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原则”,即“书是供人使用的”、“每个读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节省读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发展着的有机体”。这个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很重要的信息:读、图书、图书馆发展三位一体,互相促进。下面就如何让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有其读,学生如何有效利用图书信息资源,从而促进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有机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倪波、荀昌荣主编,十几位教授学者合作编写的《理论图书馆学教程》,以下简称《理论》)由南开大学出版社付梓问世了,这是图书馆学领域引人瞩目的开拓之作。 我国图书馆学产生于近代。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其论著在内容体系上,大多理论图书馆学与应用图书馆学的内容相伴随,两相交织,因而理论缺乏深度,如何从理论高度阐述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从而,“使学生能纵绾图书馆学的精髓,横览图书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借以推动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变革”(本书序),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图书馆学的开山鼻祖”的G.诺德,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是法国近代图书馆学理论创始人之一。本文探讨了G.诺德图书馆学的核心思想和他对法国图书馆事业做出的贡献,阐述了他在图书馆学领域的成就及对后世图书馆及图书馆学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林莹 《凯里学院学报》2009,27(4):154-156
图书馆信息交流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外不少图书馆学者提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交流”,应该把交流现象作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基点,既要建构其交流对象的理论框架,又要回答图书馆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即信息交流的最佳流程及模式。前者是后者的理论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简化的表象。作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理论流派之一,“交流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曾经盛行一时。本文试图对交流说的发展概貌作一个初步回顾。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信息交流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外不少图书馆学者提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交流”,应该把交流现象作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基点,既要建构其交流对象的理论框架,又要回答图书馆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即信息交流的最佳流程及模式。前者是后者的理论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简化的表象。作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理论流派之一,“交流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曾经盛行一时。本文试图对交流说的发展概貌作一个初步回顾。  相似文献   

6.
本文摈弃了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对高校图书馆性质与地位的传统认识,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图书馆教育”的概念,通过对其性质地位、作用基理、基本功能及实现途径的分析,得出“图书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中其他教育所不可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在借鉴国外许多国家图书馆的管理经验,着手制定我国图书馆立法,图书馆学界正大量引进西方管理思想从事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但我国图书馆事业建设中的最关键的管理理论:用法来管理和建设图书馆却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因此,尽快制定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图书馆法,使我国图书馆进入科学的法制管理轨道,实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的特殊形态已经存在三千多年了。指导图书馆工作的图书馆学从萌芽、产生至今也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然而,作为一门专业和学科,它的地位却很低,理论也十分薄弱,甚至有人说“不存在图书馆学”。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在图书馆界不乏高见,意见也不尽一致。本文以一得之见,求教于同仁。 (一) 图书馆学在历史上早已有之,且源远流长。我国图书馆学的源流可追溯到西汉。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编制了我国最早的藏书目录《七略》,这一分类体系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南宋郑樵研究了图书的采购、分类、编目等图书馆学中的很多重要方面。他被称为中国图书馆学的奠基人;清代章学诚发扬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思想,为形成中国的目录学作出了贡献。历史上关于图书馆学方面的著述及学者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是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服务机构。在目前的素质教育中,中学图书馆应该进一步做好读者工作。 一、树立“一切为了师生。为了一切师生”的读者工作理念 著名的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了被世界图书馆界视作经典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其核心就是强调了图书馆工作的一切是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图书馆学研究中的热点——人力资源管理,引入企业管理中流行的“狼道”管理模式,从纽建图书馆人才团队,人才培养、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研究》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熊伟副研究馆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绩效与成效测度的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研究》(项目批准号:09X T Q001)最终成果。全书有60.8万字,共5编18章,从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方法体系和实证报告等五个层面,全面研究了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相关问题,进一步发展了“图书馆广义本体论”,尤其是开拓了“图书馆全面社会价值标准化定量评估研究”新领域,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展望了当代图书馆的发展道路与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为当代图书馆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快了图书馆学科价值自觉的步伐,也为今后的图书馆全面价值管理研究和实践奠定了较好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前图书馆学”经历了从“图书整理理论”到“藏书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我国历代王朝都有聚书、整书的措施。历次大规模地整理图书,使“图书整理理论”不断充实完善。汉刘向班固、唐朝魏征、宋代郑樵、清代章学诚都对“图书整理理论”作出了贡献。私人藏书和官府藏书的管理、藏书的公开与公共使用理论繁荣了“藏书管理理论”。古代藏书与前图书馆学斑展联系紧密,相依相存。  相似文献   

13.
鉴于建国以来到目前为止有关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多达五十多种,考虑到本文篇幅有限,加之很多观点表达的意思相同或相近,所以只选择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论述顺序基本上按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史为线索。 一、局限于具体组成部分的研究——“要素说” “要素说”就是把构成图书馆的诸要素的研究作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是刘国钧先生,他认为图书馆由读者、图书、领导和干部、工作方法、建筑与设备五个要素构成、“图书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各个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4.
未来的知识经济、数字信息、网络条件为图书馆学营造了全新的社会背景和技术环境,也提出了全新的管理理念。这既对图书馆管理提出了严肃的挑战,也为图书馆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要着眼于新型的图书馆,图书馆学的研究重点是图书馆的应用技术,重视文献信息的组织与利用,同时加强对人的研究。图书馆应走创新之路。寻找新的知识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图书馆开展名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尚未出现的状况,本着明确名人图书馆的界定、生存及其研究进展,分别从三个方面向读者展示名人图书馆的主要研究领域,从而为进一步加强对名人图书馆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20年代印度的图书馆学家阮岗纳赞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即一,书是为了用;二,每个读者有其书;三,每本书有其读者;四,节省读者时间;五,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整体。《图书馆学五定律》揭示了图书馆的内在本质,其核心思想为“读者第一”  相似文献   

17.
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必将对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图书馆学逻辑体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内在统一性。理论图书馆学所形成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决定了图书馆传承人类历史文明的责任。应用图书馆学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具有工具性价值。图书馆学在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得以拓展、延伸,丰富了图书馆学知识内涵,引发了关于图书馆职能新的诠释,促进了图书馆学应用理论和方法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和平教授在《图书馆定量管理》(下称《定管》)一书中提出的关于图书馆定量管理的理论,在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填补了一项空白,打破了图书馆学研究的传统观念,为图书馆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书中在图书馆藏书的定量管理方面,提出了藏书的四种结构,即藏书的学科结构、质量结构、年代结构和复本结构。这四种结构分别从不同方面定量地反映了图书馆藏书体系的质和量,  相似文献   

19.
<正> 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尽管图书馆学在我国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这一问题在五十年代似乎已不成问题。无产阶级掌握了图书馆,图书馆就理所当然地要成为无产阶级的工具。因此,“图书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论点(下称“工具论”),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非议,六十年代初则更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白炯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4):41+43-41,43
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的发生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总结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经验,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针对图书馆的研究中,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一切任务的组织实施、事业规律的探索实践,都要靠图书馆工作人员来完成。本文就成都市“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提出一些展望,供同行商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