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报载;南京政治学院63名新闻系学员,入学前都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有56人两年来往报社送稿138次,承认写过有“水分”的报道达24%;对失实的主要原因有48人认为上级或单位定的指标太高,有12人认为是“搞篇数竞争”,也有人承认是“个人见报得彩”,即获得物质奖励,提拔晋升。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老报道员,曾经有过3次难忘的送稿经历。虽然事情已经过去近20年,但每每想起,仍历历在目。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写作。1990年入伍后,我立志要在新闻报道方面有所收获。可是我写了近百篇稿子,无一见报。有人“点拨”我说,要想上稿,需要报社有关系,报社没熟人稿子写得再好也发表不了。我半信半疑,就准备了10多篇稿子,到军区前进报社试探。  相似文献   

3.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年来,感触很多,而得益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送稿。初干报道工作,对新闻猎猎懂懂,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似泥牛入海.全无音讯。有好心人“指点”:稿子都是送出来的,你整天呆在家里哪行。我如获至宝,仿佛得了“真经”,加班加点,把两个月来写的自认为比较满意的20余篇“大作”匆匆整理出来.便跑到了军区前卫报社。然而,报社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后,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让我心凉了大半截:“稿子一般化,再深挖一下,写好再寄给我。”回到住处,我躺在床上想:这位编辑是不是在“卖关子”,看来需要“那个”一下。我…  相似文献   

4.
最近,笔者碰到一位通讯员。交谈之中得知,他写的稿子大多是从邮局寄往新闻单位的,仍是屡屡见诸报端和被播出。由此使我想起了另外一种情形:一些单位的通讯员每写出一篇稿件,都要亲自送稿上门,认为只有这样稿件才会被采用。于是,他们少则一两篇,多则十几篇,或去报社,或奔电台,犹如天女散花一样,走一路发一路,到一处分一处,忙得不亦乐乎。毋庸置疑,这种送稿上门者的写作热情是可嘉的。但是笔者认为,通讯员向新闻单位投稿,只要质量高,符合报道要求,一般是  相似文献   

5.
在一家报社招待所新结识了几个“房友”,经打听,他们都是来报社送稿的。有记者,也有通讯员,有几十上百里来的,也有千里迢迢远道而来的,有坐公共交通车来的,也有开专车来的……后来我到招待所登记处与服务员闲聊,她说:“你不知道,来我们这里住宿的大多是送稿者。每天来来往往,就象穿梭一样,好热闹哩!”“穿梭送稿”,引起了我的思索。为何会出现“穿梭送稿”现象呢?首先,我想到了“这一半”——恐怕是与有些记者和通讯员上稿心切有关。反正是公家的钱(因为据我了解,极少见有“自费送稿”之例),花它  相似文献   

6.
今年以来,济南军区某团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愉卫报》等新闻单位见稿百余篇,一举改变了该团新闻报道工作连续三年倒第一的落后面貌。熟悉内情的人都说,关键是报道组背后有着一个坚强的后盾……“点子”团长团长话华是一位队队叫的军事干部,可从事政治工作也很有一套。每年,他都结合团队的实际工作,整出几份较有影响的材料,尤其是报道工作,更不外行。每次和报道人员一块“吹”稿子,他“吹’咄的路子,思想新、针对性强,十有八九能见报,故人称“点于”团长。新一代训练大纲颁布实施后,报道员小赵,采写了一篇落实“大纲”…  相似文献   

7.
我有一位战友,爱好新闻写作,隔三差五就有几篇稿子寄往报社。但由于缺乏“基本功”的练习,虽然投稿不少,但见报却极少.对此,他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而是挖空心思找“窍门”,走捷径。一次,他听人说投稿也有“秘方”,概而言之主要有二:“一是一稿多投,这家不用那家用,名曰‘东方不亮西方亮’;二是集中“火力”给一个编辑投,“心诚则灵”,投的稿多  相似文献   

8.
通讯员(包括记)常把稿子投到报社后不能见报的情况称作“泥牛入海”。这需要通讯员重新审视所写稿件,认真分析不能见报的原因,对症下药,再作修改,使稿件见报,从而把“泥牛”变成“金牛”。办法有三:  相似文献   

9.
日照市东港区人武部政委梁化勇自任军分区新闻干事始,就再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不管是他任人武部副政委、部长还是政委,结合工作搞报道已成了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他都有二三十篇稿件见报,且大都是要闻。其他单位的新闻干事都以为这位大名鼎鼎的梁化勇是位专职报道干事呢,而本单位的同志则都喜欢叫他“报道政委”。染政委有个好习惯,每周至少下基层一次。一来了解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来搞调研,看能否顺手抓几条“活鱼”来。梁政委搞调研写稿子,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见报而写稿,而是通过写稿提炼出一种反映时代强音的…  相似文献   

10.
3月25日,河南日报在《河南各地》专栏里,发表了一则《本栏启事》:“因编辑人手所限,自即日起《河南各地》谢绝接待送稿者,来稿请邮寄或送本社传达室。”这则《启事》登得好,对某些送稿者是个忠告。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婉言谢绝接待送稿者,实为该栏编辑抵制不正之风所采取的一项措施。据我了解,有的送稿者(报社特约必须送稿者除外)见报心切,其目的有怕完不成本职  相似文献   

