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2月25日《羊城晚报》报道,为了做“走访老电影人”的系列专题需要.该报记者孙毅蕾曾三次致电老艺术家孙道临,表明采访意图.但孙道临先生一直坚持接受采访就要收费。  相似文献   

2.
从孙道临采访收费说起 2005年春节过后,中国各大媒体相继拉开了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活动的序幕,但活动刚开始就发生了一桩让不少国人颇感新奇的事情:2月23日《羊城晚报》的一篇文章称,在制作“走访老电影人”的系列专题的过程中,他们致电老艺术家孙道临,请求采访,却被告知必须付费才能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3.
从孙道临采访收费说起 2005年春节过后,中国各大媒体相继拉开了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活动的序幕,但活动刚开始就发生了一桩让不少国人颇感新奇的事情:2月23日广州《羊城晚报》的一篇文章称,在制作“走访老电影人”的系列专题过程中,他们致电老艺术家孙道临,请求采访,却被告知必须付费才能接受采访。该记者前后三次接通孙的电话,  相似文献   

4.
事件回放: 据2月25日《羊城晚报》报道, 为了做"走访老电影人"的系列专题需要,该报记者孙毅蕾曾三次致电老艺术家孙道临,表明采访意图,但孙道临先生一直坚持接受采访就要收费。孙道临先生认为,由于《羊城晚报》要采访的内容是关于"电影百年"的,其中涉及到很多他以前拍戏的情况、他的想法及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他的谈话内容就应该属于知识产权,是应该收费的。他说:"我也不是什么采访都要酬劳,我是要看采访的内容是什么,要采访多少时间而定。以前接受采访我也是不收费的,现在主要是因为自己太疲劳,老这样接受采访吃不消,也应该拿点酬劳,还有  相似文献   

5.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对采访他的记者说,采访他要付费。因为“我说的话受知识产权法保护”。(见《西安晚报》2月26日)孙道临的做法,引起了知识界的广泛关注,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基本是三派:支持派、反对派、奉献派。我属支持派。理由有二:首先,采访对象提供的内容具有知识产  相似文献   

6.
关于付费采访必然性和规范性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2月下旬,《羊城晚报》为采写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的文章,向老电影人孙道临提出采访请求时.却遭遇了支付费用才接受采访的要求,这一事件随后被媒体曝光.使得在业界存在的付费采访问题再一次成为议论的焦点。其实,对付费采访现象我们并不陌生。2001年就传出了姜文以1万港元酬劳接受Tom-com网站的专访;2002年,F4到广州拍广告,公开标价“采访半小时付费5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7.
李瑾 《声屏世界》2006,(7):31-32
2005年5月份“,教授接受采访要收费”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媒体对此事件的讨论颇多,公众也有自己的看法,甚至许多专家学者、教授本身对这个问题也是莫衷一是。外交学院的宫少朋教授成为这一事件的主角,他那一句“我必须收费,否则我宁愿不接受采访”的“名言”还被各家媒体以各种显著的方式表现出来。事情起源于《中国青年报》一名实习记者陈燕(化名)的采访。据介绍,她联系到外交学院宫少朋教授并提出了采访要求,宫教授先是拒绝接受采访,在她提出可以付费时,宫教授告知了收费标准,两个小时400元。此外,宫教授还建议:报社应该主动拿出一个付费采…  相似文献   

8.
老艺术家孙道临曾在一次会上提出采访需要付费,这则新闻一时成为争议的热点。去年两会期间,社会学博士李银河的接受采访要付费的说法再一次引发人们的争议。笔也凑点热闹,就采访付费谈几点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采访收费该不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费采访发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媒体,这种做法在欧美被形象地称为“支票簿新闻”。在我国.媒体为了获得采访权或独家新闻,向被采访付费已非新鲜之事。但是,近来不断有名人,教授主动向记提出接受采访要收费,一时又成了近期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0.
亦杰 《今传媒》2005,(4):57-57
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对采访他的记说,采访他要付费。因为“我说的话受知识产权法保护”。(见《西安晚报》2月26日)孙道临的做法,引起了知识界的广泛关注,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基本是三派:支持派、反对派、奉献派。我属支持派。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1.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既要善“问”,又要善“记”。“问”得巧妙并且“记”得到位,可以大大提高采访的质量,为下一步撰写稿件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影响到采访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刘非非是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栏目的记者。在首都打响“非典阻击战”的日子里,他走上“非典”前线,多次深入“非典”病房和急救中心等危险地带进行采访。并在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写下了这篇《采访札记》。  相似文献   

