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白居易诗歌中,最为宋词所接受的,是以《长恨歌》、《琵琶引》等为代表的感伤诗,其次则是那些描写闲适优裕生活的篇章。可以说,"感伤情调"、"闲适生活"是白居易诗歌给予宋词最宝贵的财富。宋代诗词借《长恨歌》或感慨小我的命运无常,或流露浓郁的麦秀之悲,或以"梧桐夜雨"状写离别之凄清,或以"梨花带雨"写花、写人、写雨,或以"分钗"叙本事、咏七夕等。  相似文献   

2.
刍居易诗歌归类考——兼及《长恨歌》的主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认为,自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除杂律以形式为依据以外,讽谕、闲适、感伤三类诗歌均根据内容进行分类。但研究发现,讽谕诗、闲适诗的分类是以”儒家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的两个方面为依托,这里并未为感伤诗提供相应的位置,因为儒家这一核心思想并无第三个方面。因此感伤诗的分类,不可能采用与讽谕诗、闲适诗相同的内容依据。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实际上使用了三种标准,是三次分类的结果,把这一分类结果进行直接并列,而不是分层次表述,这种处理方式与现代严格的逻辑分类要求不同,反映了我国古人思维方式的特点。按照白居易自己确定的标准和分类方式,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并无归类不当问题,但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由于不是以表达特定内容或主题为依据,所以既不能作为表达爱情主题的证据,也并不影响它以特殊的方式表达政治主题。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自分其诗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最重讽喻之作,在诗集中冠之卷首,认为杂律诗无足轻重,称"他时有为我编斯文者,略之可也"。然白氏的喜尚恰与时俗倾向相左:"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不仅中唐,纵观有宋一代,词中亦是不重其讽喻之作。大抵而言,白氏讽喻诗中,只有《井底引银瓶》等少量作品对宋词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并且这些"少量作品"或以女性悲欢为中心,或仅取诗歌景语,至于"唯歌生民病"之类反映民瘼的诸如"近正声"的《秦中吟》一类,宋词并未体现出过多关注。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对于宋词产生较大影响的诗歌,并不是他所重视的讽喻诗,而是感伤与闲适诗。闲适诗中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侧重感官享乐、世俗生活的旖旎风流、写景咏物之作;另一类则是偏重精神层面的乐天知命之诗。这其中又以恬淡之情、旷达之意、空幻之意为主。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时白居易是一名多产的诗人,其文集《白氏文集》共收录诗文近4000篇。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闲适、感伤、讽谕、杂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最丰的大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自辑诗文集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得名,"在《长恨歌》一篇"。虽然,《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创作旨归不同,但其讽劝倾向与白居易《新乐府》之《李夫人》相同,并且《长恨歌》之感伤与白居易《寄湘灵》诸诗之情爱自伤一致。由于《长恨歌》产生于"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之时,所以,笔者认为,白居易《长恨歌》是古今帝妃婚恋与个人情爱自伤的产物,亦即古今三重婚恋悲情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很多的诗歌出现了"惭""愧"等字眼,这些诗歌,一方面表现出了白居易的负罪感心理,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难能可贵的自我批判意识;另一方面,这些诗歌特别是在感伤诗和闲适诗中也体现了作者由负罪感向逍遥闲适心态的转变.本文结合白居易的身世简要分析了他这种转变的心路历程,实际上处于一种进退的矛盾纠缠中.  相似文献   

8.
刘佳 《中文自修》2023,(23):9-12
<正>白居易这位中唐诗人,名为“居易”,字为“乐天”,隐隐暗示出他知足安分、达观任情的人生哲学。白居易的名和字,分别出自《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和《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作为唐代现存诗歌数量之冠的诗人,我们背诵过他洋洋洒洒的叙事长篇《琵琶行》《长恨歌》,也熟读过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和讽喻诗。此外,在白居易七十五年的生命中,他还创作了丰富的闲适诗,这些作品细密地折射出白居易的日常生活与人生哲学。本期栏目中,就让我们赏读白居易的闲适诗,走进白居易的闲适生活。  相似文献   

