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林语堂先生以英文创作的Moment in Peking向西方读者译介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将中国文化负载词译成英语,使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社会文化.本文研究了Moment in Peking的创作背景,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小说里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式,认为在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时,既应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认知结构和审美期待,发挥译文读者主观能动性,尽量使译文与目的语读者的"期望闽"实现视野融合,另一方面译文也不能一味迁就读者,而应超越读者、创造读者,不断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文学的核心,文学应为读者服务,适应读者的期待视野。网络穿越小说的点击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首先是作者在创作时与读者交流互动,适应读者的审美期待;其次是作品内容充分考虑了读者的期待心理,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先生以荚文创作的Moment砌Peking向西方读者译介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将中国文化负载词译成英语,使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社会文化。本文研究了Moment in Peking的创作背景,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小说里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式,认为在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时,既应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认知结构和审美期待,发挥译文读者主观能动性,尽量使译文与目的语读者的“期望阈”实现视野融合,另一方面译文也不能一味迁就读者,而应超越读者,创造读者,不断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翻译文学的创作不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还是两种社会文化从碰撞到融合的过程。翻译小说受到了译者语言水平、价值观以及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接受程度的制约。翻译小说要为本土读者所认可,必须做出一定的改变,即本土社会文化对翻译小说产生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对近代翻译小说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读者接受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作品的意义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相融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尤为重要。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典型文化负载词之一的"酒",要想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就要尝试从读者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翻译,但是酒文化的特殊性有时又会使西方读者在对作品理解上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根植于西方的阐释学传统,认为理解是读者视野对象化的过程,是个体期待视野和历史视野的融合。当读者期待视野和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过大时又会制约视野融合,读者也无法实现文本召唤结构的具体化。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翻译都是基于前理解的再创作。《神州集》是体现庞德诗学思想和审美体验的翻译试验,他通过移植和重构两种方式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诗的灵魂——意象。《神州集》的翻译实现了诠释的循环,本质上体现了接受美学的旨归。  相似文献   

7.
高姗姗 《海外英语》2014,(5):110-111
该文对姚斯和伊赛尔的接受美学进行研究,发掘了接受美学在翻译理论中的现实价值。通过对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的英译本的分析,研究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并将具体的理论运用到翻译实例中,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及读者的反应,从而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使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与作品的对话,实现"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8.
荒诞派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广泛影响的一个重要流派,本文主要以莫言、余华、残雪、马原等人的创作为例,探讨西方荒诞派文学对中国先锋小说创作的影响,通过西方荒诞派作品与中国先锋小说的比较,研究两者的深层关系,观照产生这种创作的深层根源,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的翻译改写策略得到了目的语读者的广泛接受,使一系列中国文学文化作品走进西方文化。他的原文文本选择别具匠心,指向了一系列倡导性灵、闲适、幽默的中国文史哲作品,同时采用了翻译改写策略,满足了目的语的读者期待,其译本一再登上西方主流媒体畅销书的榜单。林语堂介绍中国文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当下为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选择适合"走出去"的文本;其次要突破传统翻译观对忠实对等的过分强调,采用形式上归化与文化上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莫言的小说以西方世界熟知的文学经典大家艺术手法作为构造中国现实的建筑经纬,而丰富复杂的中国历史与现实、民间艺术、传统文学手法等则成为这一宏大建筑的一块块砖石,构建出一个中西结合的独特世界。对于各国读者乃至诺奖评委来说,在迎合阅读期待与制造期待受挫这对矛盾中,既满足了欣赏者求新求异的猎奇心理、恰到好处地不断刺激读者已有的阅读先验,又以读者较为熟悉的形式拨通了理想的解码器,迎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在刺激与迎合之间保证了其作品强大的召唤力。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晚清近代四大小说杂志中,英雄既是突出的文学角色,又是那个时代所呼唤的拯救者。近代四大小说杂志中的英雄观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它已和民族的解放与振兴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英雄观是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翻译外来作品和创作本土作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本土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2.
张恨水是既传统又现代的小说家,在旧传统向新时代转型时期,其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过渡性特色,既承续通俗文学传统,又运用西方小说技法,使章回小说延续,并创造新的文学生命。作者随着现实读者阅读情况的变化,整合自己的先存经验,在审美经验视界变化的过程中,取舍调整创作所需要的文学题材、形式与内容,既满足了隐含读者的阅读期待,又实践着文学改良的书写意愿。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从翻译流程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读者期待视野对翻译行为的重要影响、读者角色的重要性及其未得到应得重视的现状。其次选取了清末政治小说翻译作为典型事理,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具体分析了读者期待视野对这一类型小说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的期待视野的主张,为西方文化悬疑小说的汉译带来了启示。《失落的秘符》汉译本翻译策略的分析揭示,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需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水平、审美情趣和习惯性经验,以便最大程度地满足其期待视野。异化与加注并用可满足读者的创新期待,归化策略的运用可满足其定向期待,从而提升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5.
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创立,驱逐了作者、作品的文学主体地位,建构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体系,读者理论的开拓昭示了传统创作理论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契机。读者是文学的归宿和最终决定因素,文学创作与接受即为作者与读者的视野融合。现实读者的审美要求通过隐含读者诱导作家创作,规范作家写什么和怎么写并转化为内在构成,潜化为艺术思维和艺术传达,因此,读者的期待视野就制约了一定的创作水平;而读者又必须在与作品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获具一定审美视野,读者期待视野的提升必然受制于作家一定的创作水准,因此导致创作与接受的二律背反。明确创作的这种二难处境对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推动文艺创作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召唤结构与期待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中的召唤结构和阅读中读者的期待视野处于永恒的互动之中,召唤结构吸引读者去完成一部作品,期待视野不断调整读者阅读中的心理状态,使之更符合作品阅读的需要.无论是召唤结构还是期待视野,均包含了个人话语和普遍话语.召唤结构与期待视野互相统一又彼此矛盾,召唤结构牵引读者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作者创作时设置召唤结构的状态和方式,召唤结构和期待视野的永恒互动共同推动文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莫军苗 《考试周刊》2009,(34):29-30
姚斯和伊塞尔确立的接受美学方法认为作品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重视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鲁迅的经典小说《阿Q正传》的创作正与接受美学的理论暗合,体现了接受美学的基本特征,重视期待视野,拉开了审美距离,从而使作品散发出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8.
翟海霞 《文教资料》2012,(29):19-2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的意义都充满空白和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确定文本意义未定点和填补空白的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文本不断融合的过程。接受关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对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过程的关注,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把文学、文学翻译、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等紧密联系起来,莫言作品的主要翻译家葛浩文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其翻译思想与翻译风格成为学界的评论焦点。研究葛浩文莫言作品的各种翻译批评,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达·芬奇密码》誉满全球的美国作家丹·布朗,凭借其小说中独特新颖的故事题材、节奏紧迫的解密情节、丰富多元的文化要素和深厚真切的人文关怀,不仅深受西方读者追捧,也获得了中国读者与学者的青睐。中国作家更是从丹·布朗的小说中学习到了一种独有的"文化悬疑"叙事艺术,并开始了中国本土类型化写作的创作热潮。中国学界也用各种传统现代理论对丹·布朗小说的译介活动、叙事艺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多元视角批评。2014年,丹·布朗研究已在中国历经十年,为中国文学的创作、译介和接受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都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