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体教育学”的沦陷与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的教育显示为“身体教育学”。“哥白尼革命”导致身体教育学的沦陷,脑袋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小。三场另类的“哥白尼革命”导致身体教育学再次复兴,教育由此而关注整个身体的生长而不只是关注脑袋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卢梭的教育思想常被教育史学界誉为教育重心从成人转向儿童的重大转折,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由此形成了流传百年的美丽“神话”。借鉴儿童史、社会史等学科研究成果,从儿童服饰、儿童艺术、成年人对儿童的态度和对儿童教育的关注等来看,14—18世纪欧洲社会在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念发生的重大变化,说明欧洲近代儿童观变迁具有深刻的历史基础,并非是卢梭的先知先觉。从卢梭教育思想对1819世纪欧洲教育的影响来看,教育史上这一所谓的“哥白尼革命”,不过是一场因崇拜卢梭而虚构的“革命”。虽然卢梭曾对西方教育的历史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人为夸大这种影响并无助于科学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3.
日本留学时的鲁迅在中西文化的交接点上形成了特有的立人立身的思路,他怀抱着灵肉一致的身体立场追究身体与历史、权力的复杂关系,解剖中国主体-身体缺场的历史,展现了蕴涵无限精神性的身体言说与表达自我的意义,从而以独有的主体-身体叙事立场超越了中国的身体言说传统,建立起具有存在本源的身体哲学即他的个体哲学.  相似文献   

4.
康德将哲学的任务转向对理性自身的考察,发起认识方法上的"哥白尼革命",回应理性如何获得普遍有效性认识的难题。"建筑术"作为关于系统的艺术蕴含了先验方法的合目的特征,本文从"建筑术"探究理性运用的建构性与调节性二重内蕴,即理性建构的科学知识体系、知识的合目的性关联以及对通过调节形成的认识的界限和目的,审视"建筑术"在批判哲学中的地位及其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哲学是在对近代英国的经验派哲学和大陆的唯理派哲学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企图调解两派的矛盾,以先验理念为基础,在哲学上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理性是其哲学的重要概念,尽管康德为理性划定了地盘,但理性仍然居于无上的地位,理性对认识、审美、道德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政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以教育的立足点是建立在既定的政治共同体还是建立在未来的理想契约社会为标尺,可以把西方教育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德性教育和自由教育两种范式.卢梭及其<爱弥尔>在教育史上的最大贡献在于实现了一场教育范式的根本性转换:从德性教育转向自由教育.这一转换构成了卢梭实现"教育上哥白尼革命"(杜威语)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一般大众对"哥白尼革命"的通俗理解或错误理解,简要对哥白尼本人及其《天体运行论》的发表意图、过程进行了介绍,并通过介绍对"哥白尼革命"作出贡献的第谷、开普勤、伽利略、牛顿的宗教情怀,使我们充分了解到历史上的哥白尼本人及其支持者并没有与宗教传统决裂的意图,哥白尼革命是科学理论导致的一场客观的世界观革命。  相似文献   

8.
胡君进 《中学教育》2020,17(4):5-17
卢梭的儿童观作为教育史上一次哥白尼革命的地位正在遭到质疑。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并非卢梭的首创,其只不过是一场因崇拜卢梭而虚构的人造神话。然而这样一种质疑忽视了卢梭儿童观的真正革命性,即一种上帝为教育立法的神义论原则。在卢梭这里,其试图将上帝的造人意志引入对儿童自身特性的理解,并将其聚焦到儿童身上的先验善意。先验善意作为儿童身上最初的自然性,是一种先于经验并超越于具体经验的原初意志,亦是人最先被造物主所赋予的东西。卢梭儿童观的最大革命性和特殊性就在于重视并依循儿童身上的先验善意,这既体现了上帝为教育立法的原则,也意味着现代教育有了真正的神义论基础。充分思考和澄清卢梭儿童观的内容、特点和影响,有助于推动丰富、多元的卢梭教育思想研究图景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自我意识"是康德认识论哲学的核心和难点,蕴藏了康德认识论哲学的源头。康德创造性地提出"先验自我意识"概念,解答了休谟在认识论上的遗留问题,并突破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藩篱,在认识论上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由此影响了费希特、谢林以及黑格尔,开启了自我意识问题研究的不同流派。  相似文献   

10.
论身体、自我与身体自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不只是物质的"肉体",它是自我的"体现"、个体精神的"本源"、知觉场、现象场、心理场的统一;身体自我也不只是对身体外部属性的感知,它与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融合在一起,对自我的影响与建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