11.
“写不出稿子怎么办啊?”正当我坐卧不安为上不去稿发愁的时候,脑海里忽然浮显出了某师原新闻干事滕风华和蔼的面容。他去年一年见报七八十篇稿件,又是前卫报社的特约记者。对,请他谈谈他的写稿经验。人无我有,是他写稿时的第一渴求。滕干事所在师驻守在渤海前哨。几年来,  相似文献   

12.
通迅员园地     
前不久,有一位新闻干事的两篇“大作”刚一见报,就有很多人去电去函到报社“告状”,披露此报道严重失实.弄得这位新闻干事挨批评,写检讨,叫苦不迭.原来,这两篇“大作”是一位基层报道员写的初名,经他“精雕细刻”后才见报的,对于文中的事实真不真,他全成不知.  相似文献   

13.
于政委送槁“编辑同志,这是咱们师一个报道员写的稿子,你看行不行?”编辑抬头见送稿人是一个大校,忙起身让坐。当得知他是师政委时,激动地说:“于政委,就冲这件事,我敢肯定,你们师的新闻报道工作一定能搞好……”这是10月下旬的一天出现在军区报社的一幕。这之前,于政委到某团二营蹲点。营部报道员小龚写的一篇新闻稿,无意间被枪委看到了。于政委看他写得还可以,时效性又很强,就对小龚说:“明天我刚好到军区开会,稿子我给你带到报社吧、”尚副师长送站一天,刚从外单位调来的尚副师长下部队检查工作。车子快出师机关院门时,…  相似文献   

14.
初学报道,为使稿子早见报,我遵循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原则贪黑起早地在方格稿纸上“耕耘”。可成功似乎在与我作对,一年投出近百篇稿子,都是有去无回,我到底差在哪?一时间我懊恼极了。有一天,集团军宣传干事到连队采访,我悄悄地把苦恼告诉了他。他说:“初学报道的通讯员,瞄准专栏写稿命中率  相似文献   

15.
上海某系统有一个干部,一人身兼十家报纸的通讯员。他写的稿子,好似“新华社”的统发稿,几乎每一家报纸都送。这样“一稿多投”,群众对此意见颇多。通讯员兼职过多,不利于提高稿件质量。各报都有自己的特色,都希望通讯员写出符合本报需要的新闻报道。但通讯员兼职一多,为了同时顾及各报,往往很难在报道特色上下功夫,而且认为写出的稿子总有报纸会用,结果稿件容易一般化。要克服通讯员兼职过多的现象,关键在于报社要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17.
重视和发挥报纸“读者来信”的作用,是我们党的报纸的传统。许多报纸为加强“读者来信”工作,设立了群众工作部,负责处理读者来信,按照传统的做法和要求,对每一件读者来信,都要认真阅读.能见报的见报,不能见报的附上报社意见转给有关部门处理,并同时通知来信人,有关部门要在规定时闻内答复报社,对有参考价值而又不宜见报的,要以“内参”形式上报,求得上级领导的批示。对于已经见报的来信,报社要将这份报纸寄给有关单位,请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反馈意见。就是说,不管见报没见报,每件读者来信都要有下落、有答复、有处理,让来信者放心。对于来信中反映出的重大问题,报社便有可能派记者前去采访。对于来信中因批评了领导而遭到打击报复的,报社要维护正义,支持来信者。党报的权威就这样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现在,不少报社实行编采合一,编辑记者的任务没有严格区分,外出采访是记者,在编辑部处理群众来稿就是编辑。但是,有些记者,尤其是一些年轻记者重采写,认为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而轻处理群众来稿,认为这是为他人作嫁衣,吃力不讨好。他们对群众来稿,或“冷处理”,使稿件躺在编辑部里长期睡大觉,结果“鲜菜”变成“干菜”,“活鱼”变成“死鱼”。或者看稿时一目十行,漫不经心,把一些能见报的稿子,或稍加修改就能见报的稿子,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和新闻线索,统统给“漏掉”了。导致报纸刊登群众来稿较少,难怪有一些通讯员反映:…  相似文献   

19.
和基层通讯员们一起座谈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给某某报投了多少多少篇稿件,一篇也没见采用,也有的通讯员把稿子没有发表的原因归结为跟报社编辑不熟,或者是缺少“意思”,因而稿子才没有见报。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稿子能不能发表,跟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深浅没有什么因果关  相似文献   

20.
先说两件发生在新闻出版界的事情:一家报社的记者,找到某县农业银行行长说:“你们信贷支持乡村小水电很有成效,我们打算集中报道。”行长一听喜上眉梢,又是接待又送纪念品,忙得不亦乐乎。很快,稿子见报了,整整一版。随即记者寄去样报还附有一信:“按规定,请贵行汇款8000元。”行长傻眼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是广告为何事前不明说?他想不通,可白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