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是当代心理学相互融合的新趋势.它的影响已遍布心理学的整个领域,并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哲学方法论层面、模型层面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层面来探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精神支撑和立足根基,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知和认同,既能提高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责任感,又能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发展。本文阐述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认同缺失的原因,并从社会、政府、高校、家庭四个层面提出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强化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从新制度主义理论的视角看,制度环境的"代际差"和组织内部的动力不足是制约部省合建高校发展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规制层面争取合法化支持后的目标趋同,规范层面内部治理中的学科建设相对缺位和人才引进相对无力,文化-认知层面的路径依赖短视.在未来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部省合建高校需在规制层面增强内生动力来响应外部动力,在具体实践情境中发挥主体性;在规范层面以教学、科研、质量、服务、文化的合力建设为原则改革内部结构;在文化-认知层面摒弃"聚焦思维",建立全员平等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论断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清晰的逻辑依据以及重大的理论意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我们应该从理论发展、文化发展以及精神发展三个维度把握“时代精华”的深刻内涵,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阐明其逻辑依据,从中华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三个方位阐释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中的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一框题,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二是传统美德,薪火相传。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也是本课的难点,文化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学会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懂得中华文化特点。2.能力目标:从各个方面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力量,培养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汉语文化认知缺失的问题,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指出汉语文化认知不仅是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把汉语文化认知概括为三个主要层面,即传统思想文化认知、古典文学文化认知、风俗民俗文化认知;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汉语文化认知水平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师生相互认知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教学基础条件和目标要求为出发点,以某高职学校师生为样本,对教学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的相互认知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并予以分析成因,目的在于阐述其对教学的影响,为教学中缩小师生相互认知差异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儒家自我调节及其内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有丰富的自我调节理论和实践,具体体现在个体一生对行为、情绪、事业进退和人我关系等的调节,儒家自我调节内在机制可从认知和目标层面子以分析,认知层面上,儒家通过修正认知方式和树立认知源以调节;目标层面上,儒家以每天检查反思目标施行和用终极目标采指导实践,从而使人从认知、行为上超越困境,达到不忧、不惧和元怨的境界,成为身心和谐、人我和谐、天人和谐的个体.  相似文献   

9.
语言、文化和交际是密切联系的.长久以来,外语教学只局限在词汇和语法层面,忽视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门外语,教师在教授外语的同时必须要渗透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其跨文化意识.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可以在外语教学中遵循文化要素导入原则,运用对比的方法在外语教学各个层面引入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上出《文化生活》课的文化味道,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悠远与深邃,学会欣赏、树立文化自信是"我们的中华文化"这节课要实现的目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通过具体文化事例加以感悟。因此,笔者从汉字角度切入,打破教材原有框架,通过汉字分析中华文化相关知识,让学生在体味、赏析、感悟中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一、在汉字的发展历程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