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是当前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每个教师在教学中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几点认识。一、引导学生观察归纳,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创新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形式结构及位置关系等特点进行直觉上的认识,从而发现规律和性质的方法;归纳是对某一事物的若干个体进行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然后推测这类事物总体也具有这种性质的思维方法。科学上的许多发现,大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出科学假设…  相似文献   

2.
根据大纲精神,自然课教学要以观察、实验、分析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动手做和用脑想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 1 在动手实验、动脑思维中获取知识   自然课教学的观察实验,就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引起了注意,唤起了求知欲望,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了新规律。如讲《摩擦起电》一课时,让学生分小组做三次实验,并做出记录,总结自己实验结果。一是带同种电的玻璃棒相互接近;二是带同种电的橡胶棒相互接近;三是玻璃棒和橡胶棒相互接近,让学生亲手实验观察、总结,从而顺利地得出同种电相互排斥,异种电相互吸引的结论。在充分利用课堂实验的同时,还注意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直接观察、感知事物,增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如讲动物时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各种动物,归纳其特征,让学生亲自动手采取标本,了解昆虫的习性。讲植物时,让学生采集各种植物并制成标本,掌握其生长规律。这些活动不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增强了学生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3.
所谓“独立研究”就是要让儿童对某种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自己实验、分析,然后综合、归纳、概括,以获得问题的答案。让儿童独立研究自然事物,目的在于让儿童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进行感知,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在知识获取方面,这也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经过程。 对于如何指导儿童独立研究,我曾有过模糊的认识,认为“独立研究”就是让儿童根据课文的要求,自己去观察、实验、讨论、归纳得出结果。教师只要最后统一,把正确的结论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儿童记  相似文献   

4.
小学自然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学科。结合自然教学在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探索自然奥秘,进行想象、创造等活动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自然知识,发展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同时也是发展其良好的思维品质,进行科学自然观及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一、在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进行远大理想教育。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三个基本的环节。在自然教学中,只有指导学生以著名科学家为榜样,像科学家那样去通过观察、实验、思考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认识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了解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是中年级自然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认识成果的凝结体。列宁指出:“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人们在反复的社会实践中,在反复的观察实验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于是  相似文献   

6.
观察是在事物的自然条件下为一定任务而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在有目的指引下的有思维参与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观察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全面正确地发现事物的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观察力是学生认识  相似文献   

7.
多角度观察全面掌握知识对于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也大相径庭。为了使学生正确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我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十分注意引导学生采取多角度观察的方法,以求正确地掌握所观察事物的全貌,再通过分析、归纳、综合,得出结论。例如,...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说过 :“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已知领域中有所创新 ,在未知的领域中有所发现或突破。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打破形式逻辑的束缚 ,引导学生通过试验、观察、归纳出规律 ,进而大胆猜想 ,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寓于猜想过程中。  所谓归纳 ,是通过对某类事物中的若干特殊情形的分析得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思维的认识依据在于同类事物的各种特殊情形中蕴含着同一性或相似…  相似文献   

9.
根据素质教育的总要求和化学教育的特点,化学实验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上的许多理论和定律是在实验中发现并通过分析归纳出来的。实验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是巩固化学理论知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思维、创新及良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化学实验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起点,观察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科学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一个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0.
观察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周围事物的基本途径。自然教学中的观察活动,就是给学生提供观察材料,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去了解自然事物的属性,从而归纳出自然事物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及其变化现象和规律,完成对自然事物的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1.
指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一例□高台县东湾小学何玉玲要认识事物,就要亲自去接触事物,去感知、体会、归纳。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在反复实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创立了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要指导学生写作文,也必须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全面、仔细地观察...  相似文献   

12.
人类思维活动过程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概括能力是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又是小学自然教学的目的之一,学生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两个过程才能认识自然事物的本质.那么,在自然课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  相似文献   

13.
小学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开始,而小学高年级自然教学较之低年级,所选取的内容多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高年级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过程,从总体上看与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认识始于感知,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再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  相似文献   

14.
小学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开始,而小学高年级自然教学较之低年级,所选取的内容多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高年级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过程,从总体上看与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认识始于感知,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再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得到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结论。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就结束了,而是反复进行,逐步提高完善,使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从近几年教学实践来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高年级学生有自己的认识特点。  相似文献   

15.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充活动时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了观察,才会有更多的发现。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画或文字表达;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尺、测力计、天平、量筒、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相似文献   

16.
小学自然大纲指出: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因此,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积极加以应用,使知识得以内化,使思维得到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加强观察实验,训练思维的形象性观察是思维的窗户。由于学生实验操作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外在表现,而忽视事物间的联系,思维较形象而粗略。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注意观察,把实验操作的感性认识加以比较、分析,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协调发展。例如《车》一课,先让学生认识…  相似文献   

17.
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前中小学各科的热门话题。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呢?一、各种感官同时活动,训练思维的形象性小学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自然事物发展变化的事实,是其思维的支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发挥眼、耳、鼻、手、口等各种感官的作用,去认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而获取自然知识。如讲《怎样认识物体--水》时,教师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水的颜色、形态,用鼻子去闻水的气味,用舌头去尝水的味道......学…  相似文献   

18.
小学自然研究的是有关自然界事物的科学知识,观察和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它既是儿童认识事物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形成和检验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实践基础。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规定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对能力培养的分段要求,在中年级段,提出了“着重培养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概括和推理能力在逻辑思维能力中属较高层次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推理想象等思维活动。在实验课教学中如何合理调控这些思维活动,使儿童的各种认识有机会互相作用,逐步升华,形成比较符合科学的结论,使儿童的各种能力真正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则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归纳思维就是从特殊的具体认识推进到一般的抽象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然后找出它们的内部联系、共同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而得出一般结论的思维。[1]归纳思维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认知活动和基本的思维形式之一。"小学生通过归纳思维认知数学规律、形成数学概念、建构知识体系,又通过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归纳思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2]  相似文献   

20.
观察是指人利用感觉器官,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的活动。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事物,在科学研究中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它对培养学生自行推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教学《卵石的形成》一课时,让学生把搜集来的卵石摆在桌子上进行观察,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