13.
付费采访的是与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明献 《新闻界》2005,(2):84-85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新闻传媒界,付费采访并不是一种陌生现象。新春伊始的2月下旬,南方的《羊城晚报》为采写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的文章,向老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提出采访请求时,遭遇了给付费用才接受采访的要求,付费采访问题又一次成为议论的焦点。①其实,每次类似事件的曝光,差不多都引发了舆论关于付费采访的争议。看来,在当今媒介环境下,对传媒业界不同程度存在的付费采访争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探讨,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付费采访情形种种从所涉及的社会领域来看,付费采访现象集中于体育、娱乐界的媒体采访中,并向其他领域蔓延。近年…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采访对象是16名从未谋面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和高级代表,他们都是北京市市长刘淇的高参。5月9日、10日两天,他们汇聚北京,和刘淇市长一起共同探讨北京市的发展大计。 组委会和台领导一再指示,节目必须做好,要在国际周期间播放,以展示北京对外开放的形象! 联系采访的“三板斧” 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实在不少。最着急的是如何能联系上这些“高参”?要知道,这些跨国公司总裁们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是闪耀的明星,他们的时间安排都是以小时甚至分钟计算,首先不可能提前到北京接受我们…  相似文献   

15.
"提问"在采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 《现代传播》2001,(6):129-131
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因此,一个好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讲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要想让别人“说”得好,记者就得“问”得好。怎样做好“提问”,“采访”和“提问”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提问”又涉及那些具体的概念与内容,便成为研究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不能不涉猎的问题。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角色”与“提问”的关系。一个“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16.
采访得失录     
勿忘拢“镜子”“别忘了找‘镜子’”,是我初学采访时者通讯员常常叮嘱的一句话、意思是让我在采访先进人物事迹或经验的同时,也要了解一些与之对立的反面问题。开始,我不理解:宣传先进,为啥还采访反面?我抱定写先进就专拣好听的采访。可是,每当写出稿件,编辑们指毛病却如出一辙:一面光,没波澜,无的放矢。病根就是缺乏对比和针对性。“败稿”面前,我逐步“认帐”了,也注重开始寻找“镜子”了。找面上问题为镜子。比如,4月23日《解放军报》二版头条发表的通讯{热血衷肠善领兵》,就是我在下力挖掘出部队带兵普遍存在不敢管、…  相似文献   

17.
"付费采访"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费采访”在我国的出现可以说是“波澜大惊”,一时“舆论哗然”。对于“付费采访是否可行”这一话题的争论已有多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对“付费采访”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时代性和不可避免性,并阐述其负面影响及规避原则。  相似文献   

18.
“偷拍”是电视记者隐匿自己的身份,运用隐藏的摄像设备拍摄并记录一般显性采访中不易获得的信息和材料的一种手段。在采访实践中,一些舆论监督的对象往往对记者有着防范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公开身份就可能使正常的采访拍摄无法进行。从增强新闻评论性节目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角度看,如果要想得到真实的情况,记者必须隐匿真实的身份,使采访对象在一种不被干扰的情况下按照常态进行。因此,记者只能采用“偷拍”的手段去揭示事实的真相。但是,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晰的今天,“偷拍”不仅唤起了人们对新闻伦理道德的关注,也引起了对“偷拍”的合法性讨论。2002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提出:在民事诉讼中,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体,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证明力。同时也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新的司法解释有条件地让“偷拍”合法化,而且对“偷拍”得来的证据由绝对否定变为相对否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隐性采访在新闻界悄然流行。《深圳晚报》记者涂俏以新闻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先后四次深入到社会底层,抓到了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女记者夜宿‘十元店”》、《女记者‘前的”赚钱记》、法记者“反串”啤酒女郎》、《女记者“征婚”亲历记》等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也引起新闻界的关注。什么是隐性采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分为两种:一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妆扮成其他身份的人员进行采访。如记者打入黑社会组织采访,进入赌…  相似文献   

20.
吴永亮 《今传媒》2005,(3):18-20
两个箱子、一份无“非典”症状证明,四五个手提袋、两台笔记本电脑、三台照相机。艰难地爬上另一个火车头,与四盒方便面、四千多吨煤一起开向西柏坡。我们的“非典型采访”又要转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