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楠 《声屏世界》2014,(2):23-25
在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中,非语言符号传播是出现频率不亚于语言符号却往往被业内人士忽视的一种传播行为。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的有机融合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传播效果,发挥辅助语言表达,强调语言信息,把握采访节奏以及展示媒体风采等功能。非语言符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第二类是体态语言,第三类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①本文尝试从造型语言、身体语言和环境语言几方面去探讨出镜记者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技巧。  相似文献   

2.
作为大众传播符号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语言符号甚至大于语言符号,传播学者研究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其余65%的信息由诸如服饰外貌、表情行为等非语言符号传播。其中服饰这种非语言符号所负载的信息尤其丰富。但以往研究较多的是其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服饰负载政治信息,在政治事务中的传播作用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以个案分析展开研究,以寻求政治人物完善媒介形象、最有效地传播政治信息的某些规律。政治领导人个性化服饰中的政治信息作为非语言符号的…  相似文献   

3.
贺雪飞 《新闻界》2007,(2):30-31,44
跨文化广告传播,是在不同文化疆域间的广告传播,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国内领域的跨文化广告传播,即在一国范围内的跨种族、跨民族及不同亚文化之间进行的广告传播活动;二是国际领域的跨文化广告  相似文献   

4.
广告的本质是营销,形式是传播。广告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文化,是向更广泛的公众告知的以反映经济信息和其他社会内容为目的的传播形式。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广告是大众传播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广告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广告已经从简单的信息交流逐渐发展  相似文献   

5.
拟态环境下,由于对广告主体与信息的解构和重塑,使广告信息的真实性很难得到验证,受众在没有其他渠道来验证拟态环境下所传播的广告信息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只能根据媒介所传播的广告信息接受所看到的客观现实.由此广告信息在拟态环境的解构与重塑下有可能偏离广告信息应具有的功能和本质,从而异化为一种“信息陷阱”的符号,这意味着广告真实性的本质被拟态环境所颠覆.本文将引用传播学理论对拟态环境下的广告传播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影视广告中非语言符号的制作通常被认为是广告艺术设计的内容,因而大多数广告文案、创意人员对非语言符号的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本文通过符号理论来认识影视广告中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功能,旨在弄清影视广告中广告文案与广告设计的本质联系,以加强对非语言符号编码技巧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是人类借助符号进行思想交流、文化传播的中介环节.在信息全球化的语境中,翻译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的职业.翻译的本质见于符号转化,即信号编码和解码,它反映了人的符号存在.语言翻译的本体特征在于跨文化传播,这是由语言和文化的内在关系决定的.翻译具有文化和传播的双重性.文学翻译是翻译的重要内容,经历着欣赏和再创作两次审美体验,其过程包含着艺术审美价值,表现为情感化、人物性格再造、形式美重建等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8.
类语言即某种类似语言的符号,如许多应答性、习惯性的声音像“嗯、噢、啊、哎哟”之类。类语言和我们通常说到的体语虽同属副语言符号,两者却有区别,体语是无声语言,而类语言是有声的。人们之所以把类语言归集到副语言符号中,是因为类语言发出的声音是没有固定意义的,也正是因为这一属性,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类语言。专家研究表明,类语言在人们的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比重约为30%。  相似文献   

9.
徐协 《新闻通讯》2009,(11):39-41
广告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符号的创造和操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为强制性的生产和传播意义的过程。广告在创造意义的同时也在制造着神话,在特定的传播情境中,广告神话体现出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本文试以耐克广告为例,运用符号学的分析方法,剖析出广告符号消费背后的生成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品牌符号系统的作用机制对目标受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丹  赵江 《中国出版》2015,(6):32-34
在互联网时代下由于破碎化的时间带来的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最终导致广告传播方式的变革和微电影广告的出现。微电影广告的传播主体是品牌广告的发起者,其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传播:一种是借助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等形成关系网络,最终形成裂变式传播;另一种通过微博等方式进行传播,与复杂网络信息的传播模式相同。这两种传播模式相互补充,为微电影广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1.
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人类传播最重要的工具.符号学家朗洛将人类使用的传播符号分为两部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人们在传播过程中,常常把精力放在用语言符号来反映事物、表达意思方面,在许多传播学者看来,人们在传播活动中无意流露出的非语言提示,比有意发出的语言符号更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2.
广告传播作为符号操纵的一种手段,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消费意识和行为方式。毋庸置疑,广告传播的信息丰富了我们的消费生活,在我们的消费生活中起到了指南与示范的作用,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各种符号所充斥、所定义、所主宰。本文以奢侈品广告为切入点,深刻反思符号消费背后的各种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3,(24):76-80
广告符号传播是发掘广告信息的内涵并进行编码解码的公共沟通活动。本文在文化语境的框架下,关注广告传播的文化认同效果,通过案例分析和逻辑梳理,解析了广告符号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与文化的互动机制,廓清了受众对广告符号传播的文化认同产生归属的路径。这项研究不仅有利于强化广告符号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同时也为公共沟通活动的创新拓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社会各界逐渐注重对民俗文化活动的关注和传播,民俗文化活动中包含大量利用不同种类的非语言符号进行的非言语传播,表达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情感、信仰及道德观和价值观。本文以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和上巳节成人礼大典为例,通过对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特征和媒介适应性进行对比,分析民俗活动中非语言符号的特征及非言语传播的重要性。加强对民俗文化活动中非言语传播信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和继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广告信息必须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来传播,其中的语言符号就是广告文案。语言符号具有准确性的特点,广告中最重要的信息往往通过广告文案来表现。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的广告传播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广告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必然受到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差异的影响.寻找人类情感共鸣点、实施本土化广告策略是全球化背景下广告跨文化传播的两大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演进引发了广告传播模式的嬗变.嬗变中反思传统广告模式的本质,乃为"信息邂逅"-,即广-告信息对于毫无准备的消费者是不期而遇的:而新广告模式的核心则为"搜索满足",即消费者为了消费需求主动进行广告信息搜索并获得满足.两种广告模式特点鲜明,虽正在此消彼长、却将长期并存,这就需要广告人进行两方面的实践自觉:在"信息满足"广告模式中寻求创新、在媒体融合中寻求广告模式整合.  相似文献   

18.
刘冰 《新闻知识》2012,(1):67-69
从本质上讲,广告是一种付费的信息传播活动。广告学是新闻传播一级学科下属的一个专业,作为设置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告学专业理应突出信息传播的特性,注重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的传  相似文献   

19.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特性 :追求以人际传播形式完成大众传播活动。着重指出人际传播与角色传播的不同 ,而还原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就是要达到真正的人际传播。第二部分论述了作用于还原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的两大因素 :“谈话关系范围的划定”与“谈话者彼此的了解度” ,解析了还原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的离心力与向心力 ,从而指出应被还原的客厅氛围是可被还原的。第三部分论述了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的语言符号标志 :谈话者“复杂代码”的使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这样一 个结论:在信息的全部表达中,说话占7%,态度占38%,而表情占55%,这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播有90%以上是靠非语言符号方式实现的。 所谓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能够直接打动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类符号。诸如各种颜色、人际间距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