡;<名利场>的女主人公蓓基.本文作者力求解释出,英国19世纪社会现实外在的繁华背面有血泪的控诉;女性本身的悲剧命运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一社会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们不能轻易地相信鲁迅对作品主旨的自我表白,<我的失恋>不同于普通的打油诗,它有严肃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中我们可以推测出鲁迅与传统文化诀别的原因,诀别的勇气以及诀别时的心态.作品的风采格调、情感倾向与<野草>中的其他篇目基本一致,它是<野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从<红楼梦>中的人物命名入手,根据作品本身和脂砚斋批语的流露,从而探索<红楼梦>隐藏的奥秘.  相似文献   

11.
汉语言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其对语文学习的影响也是全面而深刻的。汉语文学习必须遵从本民族语言所固有的特点和规律。文章从学习的角度,具体地论述了这些“特点”和“影响”,并由此指出了学习汉民族语言应有的态度和一些方法。希望能给汉语文学习者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2.
尊称“您”的产生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您”字最早见于南宋、金时期(12世纪)文献,是“你们”的合音,表示第二人称复数,带有北方色彩。向南传播过程中,“您”开始表示单数,并且逐步占据优势,出现单复数混用状态。从元代开始,“您+亲属词”表示他称带有尊敬意义,并且获得社会一致认同。明清时期,“您”从“您+亲属词”结构中脱落,开始分担尊敬意义。至迟在清末,“您”表示尊称形成。民国以后,“您”表示尊称在北京话中使用就很常见了,直至发展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示第二人称尊称的代词。  相似文献   

13.
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起步,我国传媒经历了事业单位、企事业混合型单位、企业单位的形态变更,传媒业也从传媒事业、传媒行业向传媒产业的方向发展。资源配置方式、政府角色以及宏观调控模式都在经历变革,与传媒体制密切相关的传媒公共政策,也必然面临重新定位,以适应和促进新形势下传媒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把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实用理性”的基础上,从结构、装饰艺术、宗教建筑和“数、象之理”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浸透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实用理性”的基本精神。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的优秀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释“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字在元明清戏曲中应用很广,具有摇动、攀附、盼、看、牟利、贴近、奔赴等17余种义项,《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所收多有误解和漏解。  相似文献   

16.
论文主要探讨全球"汉语热"对海外华文教育、华文传媒以及对华侨、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产生的积极影响.本文认为"汉语热"所展示的丰富内涵,即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和人们对中华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尊重,实际上表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文化“视觉转向”的今天,当下的一些图文并举的汉语写作实践,导致了文学诗意的散失,文学定义的改写,文学商业化的加剧和汉语文字的式微。当代作家应该具有一双穿透视像的慧眼,绕过“图像时代”的陷阱,从而构建未来汉语文学的生命走向。  相似文献   

18.
意象不是单纯的事物的映象,而是与情感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象。意象有"情中景"和"景中情"两大类型。"情中景"是直接抒情的意象,"景中情"是间接抒情的意象。意象的美有内在美和外在美,内在美是意境的美,外在美是形神之美,形神之美包括形色之美和精神之美,意象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结合,产生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责任概念在中国伦理学中的很少涉及。责任来源于天命,一种外来的力量,是不可改变的,不由自己决定。责任首先应该指向群体,中国式的责任意味着对社会、国家的义务。中国人面对责任选择逃避,因为责任是来自“天命”,已经先天地被决定并无可选择。逃避、推诿是中国人责任承担的外在表现;忧患意识则是其内在体现。  相似文献   

20.
戠和烕,学术界传统的说解无论是本义还是字形的认定都有缺憾。本文通过“戠”字和以“戠”为声符的金文的字形结构分析,初步认定“戠”字字形像树于日光下的短橛,本义是测日影定方位的标竿。而“烕”字,从古文字形上看并不从火,而是从“大”,从戌。并据此推导出现今人们尚以为是徽号的作斧钺下一人张大四臂之状的字,就是烕的古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