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金银岛》和《退潮》分别是史蒂文森早期和晚期的作品.两部作品中的隐含作者在宗教视角上既有关联,又有着微妙的差异.本文从救赎情节、典故寓意和信仰态度等方面解读两部作品的宗教细节设定,并结合史蒂文森创作历史语境阐释其不同时期作品中所表现的宗教书写异同.  相似文献   

2.
《驿站长》、《外套》和《罪与罚》中小人物的救赎主题是东正教文化语境下的产物。《驿站长》对《新约·路加福音》进行重构表达了小人物通过宽恕劝善实现救赎的思想;《外套》对《新约·哥林多前书》进行重构阐释了小人物通过克己忍让实现救赎的思想;《罪与罚》对《新约·马太福音》进行重构再现了小人物通过主动赎罪实现救赎的思想。东正教文化语境下的小人物主题凸显的是运用文学阐释宗教文化的主体性意义,对于实现宗教由自在存在向自为存在的转型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艾略特创作了具有经典英美文学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荒原》。在《荒原》这首诗中,艾略特认为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西方社会处于一场没有信仰和没有秩序的危急中,他觉得只有重新建立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才能拯救整个西方社会。然而因为基督教的观念没能很好地把握现代世界,因而导致了他宗教救赎以失败告终。虽然艾略特失败了,但是他的努力是很有价值的,宗教救赎的无路可走正是提醒我们要开辟新路,救赎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在艾略特的指引下继续探索和进步。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前苏联音乐家阿.亚历山大罗夫的研究,分析了歌曲《神圣的战争》对于苏联人民及苏联红军爱国主义信仰所发挥的作用,探讨了歌曲《深海》将人从无信仰到信仰共产主义的演绎过程,提出了音乐能够使人的信仰升华的观点,这对于加强现阶段青年学生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神曲》称“神圣的喜剧”。但诗人的悲愤忧思之情流贯始终。它既是一部忧思录,也是一部指述救赎之作。《神曲》抒发了但丁三重忧患:党派纷争之忧、民穷国弱之忧和遭放逐之忧。  相似文献   

6.
伊恩·麦克尤恩是活跃于当代英国文坛的多产作家之一。其小说《赎罪》获布克奖提名,被认为是其写作风格转型的鼎力之作。本文从言语行为的语用角度,分析《赎罪》中言语缺失在特定语境下造成的模糊、误解及对人物命运产生的影响,反映出后现代主义世界中人性救赎的艰辛和无可救赎的无言悲哀。  相似文献   

7.
《神曲》称“神圣的喜剧”。但诗人的悲愤忧思之情流贯始终。它既是一部忧思录,也是一部指述救赎之作。《神曲》抒发了但丁三重忧患:党派纷争之忧、民穷国弱之忧和遭放逐之忧。  相似文献   

8.
通过细读《宠儿》,联系作家的家庭和教育背景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莫里森的宗教救赎观。莫里森的思想受到西方基督教和非洲传统宗教的双重影响,他通过《宠儿》指出黑人要想获得救赎,不能被动地等候上帝,而要团结起来面对过去的伤痛,获得精神的解脱。  相似文献   

9.
但丁《神曲》中描绘的地狱与刘鹗《老残游记》中描绘的地府是中西文学史上相似的题材。本文旨在分析地狱(地府)分别基于基督教信仰与清代民间信仰之上的布景之异、概念之别、罪与罚设置下的惩戒义与救赎义之辨,具有一定的延展性。通过比较分析以上内容,进而剖析中西不同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上道德伦理的共通之处与具体异处,反映出人在现世应重视道德完善和责任尽善的相似教谕,对人类构筑现今理想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解构是一种颠覆等级、秩序、中心、本质的方法。徐小斌在《羽蛇》中,解构了许多神圣的理念,她颠覆了传统文化为我们设置的伟大母性,揭露救赎的荒诞和无意义,高扬女性主体的伟大以摧毁男性精英主义。她撕毁覆盖在神圣理念上的虚伪面纱,解构出深藏的真实,直指人生的本义。  相似文献   

