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散文的题目     
有的青年业余作者来信,希望我谈谈散文题目的选择。散文的题目可比喻为散文意境的门窗,有华丽的,有朴素的,有平淡的,有新奇的,有含蓄的,有赋予诗意的,有一字为题的,也有长到十余字的,这可说是千姿百态了。读者从题目读起,渐渐进入散文优美的境界之中。尽管题目比之于内容还不那么重要,然而那些新颖的、富有诗意的、含蓄的题目,比之一般的常见的题目,要醒人眼目,引人入胜。一篇散文,应该有一个令人满意的题目,它不只要告诉读者本篇散文的意图(当然不直截了当为好),更要具有吸引读者的艺术魅力。常见到的散文题目,直接表达内容的比较多。记述一个人物,描绘一个地方,游览一处古迹,以人名、地名、特产、古迹为题目。这一类题目虽属一般,如果所写的人物、景物是有特色的,也能吸引读者。比如:《藤野先生》(鲁迅)、《梅园新村之行》(郭沫若)、《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俞平伯)。日常更多见的散文题目却是《长安道上》、《太湖游记》、《泰山风光》等等一类的,尽管这些名胜有许多人写过了,因为作者所摄取的景物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翻阅老作家欧阳文彬先生的文集(上海三联版),引起很多联想,内心颇不平静。这套五卷本文集问世已一年余,刚出书时我大致翻过一遍,这次看的主要是评论卷和散文卷。将书中所写和当下略作对比,联想就很具体了。比如,散文卷中有一篇是写徐调孚的。现在一般读者知道徐调孚,大都因为看过他译的《木偶奇遇记》。欧阳写徐调孚用的都是第一手材料,许多细节让人非常感动。欧阳抗战以后到上海,进了开明书店推广科,这就如同现在的广告发行部。徐调孚是科长,她是科员,一共两个人。徐让她为新书写内容提要,那是广告性的文字,应该不难,欧阳拿起来就写,"引人入胜""文笔优美"之类,都写  相似文献   

3.
有的青年作者读了《谈散文写作》一书之后,来信要我再谈谈写散文的体会,恰好四川大学中文系编辑《中国散文百家谭》的同志也来函催促我交一篇写散文的体会,思来虑去,将日常写散文的一些想法组成了这篇文章。对于文学艺术我有着多种爱好,我喜爱书法绘画,我也喜爱写诗,我尤其喜爱写散文。我在侧重于写散文之前,曾经侧重于诗歌创作,那是在50年代及60年代初。80年代我才致力于散文创作的。写诗与写散文,我觉得在剪裁素材、创造意境、提炼语言等方面,有其共同的艺术规律。所以从写诗到写散文,这个转变如水到渠成一样那么自然,那么自如,不象有人所说的是“隔行”。我应  相似文献   

4.
报纸副刊上的文章.近年来.散文唱了主角.而且它正处于愈来愈火的热头。人们爱读报纸副刊的散文.除了散文自身特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外.是散文与新闻联姻.用散文的笔法.反映新闻的事实,使散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赢得了读者。报纸副刊的散文。反映时代的气息。反映改革的脚步.它较之其他文学形式.来得快.被称为报纸副刊的“小木兰”。它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说的“空白”手法,即是写抒情散文时如同绘画一样,留下引入想象的余地。“空白”似乎是“视而不见”的,可是绝不可看作是虚无与空洞。那么,“空白”是不是虚呢?是的,这个虚是艺术的藏境,虚中有“实”,这个“实”,即是由虚唤起读者对于实的联想,从一点想到许多,由近处想到遥远,从物联想到人,等等。这便是,作者在散文中用留下的“空白”,去触发读者的丰富联想,读者在读散文时,头脑里不断地有所补充,以达到  相似文献   

6.
善用比喻,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老舍在《言语与风格》一文中说:“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他这是就文学作品而言的。事实上,新闻作品中比喻运用得贴切自然,同样可以增添情趣.加强文采,使文章形象生动。一个真正懂得语言艺术的作者,向来都是很重视比喻作用的。在新闻写作中,导语在全篇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何使开头叫人一见倾心,适当运用比喻即是手段之一。我们可以从一些新闻作品中受到某些启迪. 一、导语中的比喻要富有个性色彩.如1986年11  相似文献   

7.
《新闻爱好者》要我给她的读者,谈谈自己的散文创作。我很感谢。我写的东西不多,真正使自己满意的作品更少。感受或体会,也必然是比较肤浅的,谈出来对大家可能不会有多大补益. 和■相比,一般地说,散文没有曲折的故事,没有离奇的情节,没有关于人物命运扣人心弦的描述,没有经过太多的加工和炮制,象是从生活之树上,随手采撷而来的。正因为这样,它犹如新鲜的果子,更多地带着阳光和雨露的色泽,空气和泥土的香息。  相似文献   

