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交媒体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喜欢和深入应用,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但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社交媒体沉迷现象。通过抽样调查获知社交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渗透数据,利用SPSS软件工具,对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进行分析,获得"自控能力、情绪发泄、生活失轨"等3个沉迷因子,并将大学生社交自媒体使用综合指数与大学生自媒体进行逐步回归,得到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的基本情况,并分析提出"多重的感官刺激加速自控弱化、便利的自主表达诱发情绪发泄、异化的人际交往导致正常脱轨"等影响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社交媒体的发展,有其积极因素,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日常心理行为带来了新的影响和变化。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结合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关键是要发挥社交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规避其负面因素,帮助大学生形成一种更适应当下双重空间并行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交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平台,给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了多面影响。一方面有效消除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隔阂,减少了因为文化冲突而带来的交流障碍,而另一方面网络社交平台弱化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能力,使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应从网络社交平台入手,探究其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其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特征与引导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丹 《文教资料》2012,(15):152-154
作者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了大学生对网络社交媒体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实际参与情况。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社交实践呈现六个基本特征:强化人际交往的"强关系"、自我披露主导个人表达、多回合的非同步互动、所获得的信息量不多、参与网络暴力存在性别差异、注重树立公共的自我形象。作者认为,要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素养,今后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应注重从培养拓展"社会资本"意识、树立发展"弱关系"观念、掌握适度的礼貌交往策略三个方面来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5.
新型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在给我国大学生带来全新视角和便利生活的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行为习惯。本文针对不同新型社交媒体的特点,结合笔者调查研究的结果,对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中的行为习惯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对大学生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6.
新型社交媒介的使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介的使用现状,并从人际沟通能力、人际亲密度、人际信任度、情感满足度四个维度,研究新型社交媒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型社交媒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并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宋梦妮  毛悦梅 《知识文库》2023,(24):107-110
<正>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得网络社交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为学生的学习与社交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大学生由于对社交媒体过度依赖而未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了幸福感不足、现实社交能力不足、抗压能力差、就业焦虑等心理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针对"社交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章节教学改革实践,在课程内容体系安排上以社交媒体与爱情、社交媒体与"晒"现象为课程主线,有机结合有关理论,并对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作为当前大学生中普及率最高的社会化媒介,极大革新了网络社交的交互性,重塑了大学生网络社交从关系拓展到精神交往,对大学生社交方式的转变有着深刻影响。大学生社会交往,在此背景下呈现出"新常态"——传播模式扁平化、社交互动广泛,社交内容个性化、交流自由开放。然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交在趋于广泛自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如媒介麻醉的典型化使现实行动缺失、性格障碍的严峻化使高校教育脱节。为此,高校应加快发展适应新型社会化媒介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处理好自媒体时代社会交往的虚拟与现实问题,创新实践平台,引导认识与创造的有机结合;借助媒介融合,实现高校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的行为。以压力交互理论和“压力源—应变—结果”模型为基础,构建一个扩展的研究模型:技术特征—压力源—应变—结果。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462份有效样本,并使用SPSS 22.0和Smart PLS 3.28对收集的数据和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感知易用性、感知学习有用性、感知社交有用性和感知娱乐有用性都对大学生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通过认知分散的中介作用对学业表现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需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交媒体使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多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学习,帮助大学生正确释放压力,以降低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对大学生学业表现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