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作文课堂     
1 十多年了,自从踏上讲台那天起,面对学生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作文,我的内心一直充满了疑惑与焦虑.   我时常想,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总是充满了空洞浮泛而又不容置疑的所谓正确的废话?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总是拥挤着崇高、奉献之类的大词强词?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总是多有不切实际的呼吁、指手划脚的虚张声势而少有诚实真挚日常素朴的生活低姿态?……  相似文献   

2.
<正>我认为: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看书能力,既然它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好处,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为什么舍不得花时间训练?我们算算看,阅读教学花了多少时间,读写能力提高了多少?为什么对阅读教学舍得花时间,对作文教学就舍不得花时间?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地想一想:我们天天忙于教学,批改作文,为什么学生写作水平总是提不高?一、情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情感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写作没有思路下不了笔,即使写他和妈妈做家务的事,也往往无话可说,迟迟动不了手,  相似文献   

3.
我们写老师,总是把老师写得形象高大,令人尊敬;写爸爸,总是把爸爸写得严厉而充满爱;写奶奶,都是慈祥而和蔼……难道他们就没有缺点吗?他们都是完美的人吗?作文讲究真实,要真情流露,为什么就不能写写他们的不足和缺点呢?有缺点的爸爸难道就不是好爸爸了?有缺点的老师难道就不值得尊敬了?显然不是!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物呢?还等什么,跟我一起学习欲扬先抑的绝招吧!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颇为烦心的事,作文也常常令许多学生感到头疼。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没能解决好呢?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我们许多教师总是将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写作方法、技巧的指导上,总是将作文水平单纯看作是语言文字的问题,没有使作文真正贴近生活,融入生活。这就使作文成了一种机械的、枯燥的、苦恼的事。为了  相似文献   

5.
一偏失之一:“老师要我作文”。对于“为什么作文”,许多学生的答案是“老师要我作文”!这种作文的动机和目的,几乎是绝大多数学生共同的“心声”: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得到一个令老师、家长满意的好分数。为什么社会发展到今天,学生对作文的认识还如此片面、狭隘?偏失之二:“作文苦不堪言”。对于“怎样看待作文”,许多学生的回答是“作文苦不堪言”!在许多学校,作文简直成了“受罪”的代名词。每逢听到老师布置作文,教室里总是一片不情愿的长吁短叹!作文给学生带来的并不是跃跃欲试的愉悦和快感,而是心理上的恐惧!许…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作文为什么常常写得千篇一律、没有新鲜感?每想到这个问题,总感到为难。去年在一次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从谢道韫的咏雪诗句中获得了启示,对学生强调并指导写“自我感受”,收到了实效。去年我们地区秋季作物的丰收是前所未有的。国庆节前我根据当时农村到处充满了繁忙气氛和丰收喜悦的特点,预先向学生布置了一篇题为《秋收》的作文,让学生在国庆假中熟悉生活,收集素材。我明确了主题:  相似文献   

7.
生活好似浩瀚的大海,宽广而五彩斑斓,永不枯竭,而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看到的生活不是丰富多彩、充满个性,而是枯燥乏味、千篇一律.为什么学生对身边的生活熟视无睹;为什么本应充满个性,富有情趣的话语,却空洞、单调、僵硬、呆板?  相似文献   

8.
【背景】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讲起来也头头是道,可为什么一到写作文时,却总是没东西写,要么干巴巴地味同嚼蜡,要么胡编乱造一气。对作文有一种恐惧感?我分析主要是他们没有将作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因而他们的话匣子没打开。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身边有些人总是那么顺利,成功的事业、美好的生活似乎总是唾手可得?为什么有些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活总是充满了自信,“迷茫”对他们而言反而是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0.
30年前教初中,曾有学生对我说:“我是不怕写作文的,如果作文可以不写开头,那就更好办了.”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想,文章没有“头”是什么样的?作文的开头真的那么难么?学生说,他每次都为开头而伤脑筋,一节课作文,“后面的内容都想好了,可还是没有办法把开头写好”,“老师总是认为我的作文开头不好,但经常肯定我的中间部分的内容”.我问他小学有没有学过如何“开头”,学生说,他在小学就被“开头”难住了.我开玩笑说,那你以后的作文可以不写“开头”,直接把“中间”交来.  相似文献   

