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开发,要把握高校后勤现有人力资源结构特征,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比较优势,注重用好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潜在的人力资源。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开发要围绕后勤人力资源开发内容,创新路径方法,按照高校后勤发展目标,做好预测规划;依托高校优质资源,加强教育培训;围绕提升服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开发还要通过高校部门相互协同,体现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开发的比较优势和高校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确立学科身份的角度论述了构建人力资源开发学科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指出学科身份的确立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学科的发展和成熟;随后,指出经济学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学科理论基础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学和人力资源开发学科存在共性、经济学拓展了人力资源开发学科的思维以及经济学理论能够为人力资源开发学科提供理论支撑;最后,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和产权理论对人力资源开发学科的支撑,突出强调人力资本理论对培训投入的启示以及产权理论在解决人力资源开发的外部性问题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颂歌 《培训与研究》2008,25(11):81-84
本文从确立学科身份的角度论述了构建人力资源开发学科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指出学科身份的确立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学科的发展和成熟;随后,指出经济学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学科理论基础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学和人力资源开发学科存在共性、经济学拓展了人力资源开发学科的思维以及经济学理论能够为人力资源开发学科提供理论支撑;最后,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和产权理论对人力资源开发学科的支撑,突出强调人力资本理论对培训投入的启示以及产权理论在解决人力资源开发的外部性问题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源开发是毕节试验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保障和根本动力。阐述毕节试验区人力资源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试验区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试验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以利提升试验区人力资源的品质和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5.
有关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及其框架,至今在学术界仍有较大分歧。文章首先给人力资源开发下了定义,其次在此定义的范围内确定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和相关内容。最后,在对传统KSAs和KSAIBs分析框架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新的人力资源开发分析框架,这套新的分析框架可以看作是一个人力资源开发模型,这个模型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方案的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源开发是组织生命生长的主要源泉。确立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战略的观念、确立以创新为目标的人力资源开发格局、确立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市场化道路、确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发展方向、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当前欧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特点和做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欧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的理念和理论观点  1.新的理念贯穿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思维之中,是欧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显著特点。  据国际劳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家介绍,同旧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相比,欧洲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四个融入。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全球化融入,包括人力资源开发的国界淡化和国际接轨。2经济目标化的融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同经济发展目标环环相扣,紧密相联。3团队精神发展的融入,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使团队精神不断的凝聚升华…  相似文献   

8.
人才是21世纪经济发展与竞争的制高点,加速人力资源开发将有助于宿州市科学发展.从宿州市人力资源数量、宿州市人力资源现有环境、宿州市人力资源的从业结构及宿州市人力资源拥有受教育程度四方面系统阐述了宿州市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新形势下宿州市人力资源供需矛盾,并针对现状及需求提出人力资源开发应对策略,包括塑造优秀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和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转移.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广大农村中小企业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知识经济挑战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农村中小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人力资源开发。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农村中小型企业与城镇中小型企业在规模、领导者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人力资源引进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区别,分析了望城县农村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城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差距,从政府、企业和员工三方面提出了农村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国内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脉络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即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涵义和特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意义和可行性;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影响制约因素;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已有的研究一方面进展良好,成果丰富,另一方面也存在视角单一、主要集中于宏观理论研究的不足。应加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实证研究和国内外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现状,在阐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涵义与改革动因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大学教育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种典型教学方式的作用与功能的互补性为理论基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联系在一起,突出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性人才过程中的作用,提出并在实践中践行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阐述了实践教学环节可分为常规实践教学环节和高层次实践教学环节,高层次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阶应用人才的主要途径的观点,并将学生根据其潜质按照就业导向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衔接。  相似文献   

13.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因此,知识信息、创新意识对我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发展就得靠高素质的人才,要人才就得靠教育,本文就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教育的发展淡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德国是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强国,多年来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并注重基础研究,为创新注入强劲动能。德国通过政策和法规来构筑创新体系,注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区域创新的平衡及科技决策的多方参与。德国有着健全的教育体制和门类齐全的学科设置,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发现和保护高智商儿童,在高等教育阶段制定洪堡国际研究奖计划、卓越计划等,并注重引进高端人才。德国对创新文化的推崇和创新人才管理将为它的未来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资源,保证它在欧洲和国际工业发展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事业是知识和人才的基础和摇篮,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一环,高等教育只有走不断创新之路,才能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国家和社会乃至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创新学分制与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克服目前由于创新教育体系缺乏、创新教育受益面低而导致实行创新学分制困难,有必要研究适合多种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创新学分制实施要求和分层次创新教育思想,将创造学教育、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融普适型创新教育与精英型创新实践训练于一体,建立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及保障机制。通过制定创新教育激励政策措施,建立合格稳定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创新教育过程有效监督和管理,促进课外创新训练有效开展,将确保创新学分制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7.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要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创”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双创”人才的一些做法及学生对“双创”教育的满意度,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研究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工作改革措施。要注重构建全校联动的“双创”教育管理体系,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行业驱动的产教融合实训体系,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双创”师资体系,设置层次化的校内竞赛平台,并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认知。  相似文献   

18.
知识共享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实践的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高校通过构建知识平台,建立健全知识管理制度,推动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来培养师生个人和组织的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教育创新体系的建立将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全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工科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求。文章分析了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需具备的条件,给出了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举措,将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用于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些实践经验将为高校新工科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双创”教育视域下,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呈现区域服务定位、培养目标导向、复合型的教学实践设置、多维度的人才评价等特征,但在创新人才培育方面仍存在着创新创业理念模糊、师资结构单一、人才培养观念滞后、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推动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就必须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产教融合创新服务等方面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