8.
《出版参考》2013,(12):26
本刊讯(记者韩阳)4月11日,张小娴最新散文《谢谢你离开我》在北京举行了新书首发式,这也是张小娴出道以来第一次在内地与读者就新书展开交流。张小娴说:"我并没有刻意要写给失恋的人看,也没想要写一部励志书,《谢谢你离开我》就是一本散文,写我的所感所想,写我  相似文献   

9.
有的青年业余作者来信说,经常在一些散文中读到引用的古典诗词,有的运用得好,有的让人感到挺别扭,倒不如不引用。在写散文时,究竟怎样运用才能恰到好处呢? 就这个问题,我在下面举出几例谈谈看法。散文中引用古典诗词,一不是为了装点。用古人名句为今人的作品增强点文学味道;二不是为了显示作者有无古典文学的知识;只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抒发感情之时自然而引用的,有助于传情达意和对艺术对象的描绘。对于读者来说,既能从中吸收一些古典文学的知识,也能引发多重联想,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说,古典诗词在散文中出现,是为作者表达  相似文献   

10.
对于散文要写人,有人以为不然。不是说“散文要散”吗?它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远接千古,近摄眼前,大至山海,小至虫鱼,不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敷衍成文,何必硬要去写人物呢? 是的,散文是种很自由,很灵活的文体;散文不一定非写人物不可,象巴金的《海上日出》、秦牧的《花城》、刘白羽的《日出》,都不曾写出什么人物,但没有人会说它们不是散文中的珍品。既如此,那么笔者为什么要强调散文去描写人呢?这是因为纵观当前的散文创作,写人的并给读者留下思索回味余地的散文不多,未免使人感到美中不足了事。其实,散文写人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深厚的传统。《左传》就是以善于写人见长,往往着墨不多,就勾出鲜明的形象。司马迁笔  相似文献   

11.
“看报先看题”已成为人们读报的规律性现象。这就是说,新闻争取读者,实质上标题是竞争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社会新闻的标题,必须借助得体的标题去吸引读者,诱发他们进一步细读内容的兴趣;反之,若标题平平,必然导致好新闻与读者失之交臂。作者、编辑的心血就可能付诸东流。那么,如何来精制、做精社会新闻的标题呢?我想谈几点自己尚不成熟的看法。一、标题应生动形象生动形象的标题,就像一个长相标致、举止又得体的女子,让人一见倾心。《药价:站在高台不跳水》《(时代商报》)用了一个贴切的比喻,形象地概括出药价持高不下的现状。再如本报《(盘…  相似文献   

12.
编辑工作是理发师的工作。——这个比喻不是我的发明,记得是一位编辑大家说的,我对此说法十分信服。当我们长发蓬头地走进店去,经过好的理发师的一通修剪调理,出来时容光焕发,精神爽快,感觉之良好,实非言辞所能表达。相反,如果遇到一位理发师原是“二把刀”,技术不高,或者虽有技艺却用心不专,马马虎虎,敷衍塞责,那么,把发真正理好就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你,我,他,这三种人称在抒情散文中均有运用,而运用最多的便是第一人称“我”了。我,是作者在写自己(有的散文也不独是写自己,所谓“大我”,本文不涉及这个问题),既在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对自我形象作一些描绘。所以说是自觉的,即是在构思一篇散文之时,将自己的形象揉进去了,这个我,也许是愉快的,也许是抑郁的,也许是聪颖的,也许是愚拙的,反正是我在写我的思想和行动。所以说是不自觉的,写的是他人,或者是风光,然而有时又避免不了要把自我作一些描绘,或者是感怀,或者是踪迹。也可能作者不曾想写自我,却是自然而然地流泄于笔端。下面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谈谈自我形象的描绘。有的散文中作者是在展示自我的心境。鲁迅在《藤野先生》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  相似文献   

14.
编辑工作是理发师的工作。——这个比喻不是我的发明,记得是一位编辑大家说的,我对此说法十分信服。当我们长发蓬头地走进店去,经过好的理发师的一通修剪调理,出来时容光焕发,精神爽快,感觉之良好,实非言辞所能表达。相反,如果遇到一位理发师原是“二把刀”,技术不高,或者虽有技艺却用心不专,马马虎虎,敷衍塞责,那么,把发真正理好就不可能。  相似文献   