9.
提到白居易的诗,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的讽谕诗和感伤诗。这不但因为它是诗人得意之作,而且也是历代公认的白诗中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作品。讽谕诗中的《新乐府》、《秦中吟》,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更是脍炙人口,为历代文学家们赞不绝口,文学史家们更是津津乐道。不仅如此,在这方面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成绩甚佳。然而对于白居易的闲适诗,似乎很少有人问津,不但文学史书上较少提起,而且到现时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也为数不多。其实这并不奇怪。一方面看,这类作品中名篇极少,而且又是“闲适”的内容。这样,“闲”而且“适”,自然也就没  相似文献   

10.
我们欣赏诗歌不仅要注意诗歌写出来的东西,而且要特别注意那些没有写出来而又实际存在的东西。譬如读李白的《蜀道难》,那蜀地高峻险仄的山道、旅人羁旅行役之悲苦历历如在眼前;请看白居易的《长恨歌》那"回眸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典范的传记文学著作《史记》的写人艺术一是将传主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传主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兀秃"在《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与书证不对应,作为连绵词,在文献中有"乌涂""、温暾""、温吞"等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考证它们的语音及语义关系,发现它们实质是一组同源异形词".温暾"为本源词;"兀秃"应解释为"(未烧开的液体)不冷不热,(人性格上)不爽利,不干脆".  相似文献   

13.
<长恨歌>的开篇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中"倾国"一词被视为具双关义的开宗明义之词--"思倾国,果倾国矣!"但是,从文本所表现的"思"与"倾国"、"尤物"说与"风情"说、杨妃之美与"倾国"、帝王爱情与帝王政权、玄宗与"汉皇"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作者对李杨爱情的鲜明倾向看,"倾国"一词在<长恨歌>中不具"国家倾覆"义,只涵"倾国之色"义.这一涵义的确立使<长恨歌>"爱情主题"说的逻辑支点更加坚实可靠.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629首词中,抒写各种愁绪的词竟达114首之多。他的“言愁”词常常借助婉约的手法,通过对闲愁难耐的长叹、儿女之情的喟叹、风雨花草的吟咏,寄家国之愁、身世之感,从中折射出其英雄失路、壮志未酬的悲叹。传统诗词中那哀哀怨怨的愁绪,被辛弃疾的爱国热情与豪放风格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象,变为“豪杰之愁”与雄浑悲壮的美学风格,是其豪放沉郁顿挫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忧患意识的倾泻,其情感郁结的核心仍在于“悲”。  相似文献   

15.
《荷花淀》的浪漫主义色彩及其作者善于通过人物言行展示人物内心世界观的手法是其独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论少年小说与少年读者的期待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小说中对人物微妙的心理刻画,及对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描写,使少年儿童获得极大的阅读乐趣。这正是少年小说兴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李宪乔喜写雨诗,所写雨既有愁雨、苦雨,亦有诗雨、美雨、禅雨。其雨诗笼罩着阴郁的基调和迷离的朦胧美。  相似文献   

18.
唐安史之乱前,文人写作的悯农诗歌尚属寥寥。安史之乱后的整个中唐时代,悯农诗数量突然大增,这些诗歌不仅仔细描摹了中唐农民生活的状态,而且对中唐农民的心理状态也作了清晰的刻画。基于对中唐悯农诗文本的分析,揭示出中唐农民从坚忍到期盼直至反抗的整个心理流程,以弥补正史之不足,并展现出中唐下层人民沉重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9.
V Rajaraman 《Resonance》2000,5(11):26-36
In this part we will depict the infrastructure required for ecommerce as a six layered architecture and describe the three bottom layers.  相似文献   

20.
夏国锋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3):17-19,24
文章试图粗线条式地勾勒清末之前、清末及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治变迁图景,其隐含着秉持了现代国家建构是对中国乡村社会政治结构变迁的一个外来主导力量的前提假设,即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必然导致乡村政治结构的变化。描绘了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如何改变乡村政治结构及带来乡村政治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