11.
影戏的娱乐、审美功能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戏虽然是为满足俗民的“信仰”需求而产生的,但作为戏尉的一种,它也具有多重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作为戏剧的一种,观众可以像欣赏其他戏剧那样或看或听,以领略其神情韵味;影戏艺人有非常强的插科打诨和即兴创编能力;影戏具有一些“人戏”所无法比拟的特性,可展现更为广阔的世界;影人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工艺品能给广大民众以强烈的审美娱悦;艺人操作娴熟并有许多特技表演。  相似文献   

12.
苏努家族身为满清皇族却几乎举家信奉天主教,其家族命运的转折也与天主教颇有关系。在遭贬流放前后苏努家族的信仰状况有很大变化,大致可分为未入教、主动入教和被动入教三类。影响其家族信仰选择的因素主要有生活处境、知识构成、政治考量、传教士的介入等。苏努家族的多元信仰是家族成员主动或被动寻找精神归依、实现精神救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以知识分子情怀这一视角为切入点来梳理、分析杜亚泉的科学传播实践,会发现映照其中的杜亚泉思想上的救国思路:为国家谋文化上之建设,为国民普及通俗之科学,为民族引进先进之思想,完成对内忧外患的国家的救赎,以期实现国民的素质提高、国家的日渐强大、民族的生生不息。从杜亚泉的知识分子情怀来反观当今知识分子的信念与理想,并从他的科技救国思路来思考当下的科学与和谐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瓦尔拉莫夫的小说《沉没的方舟》借用圣经中"诺亚方舟"的典故,将古老的分裂教派村落布哈拉喻为俄罗斯民族精神拯救的"方舟"。但现实中的布哈拉同彼得堡的阉割教派一样扼杀着人的自主精神。小说的主人公都经历了对布哈拉信仰仪式的超越过程,最终达到了与活的上帝的真理的相遇。并且,彼得堡与布哈拉所象征的俄罗斯历史发展道路的深刻分歧也在小说高度的宗教关怀中得以弥合,而这一蕴含着上帝内在精神的宗教关怀也正是拯救陷入敌基督末世论中的俄罗斯灵魂的法宝。现实中布哈拉最终消逝于大火,但它对上帝真理的信仰却将永远为俄罗斯精神提供庇护。  相似文献   

15.
评论界一般将20世纪40年代末作为界线,把威廉·福克纳的创作分为前后两期。福克纳前后期小说创作思想经历了三个重要变化:从表现传统价值世界的毁灭到努力重建价值世界的转变,从寄希望于宗教救赎到对人类自身信念的增强,从"写人物"到"写思想"。他在后期创作中表现出更积极、更乐观的人生态度,并表现出向思想性和道德说教发展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先秦"赋诗断章"的传统,奠定了《诗》走向"无达诂"的开放语境。在文本蓄意的层面,《诗》为"《诗》无达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意义场。在读者释意的层面,美刺解《诗》是信仰危机中汉儒精神救赎的唯一出路,而"《诗》无达诂"既是汉儒身份认同的保障,亦是汉儒对时代和历史的先见之明和学理响应。  相似文献   

17.
青年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正处于信仰生成的关键时期,红色影视剧应在引导大学生主流信仰生成上发挥一定作用。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调查法,以天津市五所高校的923名在校大学生为样本,对大学生红色影视剧的收视行为和主流信仰的涵化效果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尽管青年大学生收视动机不足.但相比较其他类型影视剧,红色影视剧却能留给大学生更为深刻的印象,以及在收视态度和涵化效果上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杠天神戏”是流传在洪河、汝河、史灌河入淮(河)口一带的以娱神为主要目的的民间祭祀戏曲。它是伴随着这一地区人们的信仰归属而产生,充分体现了“杠天神戏”在豫南皖西民间信仰中所发挥的祭祀功能、仪式功能和表演功能,同时也反映出豫南皖西民间独特的信仰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9.
韦柳钰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4):72-74,78
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成长与救赎之路。本文通过阐述小说主人公阿米尔的外在和内在成长历程,分析成长与自身救赎的关系,认为主人公是在成长中学会了救赎、在救赎中实现了成长。  相似文献   

20.
叙事性书写是20世纪90年代诗歌重要的诗学表征,它以戏剧、反讽、戏拟、互文等手段丰富诗歌写作的维度,而且这一文类突破与综合创造的企图,使诗歌写作始终以未完成的、生长的态势出现,从而成为开放写作的形式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