15.
我先要讲的问题是,我很长时间都无法接受我是在写散文这个现实。因为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让我用普通的人都能读得懂的方式来表达我的一些文化观念。有那么多理由促使我必须出行,在出行的过程中,我及时地在表达我出行的感受,如果不写下来的话,下一个景点就把上一个景点压倒了,由于这样的理由,我写了一篇篇这样的东西,后来被大家称之为散文。我说我没有写散文,我只是在写文章,散文没有这么长的或者散文没有这么多的概念在里面。所以今天我是第一次谈散文。 德国作家海涅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欧洲文学发展到现在有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不是谈专门的知识性散文,而是要谈谈在抒情散文中揉进的知识性。所以说是揉进的,是说写进散文的某些知识性的文字与整篇散文的立意,与前后段落的衔接都很得体:既从内容上丰富了散文,又不影响抒情性,既扩大了知识领域,又不破坏散文的整体美。可揉进的知识性是多方面的:地理的,风俗人情的,科技的,生产的,医药的,历史的,自然风物的,等等。从一定意义来讲,揉进散文中一点知识性,与散文中缺乏一点知识性,关系到一篇散文的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当然,这是在抒情散文写作过程中穿插进去的,而不需要系统地去写某一方面的知识。《盐乡杂信》(阿英)向读者介绍了“削盐”: “当太阳把盐已经完全晒到土面来了,盐民们便相约的去削盐。……他们的第一道手续是‘削灰’,所谓‘削灰’,是用‘削刀’,把浮面的一层土刮  相似文献   

17.
散文重要     
我们写信、写日记、笔记、报告、评论以及小说、话剧,都用散文。我们的刊物(除了诗歌专刊)和报纸上的文字绝大多数是散文。我们的书籍,用散文写的不知比用韵文写的要多多少倍。看起来,散文实在重要。在我们的生活里,一天也离不开散文。我们都有写好散文的责任。据说“诗有别才”。这个说法正确与否,且不去管它。诗比散文难写,却是事实。散文之所以比较容易写,是因为它接近我们口中的语言。可以说,散文是加过工的口语。我们都会说话,而且说的是散文,不是韵文。在日常交谈的时候,我们的话语难免层次不大分明,用字未尽妥当,因为随想随说,来不及好好思索,细细推敲,也就是欠加工。那么,我们既会说话,如果再会加工,就会写出较好的散文来。我想会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文化普遍提高,人人都能出口成章,把口中说的写下来就是好散文。是的,说话和散文原是“一家人”。我听过好几位劳动模范的发言。他们的文化程度并不很高,发言也没有稿子。可是,他们说的有思想,有感情,语言生动,十分感人。我相信,他们若能提高文化,不久一定会成为写散文的好手。我非常爱听我们的中央广播电台每晚的全国各地联播节目,在这个广播节目里,说的都是国家和国际的大事。正因为是大事,所以必须使人人能够听...  相似文献   

18.
王玉丽同学: 你写的散文《槐树的风姿》,我读后有些想法,提出来供你写作时参考。你的文字比较流畅,散文的立意也好,想通过槐树歌颂那些在日常工作中默默无闻的人的高尚品质。全文分三小节,第一节写槐树“那么趣味无穷”,它留在了你童年的记忆里。第二节写槐树的用途,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第三节写槐树的品质,“它给予人们的很多,很多。却从来没有索取什么。”以此比喻现实生活中具有这种品德的人。  相似文献   

19.
采访与买鱼     
贴切的比喻往往比抽象的议论更能说明问题.日本《采访学》。一书的作者加藤秀俊先生,用非常贴切又非常有趣的比喻说明了采访的重要性.“采访重要”,这已是老生常谈了.然而,读了加藤先生的比喻,我相信,你会有新的感受. 下面摘译的是加藤《采访学》一书中的一段: 那已经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在京都,我对手艺人的生活.历史产生了兴趣。为了了解各种手艺人的工作和生活,我深入他们之中,每月一个人,进行了专门的访问. 我请教的手艺人,有木匠、染匠,有做人形的,有画扇面  相似文献   

20.
新闻摄影除了通过画面语言真实地记录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外,往往还能通过其特有的表现手段使新闻主题概念发生位移、延伸,因之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思索.这样就出现了"图有尽而意无穷"的画面外语言,新闻作品本身对命题意义深层次分析的穿透力和对读者心灵的震撼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也是新闻照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其独特魅力之所在.为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摄影记者在拍摄时通常要有意识地选景构图并运用各种技巧,来营造作品耐人寻味的画面外语言,其手法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