11.
<正>曾经有位教师对他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认为自己会阅读的占90%以上,认为自己会写作、不怕作文的只占15%。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为什么会惧怕作文?究竟是什么原因扼杀了他们写作的自信和兴趣呢?其中几个学生在调查单中是这样写的:一位三年级的学生:每周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是不知道写什么,而老师总是每周要布置一篇小作文,每次  相似文献   

12.
杨家厚 《班主任》2007,(5):35-35
学校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我把本班学生的初赛作品收上来,开始批阅筛选。当我看完第一篇习作,习惯性地想查看作者姓名时,突然想,为什么不看作者名字,我心里就不踏实呢?学校以前举行类似活动时,我总是不自觉地按照学生平时写作水平的高低来决定参选作品的等级。这一次,我仍然是在以学生平时的写作水平为依据评价现在这些作文!想到这里,我猛然一惊,不禁扪心自问:难道平时作文写得一般的学生就永远写不出佳作吗?我们一直说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今天何不用全新的眼光来看这些作品?于是,我开始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每篇作文,不再去想作者。  相似文献   

13.
课堂上,老师当作范文来读的为什么总是别人的作文?杂志上,编辑选中的为什么总是他人的文章?除了承认那些同学的作文确实很棒之外,你也许觉得他们幸运并羡慕这种幸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什么     
作文到底该教什么? 我想,还是回到写作主体--学生本身.和孩子们聊聊,你会发现,他们怕作文的原因总是大同小异: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其实,还有一点孩子说不出来:为什么要写作文?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课,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有三个:第一,为什么写?第二,写什么?第三,怎么写?前两个问题关涉写作动机和写作内容,第三个问题,则关涉写作技法.  相似文献   

15.
做一名语文老师,很不容易,因为语文的覆盖面实在太广、太深。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是每个为人师者共同的心愿,可是,一个班级中语文成绩特别优秀的总是凤毛麟角。为什么语文素养高的学生少?为什么不能多一些优秀的学生?为什么有些学生不用老师教,写出的作文文采斐然,有些学生老师反复教却不得要领,连基本的文通句顺都做不到,难道是天生的智力因素相差太远吗?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造成的?这一直是我反复琢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辉 《青海教育》2006,(5):23-2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事情。”诚然,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学生也是这样。但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却是千篇一律的套作。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的童心是否被淹没在我们设定的作文的套路上了呢?为此,我认为应该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作文,把日常生活和作文练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创新为核心、贴近生活、凸显个性、充满生命活力”的开…  相似文献   

17.
一说到作文,总是让老师犯愁,让孩子头痛,让家长忧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突然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用彩纸折些小狗、小猫等小动物,然后粘贴成精美的图画,也很愿意把作品展示给别人看,把画面的内容说给别人听。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让学生把粘贴画与作文结合起来?这  相似文献   

18.
平时,语文老师最不愿看到的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写作文是一筹莫展,无从下手。为什么会这样?是老师引导不够,没付出努力吗?事实上,教师平时用的劲也不少,可收获总是不大。在语文教学中,我深感作文教学的困难,为克服这一困难。在教学中,我针对班里学生的现状,培养他们的动笔习惯,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缕清风,注入了一泓活水。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一、分析班级作文状况我重新翻出班级内部去年月考的作文分,与其他班作对比,把分数展  相似文献   

19.
在作文教学中,我虽然经常强调要选择生动细节,描写具体、细致,可大部分学生总是写得平平淡淡、平铺直叙,即使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也缺少细节描写,这是为什么呢?稍作分析就可发现,这与学生缺少细致观察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就是作文指导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学校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我把本班学生的初赛作品收上来,开始批阅筛选。当我看完第一篇习作,习惯性地想查看作者姓名时,突然想,为什么不看作者名字,我心里就不踏实呢?学校以前举行类似活动时,我总是不自觉地按照学生平时写作水平的高低来决定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