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迎霞 《编辑之友》2015,(8):97-101
报刊是晚清小说传播的重要媒介.晚清报纸在刊载小说时,遵循市场运行机制,以读者为中心.作为传播者的报馆设立小说专栏,选择类型丰富的作品,并与作者采取竞猜、悬赏、征集小说等方式吸引读者参与.作为受众的读者积极响应报馆和作者的各项活动,并发表对小说及小说刊载行为的看法.以读者为中心的运作模式使报馆、作者的传播与读者接受形成良性循环,造就了晚清报载小说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2.
长长短短的莫言小说已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韩文、挪威文、日文、希伯来文、荷兰文、西班牙文等多国文字,对于阅读中国小说的海外读者来说,莫言并不陌生。莫言的小说有劲道,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人性的怪异、历史的异化、民族认同,在他的作品中都能找到。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文坛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英文创作与翻译是林语堂最为人称道的才气。林语堂不仅是作家,同时也是翻译家,他的多部英文书籍畅销国外,他的翻译作品更为国内外熟知。随着林语堂作品陆续在大陆再版,关于林语堂创作和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环境下,用户的数字阅读行为日益普遍,沉浸式互动体验传播也因此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沉浸式体验理论和沉浸式传播理论为沉浸式互动体验传播在数字阅读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沉浸式互动体验传播可以提升读者的阅读审美体验,增大读者对数字阅读产品的接受程度,强化作品的教育引导功能.然而,沉浸式传播技术的更新、传播形态与作品内容的契合、对读者阅读心理的满足才能保障数字阅读产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5.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充满矛盾而又不容忽视的作家。他著作等身,在老一辈的中国知识分子中有很大的名气,在海外文坛上有广泛的影响。大学者梁启超给他的评价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华章”(题赠林语堂的对联);西方一些汉学家一直把他的作品当成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本。但由于鲁迅先生晚年对他有过尖锐的批评,由于他后期确有过政治观上的迷误。因而长期来评论界便予以简单化的全盘否定,出版界不再出版他的著作,致使我国中、青年读者“徒闻其名,不见其书”,遗憾之至。 1986年夏天,我出于反复的思考,提议出版林语堂1939年在美国问世的、曾经被日本等国文学界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奖作  相似文献   

6.
郭毅 《新闻传播》2009,(9):52-53
网络读者期待视野的存在,引导着网络文学作品的生产。同时,网络文学作品的传播,也影响着网络读者的期待视野。谁在读?读什么?为什么读?这是审视网络文学读者期待视野的基础。在网络文学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存在被引导与独立选择的困惑,审美与消费的分野。  相似文献   

7.
林明玉 《出版广角》2015,(17):202-203
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了小说《赖柏英》,谢青云将其回译成汉语,不仅完整地保留了故事情节,而且其译笔流畅,译文优美。透过汉译本《赖柏英》,读者能够领略到闽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童真童趣,也能感悟到林语堂独特的女性观、爱情观和高地人生观,体会到林语堂的真性情。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翻译的《浮生六记》是汉籍英译作品中成功的典范。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的分析,来探究林语堂的翻译观念,以进一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翻译的《浮生六记》是汉籍英译作品中成功的典范。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的分析,来探究林语堂的翻译观念,以进一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jorny 《报林求索》2012,(11):119-126
<正>他的作品,超越于传统的恐怖小说,并不靠具体的意象来获得恐怖效果,而是通过对事件气氛的营造来震慑读者;他是当今世界上读者最多、声名最大的美国小说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成为好莱坞制片商的抢手货;他的每一部小说几乎都被曾搬上过银幕;他仅版权费用就获得了上亿美元的收入,而他则永远站在黑暗的另一面注视着我们,他就是——史蒂芬·金。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翻译的《浮生六记》是汉籍英译作品中成功的典范,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的分析,来探究林语堂的翻译观念,以进一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对"崇高"的分析是康德美学体系中的重要方面,他关于崇高的观点既反映出浪漫主义时期的整体审美特征[1],也对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很多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都受到了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霍桑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著名小说《红字》中充满着"压抑"、"恐惧"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内心产生强烈的崇高感,尤其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作为一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者以及父权社会里的反抗者和受害者,这些形象赋予了她崇高的美学特征。本文试以康德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的美学理论对海丝特的崇高形象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美剧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并逐渐深入到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形成了文化认同,影响着本土的文化价值体系。通过审美和文化路径,美剧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不断建构着理想化的美国印象,这种艺术形象是双重异化的他者形象,却是中国观众接受和认同的形象,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本土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是中国当代集文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为一身的著名学者.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林语堂同国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学府.1966年林语堂定居台湾,1976年于香港病逝.林语堂一生著作等身,特别是他的大量中英文翻译作品更是让他扬名海内外,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国外用英文写书的中国作家[1]86-88.本文拟解读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实践,以再现这位近现代著名文人文学与翻译创作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5.
1975年,国际笔会第41届大会,林语堂当选为总会副会长。在国际文坛上,林语堂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作家,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他旅居美国后用英语创作的《京华烟云》(亦译为《瞬息京华》),被欧美汉学家称之为“中国的第二部《红楼梦》”。日本文学界有人曾向瑞典皇家文学院提名将它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林语堂也被国际笔会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89年2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对国会两院联席会谈到他访问东亚的准备工作时,说他读了林语堂的作品,内心感受良深。他说:“林语堂讲的是数十年  相似文献   

