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嘉莉妹妹》是美国二十世纪杰出的自然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小说。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深刻剖析了生活在十九世纪美国的女主人公嘉莉及赫斯渥在不同欲望的驱使下所追求的各自的美国梦。  相似文献   

2.
在二十世纪,西奥多·德莱塞的处女作《嘉莉妹妹》一反传统展示了美国社会真实画面。通过对小说《嘉莉妹妹》的解读,深刻的分析十九世纪的美国打工妹嘉莉如何在贫穷的边缘上挣扎的奋斗历程,进一步揭示嘉莉在内心无尽的欲望驱使下,是如何走向堕落的深渊。  相似文献   

3.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但他的小说在主题上却折射着现代主义光芒——异化。德莱塞的小说创作于美国社会转型时期,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本文以消费主义和伦理价值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德莱塞小说中所描述的消费异化和伦理异化来探讨德莱塞小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是一部以欲望为主题的小说。从世纪之交的美国社会现实入手,分析嘉莉妹妹无尽欲望背后的社会驱动力,指出,嘉莉的欲望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它是绝大多数美国人的欲望。她的道德后果是美国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造成的。她所走的典型道路也是美国社会为她亲手铺就的。  相似文献   

5.
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是对在消费意识影响下的美国城市生活中的种种消费欲望的叙事,体现了消费主义文化特征。小说中的消费欲望叙事体现了德莱塞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负面冲击的忧虑、对低层大众的社会关怀以及对社会现代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引发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极大变化。人们潜藏的欲望被激发,失去了往日安宁和谐的心灵平衡。孙惠芬的小说创作对此有着集中的反映。小说透过文本表层的欲望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以及人的灵魂在欲望主使下的扭曲、变形、无奈、静美。从而使孙惠芬小说迥别于那些剔除了精神因素的性的沉溺之作,在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下表现出对人的精神关怀。  相似文献   

7.
穆时英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叙事倾向、人物形象与叙述技巧上,以欲望的小型叙事取代革命的宏大叙事;以人的异化状态冲击人的主体地位;以拼贴与戏仿打破现代叙事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8.
人物对物的渴望导致了对权力的欲望,德莱塞以艺术的手法表现主人公的欲望和追求,旨在表现人物崇尚人的本能和享乐,表现人物对新兴的消费意识形态的反应和态度。  相似文献   

9.
论90年代以来官场小说的叙事伦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欲望越出物质需要层面成为消费社会的核心逻辑,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遭到异化,90年代以来,官场小说创作日益演化为权欲能指的反复叙事。这一现象是欲望叙事越来越背离自由伦理并日益转向消费伦理的表征。  相似文献   

10.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之父,先后发表了《嘉莉妹妹》、《珍妮姑娘》、和《欲望三部曲》等多部著名长篇小说。他的作品打破了美国早期的现实主义的乐观传统,用巴尔扎克式的锋利笔法,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个世界的对立,讽刺了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无情抨击了它对人们的腐蚀和摧残,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因此,他的小说多次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击、歪曲、甚至是禁止出版。但是,1925年小说《美国的悲剧》的发表,却在美国上下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给德莱塞带来了世界声誉,从而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和世界文坛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19世纪中后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现代主义的艺术因子,其小说中体现的思想,艺术观念引起了尼采和弗洛伊德的共鸣,笔下人物对世界的荒诞感受和普遍的孤独情绪,作品中的异化主题及对变形手法的运用均被现代主义作家所继承,借鉴和发挥。  相似文献   

12.
阎连科小说往往以河洛大地的乡土社会为背景,以乡村政治文化为底蕴,在苦难中隐现倔强与反抗.无奈与悲哀。对于现代性的认同与批判的矛盾纠结始终是他创作中无法回避也难以解脱的情结。在创作过程当中。文化情感与历史理性一直在他心中纠缠不休,执著的现实拷问则一直伴随着真挚的悲悯情怀。于社会底层文化、政治权力与人性异化的深入底里的描绘中.他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向我们展示出了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中的整体的困惑与希望。  相似文献   

13.
李洱小说在思想上蕴含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形式上又充满了先锋气质。他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分子身上,还关心农民等底层人民的生活,表现了当代人性的异化;同时,李洱小说的艺术特色也让人眼前一亮,在叙事、修辞上都独具特点,是一位非常值得研究的作家。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的小说创作蕴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执着的拯救情怀。劳伦斯的忧患意识源自于现代机械文明对自然的破坏、对人性本质异化而产生的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的忧思。而构建男女两性之间的和谐性爱关系则是作者拯救世人于苦难中的法宝,这一独特的拯救方式则是基于他崇高的生活激情(信念)和他那张扬人性的血性哲学观。  相似文献   

15.
汤吉夫先生的高校系列小说是他多年来文学创作的核心部分,他以悲悯的情怀关注高校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也以犀利的文笔揭示他们的本体矛盾和人格的分裂。论文侧重分析在社会转型时期,汤吉夫小说中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精神痛苦和抉择的尴尬,以及他们异化和沉沦的精神悲剧。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两个方面剖析杰克·伦敦"狗的小说".其一,作者再三在狗的身上折射出狼的意象,表明作者有一种强烈的"狼的情结",作品中,狼的意象表现为强者和自由的象征;其二,作品描绘的奇异而精美的人狗之爱,其实质是作者强烈的生命渴求之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7.
张炜精心设计自己小说世界里的意象,在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上投射巨大热情,使情、理、景达到了和谐的统一.通过营造山水田园意象,他不仅找到了激情喷发与道德言说的艺术支点,从而搭建起他理想与道德的精神大厦,实现了"文学是人的写作"的主张,同时,也使其小说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田园诗的抒情特色.  相似文献   

18.
实现社会公正是马克思的崇高理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所提出的"劳动异化"及其扬弃的理论就已经包含了对社会公正的诉求.劳动异化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公正现实的尖锐揭露和批判,是对处于悲惨境遇的工人阶级的深切关怀.工人阶级解放的唯一出路就是扬弃异化劳动,即达于共产主义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蒋光慈在其前期革命小说创作中,实际上已经阐明了革命及其叙事的源起,设定了后期小说中革命者的主要内质,缘此不断地衍生出相关的主题、模式和人物,而叙述中的背景城市——上海,则被作为欲望介体,它不但是作者将主体观念转化为小说文本的中介,也是向世人展示特定时期内革命理念发生作用的表征性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20.
从《榆树下的欲望》剖析奥尼尔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奥尼尔一生对人生悲剧及其成因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章通过对《榆树下的欲望》一剧的人性剖析,揭示出清教思想、本能、欲念是促成人性异化、人格分裂的原因,并由此展示奥尼尔深刻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