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伐檀》中“胡取禾三百廛兮”课本解释为:“三百廛,许多捆。廛,同缠、束(量词)。”这是不确切的。《说文解字》:“廛,一亩半一家之居。”《周礼》:“夫一廛田百亩。”《毛传》:“一夫之居日廛。”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廛”为“一户  相似文献   

2.
《释“三木”》一文中作者认为“三木”“并不特指三种木制戒具,而是泛指木制戒具。”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首先,从《诗经》中同样也能找出“三”表示具体数字的例证,说明“三”多为泛指不能成为“三木”必是泛指的理由。诠释释“三木”为泛指不符《报任安书》文句原意。另外,再从其它典籍中的用例来看。“三木”不是泛指。最后,从“三木”之名的由来可表明其为特指,而非泛指。  相似文献   

3.
我们用“品茶”来打个比方说,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这样描述“品茶”的“:林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速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恰情悦性。”品茶的的解释、段落分析、主题归纳,因为  相似文献   

4.
杨伯峻释“酆舒有三儁才,不如待后之人”为“不如待潞国无俊才而后伐之”,释“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为“讫今无有代君任患者”,皆有可商之处。《传》言“酆舒有三儁才”谓酆舒其人有三种胜人之绝艺,非谓潞国有“三”俊才之人;而“自今”之“自”于古未见通“卒”之例,“自今”说谓“从现在开始”,“自”当训为介词“从”。  相似文献   

5.
汉乐府《陌上桑》由于其内容生动、脍炙人口,得到长期广泛地流传。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古诗注本、大中学校教材都予以收录,足见其影响之大。但是,对于诗中“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两句,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训释,主要分歧在于人们对“自”的解说很不一致。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将其释为“自己起的名字叫罗敷”,例如哈尔滨出版社《古诗源·白话乐府卷》。第二种将其释为“本名为罗敷”,例如王瑛的《诗词曲语辞例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民歌一百首》、马蜀书社的《汉诗选译》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高等学校教材《古代诗文选》。第三种将其释为“自命(自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游园不值》中的“小扣柴扉久不开”句,“小扣”是否应为“小叩”呢课本给“小扣”的注释是:“轻轻地敲”。可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扣”字并没有“敲”的意思,只有“叩”字才有“敲”、“打”的意思,如“叩门”。按“叩”的解释才与诗中意思吻合。请问是“扣”还是“叩”“扣”是“叩”的通假字,所以“小扣”就是“轻轻地敲”的意思。课本只给“小扣”注明释义,没有说“扣”通“叩”,这是因为小学生没有必要接触“通假字”这个概念。古人写文章时,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7.
对孔子的名言“苛政猛于虎也”这句话中的“苛政”,有人释为“暴政”或“苛酷的统治”,有人释为“繁重的赋税”。本文认为,后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即“苛政”,就是“苛征”。  相似文献   

8.
“束”“缚”“捆”“绑”这一组同义动词在历时的演变过程中,都按照一般规律消长,但彼此的途径却不尽相同。“束”“缚”从先秦两汉一直竞争到宋元才告一段落,“捆”却呈现出一般词语所没有的异常现象:“捆”在六朝后到唐代的全部文献突然消失,被“缚”暂时代摄其职,宋元零星出现,明代又大量出现,重新司其原职。由于“缚”的双音节化不彻底,在“捆”出现后,最终完全退出这一意义领域。  相似文献   

9.
“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计数单位“十”是该课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作为计数单位“十”的表象性材料——“捆”(10根小棒捆成一捆),既是实物抽象到符号的内联中介,又是多种模式表示数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捆”的教学在计数单位“十”的建立中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危”《计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不畏危”之“危”,《十一家注<孙子>》中有两种解释,一种释为“疑”,一种释为“危难”、“危亡”。近出诸注俱从后说,将此句翻译为“不怕危险”。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一个是“危”字的解释问题,一个是“畏”字的有无问题。“危”,古洲“疑”。《吕氏春秋·明理》;“夫妻相冒,日以相危”,高诱注:“冒,嫉;危,疑;相嫉则相猜疑。”曹操、杜佑亦释此字为“疑”。杜佑曰:“危者,疑也”。“畏”字系衍文。它的出现,是因为后世注家释“危”为“危难”、“危亡”,又觉句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的"孝"包含着"孝亲"、"无违"等思想,在继承了西周"孝道"的思想基础上,又蕴含了对"孝"的新阐释,然而又不可超越地包含了很多封建糟粕.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弘扬儒家孝道的积极成分,剔除封建落后保守的思想,推进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汉语中,"何"字作为最常见的字,在不同的语境以及不同的结构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在此,本文从《论语》、《史记》以及《汉书》等资料出发,针对古代汉语中"何"的考释以及现代化意义,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3.
《辞源》"恨恨"条的释义有缺,所引用的例句与所释义不符。"恨恨"常用义应有4个:1.无比遗憾;2.无限眷恋;3.郁闷,4.怨恨不已。  相似文献   

14.
"死亡"作为文学的母题,因其临界终极而魅力永恒,无法诠释又被多次诠释.现代女作家对"死亡"的书写有性别的、断代的属我特征,对之梳理是必要而有价值的.通过探讨女作家对"死亡"所采取的观点、视角及功能取舍来窥测她们的生命观、价值观,则可获取学科研究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了前人的各种对告子“不动心”解释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结合对告子思想的整体分析,对该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告子的“不动心”本质上是一种强调“由外到内”的制心工夫与修养境界。  相似文献   

16.
王梵志《吾富有钱时》诗"貌哨"一词义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梵志诗《吾富有钱时》"貌哨"一词,前辈解释多有分歧。本文结合音韵、方言等材料重新解释了该词。  相似文献   

17.
“爰”是比较古的一个虚词,在春秋战国以后的书籍中就很少用到了,因而其意义和用法也很难被人理解。直到清代,王引之才对虚词“爰”的意义和用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并撰其义于《经传释词》之中。文章就《经传释词》卷二“爰”的释义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指出了王引之在释虚词方面的三点不足。即义项当分而未分、误把实义当虚义和单字为训易歧义。  相似文献   

18.
《孙子兵法》中的有些文字历来解释纷纭,这也导致了对孙子某些思想的不同阐释。孙子讲"称胜",既体现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又体现了量敌制胜的思想。而"军食"应该是"军"和"食",即军队的人员总数及其配备的各项物资和粮草。  相似文献   

19.
“炳人识字法”是将国家颁布的2500个常用字1、000个次常用字和420个非常用字,不重复地编成七言句式的口诀。“炳人识字法”在语文教学识字中可使3至6岁的儿童,每天用半小时,10个月内即可轻松地掌握2940个汉字,远远超过了小学生6年级应识2000多字的识字量。“炳人识字法”是对我国传统的“集中识字”的继承和创新,在汉语语文的教育上有重要的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尔雅》、《说》和《广雅》视謰语为“形容写貌”之词,从其收词及训释情况看,它们都是不可分割的双音节单纯词,为后世确定了联绵词的内涵和外延。但经籍传注却分训謰语,至颜师古注《汉书》达到极点,使联绵字研究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