16.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统计,到那时为止,茨威格是作品被翻译成其他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德语作家.最近,由于徐静蕾改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得奖,茨威格再次受到中国观众和读者的关注.在中国,茨威格最为读者熟知的作品是他的中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收藏>,<马来狂人>等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名篇.除了小说,茨威格还撰写了不少传记作品和历史著作,如<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昨日的世界>、<异端的权利>等.读茨威格此类作品,可以得到与他的小说不同的享受,概括起来说,就是同时感受他思想的魅力和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新闻的审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过去人们并未提出"新闻的审美传播",但在实事上,新闻传播的根本动力就是审美;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自觉认识和把握新闻传播与审美能量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这会涉及到:一、从审美高度认识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无疑是人类在精神层面把握物质世界和超越人自身的一种方式。作为人类精神与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人们自觉自由的新闻传播活动显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二、新闻的审美构成及其有效传播。这表现在:以审美的眼光发现和捕捉新闻素材;以尊重受众的审美诉求进行新闻采编;以"人是目的"的人文关切作为题材展开的阐释立场。三、思想的力量与审美的传播。新闻的"引起受众的心灵共鸣",新闻的"令人感动",会通过新闻作品所展现出的思想的力量来实现的,是某种能够打动人的思想在人的情感维度上的审美反应。四、审美关切是新闻传播的深层意识。这表现在:一方面,对新闻的接受者而言,是报道与当下人生的真诚亲近,是报道对受众的心灵呵护;另一方面,对新闻的传播者而言,对新闻的审美关切必须成为其自身的自觉追求。为此我们不能认为乃至期望新闻活动外在于审美化的日常生活。相反,我们更愿意看到,人们尤其是新闻业者对新闻传播拥有一种审美的自觉。  相似文献   

18.
沈艺虹 《东南传播》2011,(6):139-14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林语堂在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时用现代文明的眼光打量和取舍中国文明,用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在集体日常生活中让西方人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用中西文化融合立场传播中国文化,林语堂在书中将旷怀达观、陶情潜兴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情调予以充分的话语传达,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林语堂以他独特的方式向西方世界阐释东方文明和中国文化,为中西文化搭建沟通的桥梁。林语堂也因此在美国创造了传播中国文化的神话。  相似文献   

19.
版式美在报刊编辑美学中是最直观的审美范畴。版式设计的审美趋向、审美意识、审美取向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报刊作为传播主体时的内容能否更好地吸引读者,提升读者在接收信息和阅读时的美感享受。版式设计得清新、灵活、美感强烈,能与报刊的内容构成有机整体.就能吸引读者“眼球”,让他有非读下去不可的趋美欲望。  相似文献   

20.
从阎真的小说中,我们能够读到阎真是一个有着中年智慧的知识分子,但是,他的小说却总是停留在一种令人遗憾的肤浅层面上。也许对作品的这种定位可以为他赢得更多的读者,尤其是那些涉世不能算太深,却在生活中屡屡碰壁的年轻人。虽然也不能因此说阎真的小说是在宣扬某些错误观念,但他的小说充其量也只能被称为片面的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